2004-03-12 02:19:30fianse

gossip:以愛為名的暴力

文:fianse。


演講過程裡,我聽到這樣的一句話:「不是不存在,而是沒有看見。

這是【性別平等教育】講座中,花師副教授蕭昭君老師的一番自我剖陳:由於她是家裡唯一的女兒,上有四個兄長,以及一位弟弟,所以從小倍受寵愛,一直要到四十幾歲因緣際會才拿下性別盲的眼鏡,剎時,一個陌生到令她不敢置信的世界忽然顯現在她眼前。她也深知種種性別歧視的現象卻不是在她拿下眼鏡後才存在的,而是她一直習焉不察。

小到家裡父兄對女性的善意叮嚀,「小心外面的變態噢!」,大至性別刻板印象、性騷擾的普遍存在,這些種種言說與行徑其實是關涉到兩性或兩造間權力結構對等與否、誤用與否的本質問題。例如男老師有意無意誇讚女學生的形貌,甚至公然表明他因此給女學生高分,而不是因為她的表現。或兩性互動時,男性經常的自以為是,以自己的感覺和判斷來認定並詮釋對方原本的情緒與看法。

「只有當事人才有權力去詮釋他自己的身體自主權。」而不是其他人!無論何時何地,即便當事人存在兩套雙重標準,也是他的權力,更應該是他的權利!例如一個女孩子或許喜歡她的男友和她擁抱,但這不意味著此時此刻的擁抱就是永遠的許諾--代表其男友隨時隨地就可以擁抱她,絕不是這麼一回事。情侶之間如此,同事之間、師生之間、親子之間更是如此,然而一個經常讓我們忽略的事實是親子之間的互動關係其實正是最初始的權力結構運作現場!

蕭老師舉例說明,我們幾乎都有這種經驗,「大人講話,小孩子不要插嘴。」、或「多穿一件衣服,外頭天氣冷」,「可是我不覺得冷啊!」,「聽媽媽的話才乖,媽媽是為妳好,所以才這麼說」(與此同時,一件外套就強制地披在孩子身上)在這裡,我們從小一次次、不間斷、輕柔地被否定掉自己的感覺和判斷,進而習慣漠視自己的真正需求和感受--直到不再感受與需求。

這才是日常生活裡大多時候包圍我們、綑綁我們的權力宰制,即「以愛為名」的暴力。

正如同電影【時時刻刻】那些女子所要掙脫的可不是什麼大魔王的控制,而是她們的家庭、她們的丈夫、她們的子女,以及這些所代表的一切。

孩子如何逃離他們賴以為繫、深深依戀的父母親呢?如何掙脫長輩們不由分說的關懷與親撫呢?

孩子如果不喜歡別人親他們呢?孩子如果不喜歡別人碰他們呢?孩子如果不喜歡在未經得他們的同意時,別人擅自侵犯他們的身體時,孩子如何表現才叫得當呢?

蕭老師舉了一個案例;在國小性別教育的某課堂上,國小老師發給了全班每位小學生一張簡單的人體圖,詢問小學生:「那些地方不能讓人碰觸?用紅筆畫出來。」令人莞爾的是有些孩子的答案出乎老師意料,因為許多孩子用紅筆繞著整個身體外圍一圈又一圈地畫著--我的身體全部都不能隨便碰。而不只是老師原先以為的那三點或那二點而已!!(而會不會有老師因此將那些學生的答案畫一個大紅叉呢?)

關於「身體自主權」,也許我們大人還得向孩子多學學呢!

每個人的身體都住著一個靈魂,所以身體自主權,也是靈魂的自主權。我們的靈魂顯現在我們的談話裡、顯現在我們的思緒裡,還顯現在與我們糾葛不已的人際關係裡,倘若談話中、思緒紛飛裡、情誼互動間,我們都無法自為主張,我們的活其實等於已經死了。而最艱難的就是面對我們自身最親近的人際網絡,因為以愛為名。我們若選擇完整的活,就必須回到生命的起始點,正視父母親對我們的深遠影響,而才發現面對父母親或家庭,我們竟是如此脆弱不堪,因為以愛為名。

我們才知道布朗夫人的離走他鄉,是逃避,也是一種勇氣。



--
小朋友最希望大人知道的三件事依序是﹕多聽聽我心中的聲音及感受,多鼓勵、讚美,其次是希望功課壓力少一點,以及給零用錢、買喜歡的東西。

國語日報親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