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9 00:00:00

再等等 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 (4/10)

之前在網路上有看過很多人分享,參觀鐵道博物館籌備處的心得,都很不錯。
所以,一直很想參加,但也沒有刻意去搶。
某天想到要安排個假日活動,想說上網看看是不是還有名額。
導覽一共有分三種: 例行導覽、建築專場,攝影專場,每一場的時間會不太一樣。
目前除了透過預約跟著導覽才能夠參觀: https://www.nrm.gov.tw/activitysoonlist?uid=119在市民大道後段,過去和現在都有些落寞。我們這次報名的是建築專場的導覽,時間是下午2:00-3:30,要提早報到,記得要帶身份證,而且是一人一張,不能派代表。
這個由台鐵廢鐵製成的打卡亭,是每個員工在上下班都要經過和停留的地方。圓圓的吊牌,就這樣早上上班帶著,下班掛回來。據導覽老師說的,掛在這打卡亭上的標語,被老台鐵人移到現今的富崗機廠。
現在掛在這裡的是復刻板。大庭院前面,在過去是還沒開工前,大家晨運的地方。
而後方這個吊具,之前是用來吊火車車廂的。因為這裡還在進行古蹟修復,所以,每個參觀者都需要頭戴安全帽。
太小會跑來跑去不受控的小孩,請記得牽好,畢竟,施工的地方太多,很危險。
早在1885年劉銘傳選擇大稻埕作為鐵路開工的起點時,他也在此興建了「臺灣機器局」,地點就位於今臺北市北門塔城街附近,主要業務為製造兵器和鐵路機器,兼鑄造貨幣、修理船舶等。日本統治臺灣之後,接收清軍撤退時尚未破壞之鐵路相關機具,189510月並將機器局改稱為「臨時臺北兵器修理所」,作為砲兵工廠使用。
1899年「臺灣總督府鐵道部」成立,計畫全面興建臺灣西部縱貫鐵路,並借用砲兵工廠部份空間作為「車輛工廠」,之後又改稱為「臺北工場」,此即為「臺北機廠」之前身。
隨著鐵路興築進程延伸至全省,以及急速成長的鐵路運輸量,腹地有限的臺北工場,已無法滿足日漸增加的鐵路維修需求, 考量機廠佔地面積大,而且不能與鐵路站體設施距離太遠,因此便選擇了位於臺北華山車站與松山車站間鐵路線上的興雅莊(今信義區),作為新廠的設置地點,而為了有別於舊廠,新廠也暫時命名為「新臺北鐵道工場」。
1931年,臺北工場的新建工程終於動工,廠房配置由日本鐵道工程師速水和彥所規劃設計,其規模之浩大,當時號稱是東亞最大的鐵路機廠遷建計畫。興建工程期長達4年,至1935年完工,全廠總面積為193,912平方公尺,廠房面積達57,200平方公尺,完工啟用之後定名為「臺北鐵道工場」,也成為全臺灣最具規模的鐵路車輛維修後勤中心。
戰後,該廠區成為臺灣鐵路管理局首要車輛基地,直至交接任務與富岡基地前。這間是總辦公室,原先只有一層樓,但後來有擴建成兩層樓。
不過,老師不說,我還真看不出來,感覺沒什麼差別。
現在還不能參觀。辦公室對面的小公園,裡面有很多的老樹,參觀的時候要小心。沒想到,被切段不完整的工具,好像蝸牛,反而是一種裝置藝術。日後開放參觀,如果走累了,應該也是可以在這裡休息。地上還可以看到軌道的痕跡。在工廠裡,分成很多個部份。
每個小廠區依據火車的不同組成部位區分,各司其職。
腹地很大,有很多像這樣的空曠地方,很適合拍照。每一棟都建築物都有自己的故事,斑駁的痕跡見證了台鐵人的生活故事。挑高的設計,讓外面的陽光自然灑落。建築物與建築物之間的距離,正好是一輛火車可以通過的距離,是很用心的設計。為了便利維護非平面的部份,還有小小的地道。這裡停放了多各式各種不同的火車車型,喜歡火車的人也可以在這裡近距離拍照。很真實的工作場景。二樓的鋼架,微微的彎曲,這是戰爭留下的痕跡。滿滿的鋼鐵建築,真的只有在一些老舊的工廠才能看到了。復古又很時用的集合鐘。諾大的空間,是幾代台鐵人的工作環境。松菸就在旁邊,可以一起安排同一天活動。經歷過戰爭,所以,在當時有設置防空洞。
幸好都沒有用到。很特別的洗手台。這個廠區的地板很特別,是木頭鋪成的奶茶色的火車,是多年前跟英國買的。
但好像因為顏色的關係,所以發生的事故比較多,所以,後來才改比較重的顏色。人人都注意到這些,應該就會安全很多。諾大的廠區,這個時段只有我們這群人包場。
看起來很普通的水龍頭,其實可以360度旋轉,方便每個人使用。
辦公室,現在有在使用中,所以,不能入內參觀。澡堂也正在整修中。
過去,下班前如果身體太髒,就要先在澡堂洗個澡才能下班,感覺是件很不錯的事情。

等到整修完成後,再來參觀。

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國定古蹟臺北機廠) https://www. nrm.gov.tw/
台北市信義區市民大道五段50(南京復興站)
02 8787 8850

上一篇:是該復出了

下一篇:寧靜的淡水重建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