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04 23:47:53非馬

現代詩導讀─非馬的『夜笛』

現代詩導讀─非馬

 

夜笛

 

用竹林裡

越刮越緊的

風聲

導引

一雙不眠的眼

向黑夜的弄尾

按摩過去

 

 

【導讀】

 

    非馬早期詩作發表於『藍星』、『現代文學』等刊物。近年來除寫詩外,更致力於譯介近代英美詩人,作品大多發表於『笠』詩刊,並加入笠詩社。作者英譯現代中國詩,先後出版了The Bamboo Hat (『笠』五十五期特輯)Chansons(白萩的『香頌』)。其詩集『在風城』於六十四(1975)年由笠詩社在台北出版。

 

    非馬認為「今天詩人的主要任務,是使這一代的人在歷史的鏡子裏,看清自己的面目。而只有投身社會,成為其中有用的一員,才能感覺到時代的呼吸。」由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非馬是一位關懷社會的「介入」詩人。雖然如此,在語言上,他並不主張平白俚俗,反而嚴格要求鍛煉、創新與精簡。他說:「詩的口語化不是把詩牽進幼稚園去唱遊。一窩風用俚語寫詩,同一窩風用謎語寫詩的結果是一樣的:詩壇的偏枯。一個字可以表達的,絕不用兩個字;前人或自己已使用過的意象,如無超越或新意,便竭力避免。」

 

    為了證明非馬對詩素材所要求的寫實,對語言要求的精簡,我們特別選錄「夜笛」這首詩。筆者在序言中指出,現代詩的特色之一便是詩的空間性取代了時間性,而空間性趨向的一個主要表現,是句構與邏輯兩個時間因素的切斷性增強,以及透過歧義的運用,使得文字意象的密度加大。「夜笛」是最好的例證。

 

   第一行的「竹林」具有三層作用:①寫實景;②作為笛子的換喻,點出題目;③作為按摩者行業的換喻。第二行的「風聲」至少有兩個作用①寫淒涼的景,是一個觸覺意象;②作為笛聲音樂的暗喻,因為「風聲」與「笛聲」屬性相同,範疇為一。第四行的「不眠的眼」具有不的夜生活,以及瞎子的歧義。第五行的「黑夜的巷尾」既寫實景,復可抽象為盲者生命旅程的象徵。此外第四行的「眼」,而非「手」,竟作了按摩的主詞,交待出凄涼的因()(按摩)關係,此點正是所謂邏輯跳躍或切斷。

 

    這許多複雜的意義,用了不到三十字交待出來,換成單向直線運動或時間性的散文,非百字以上莫辦,這正是文字密度的發揮。這種精煉的寫實詩,絕對是白話詩初期的寫實作品,如劉半農的「相隔一層紙」(民國六年)與三十年代後期左派的普羅詩,如臧克家的「泥土的歌」所無法企及的。至於其對廣大現實的觀照,並無軒輊。(張漢良)

 

 

原載﹕《現代詩導讀》〈導讀篇二〉﹐編著 張漢良/蕭蕭﹐故鄉出版社﹐台北﹐197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