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5-22 07:29:17非馬

非馬作品評論之 25 (冒炘 北鴻 ﹕ 非馬詩論)


非馬﹐原名馬為義﹐原籍廣東潮陽縣﹐1936年出生於台灣台中市﹐後全家遷返廣東潮陽﹐在鄉下度過十二載﹐1948年又隨父去台灣﹐入台北工專機械科學習﹐畢業後到屏東糖廠工作﹐1961年秋赴美留學﹐先後在馬開大學、威斯康辛大學學習並獲碩士、博士學位。現在美國從事核能發電研究工作﹐一直住在芝加哥。非馬在台北工專時就發表過詩作﹐後成為笠詩社同仁。笠詩社是一個融匯各種不同風格與流派的詩社﹐它大大地衝擊了台灣詩壇“橫的移植”的格局與詩風﹐以質樸、踏實地反映現實而為人們所注目﹐當然對現代派詩也有所吸取。七十年代﹐非馬應笠詩社之邀﹐大量翻譯歐美現代詩﹐因之也受到了意象派雨露的滋育﹐使他的詩既有鄉土詩人對現實的關注與真實投影﹐又融匯了意象派詩的某些特點﹐也就形成了他的“比現代更現代﹐比寫實更寫實”(1)的詩風。

1。

非馬認為﹐詩歌要感動人除了藝術上的原因之外﹐還“必須與大多數人的共同生活、經驗息息相關﹐同現實世界緊緊結合﹐詩人雖然不一定要成為大眾的代言人﹐但他必須能夠與同時代的人充份溝通﹐才能知道他們在想些什麼﹐關心些什麼﹐希望些什麼”﹐要“勇敢地正視現實﹐才可能對他所處的社會與時代作忠實的批判與記錄”(2)。所以我在非馬的詩中首先讀到的是詩人那顆憂患之心與一幅幅苦難人們的投影。在人們引以為自豪的中華民族象徵體的古老“長城”與“黃河”中﹐詩人卻看出了它負重的辛酸與淚水。“迎面抖來/一條/一萬里長的/臍帶/孟姜女扭曲的/嘴/吸塵器般/吸出了/一串/無聲的/哭”(《長城謠》)。萬里長城﹐是建築在十萬個孟姜女的哭聲中的﹐它雄偉﹐但它更是一曲令人斷腸的悲歌。而黃河﹐這華夏民族的母體與搖籃﹐也有著血跡斑斑的記載﹐是千年難得一清的河(《黃河》)。詩人在憑弔古蹟、沉思默想的同時﹐也對台灣社會的現實作了大量的描繪與揭露﹕

坍塌的礦坑
及時逃出的
一聲慘呼

照例呼不醒
泥醉的
黑心

只引起
嵌滿煤屑的
黑肺
徹夜不眠地
咳咳
咳咳
咳咳

——(《運媒夜車》)

礦井的坍塌﹐礦工的撕人心肺的慘呼也不能感動礦老闆的發財黑心﹐而倖存者也並不幸運﹐他們在疾病與疲勞中艱難地喘息。像這類詩作﹐還有《孤星淚》、《夜笛》、《惡補之後》等。在《惡補之後》中﹐詩人寫出了對台灣教育制度、政策的不滿﹐台灣當局由於對西方社會政治經濟的依賴﹐致使經濟畸形地發展﹐物質文明以及隨之而來的道德淪喪、社會治安混亂等越來越引起人們的不滿與恐慌﹐由此﹐詩人們特別是鄉土詩人們對這種畸形的物質文明表現出極大的關注﹐在非馬的詩作中也有所表現。詩人站在擁擠不堪、汽車噪音灼人的街頭﹐目睹“吞噬了/一雙雙閑適的腳/吞噬了/人類有限的一點空間”(《車群》)的文明怪獸﹐感到十分憎惡﹐因為它不僅侵佔了人類的恬靜與閑適﹐它還使“一隻斑馬痛苦地掙扎/終於無聲倒下”(《十字街頭》)﹔它還用眾多急躁的腳、擋不住的噪音﹐偷走了人們的鄉愁(《台北組曲》)﹔還使慾望比摩天樓還高(《都市即景》)。從這些詩中可以看出詩人對古樸靜悠的鄉土生活、古老文化表現出極大的渴求。掀開非馬的詩集﹐更使人難忘的是他對社會眾生相的諷刺﹐這在台灣詩壇上﹐可謂空谷獨步﹐我們看到在他的詩中﹐有一匹曠野裡仰天長嘯﹐儘管很囂張﹐但當在低頭時嗅到了籬笆裡一枚有毒的肉餅時﹐便夾起尾巴變成了一條狗的狼(《黑夜裡的勾當》)﹔有在十二生肖中善於鑽營佔先的鼠(《鼠》)﹔有滑溜溜不留任何把柄的蛇(《蛇》)﹔有懦弱而又吱吱喳喳爭著渲染燈紅酒綠的鳥(《鳥》)﹔有落水不吠﹐是怕喝水﹐出水不吠﹐不是嘴裡有肉﹐就是忙著咬人腿的狗(《狗》)﹔有被踩扁了嘴﹐再怎麼牙牙也學不會半句清脆京腔的鴨(《鴨》)﹐還有在沒有人煙的峰頂造廟宇給神住﹐然後藉口神太孤單﹐便把整個山頭佔據的人(《人與神》)﹐對社會眾生相以及惡劣習俗的諷刺﹐早在五四時期的魯迅先生就用他的犀利如匕首的雜文做過成功的嘗試﹐而在幾十年後﹐詩人非馬又用他的詩成功地做了又一次嘗試﹐詩人用令人忍俊不禁而又辛辣的筆﹐給人以愉快﹐給人以警醒﹐這不能不說是他獨特的一大貢獻。對社會現實的關注﹐還表現在非馬的一種樸素的國際性反戰情緒以及對人類和平安寧的由衷渴望。戰爭摧殘了人性﹐摧殘了自然﹐熊熊戰火“燃過中東﹐越南﹐燃過一張張焦灼的臉”(《電視》)﹐在戰爭的摧殘下﹐飢餓的難民流離失所﹐甚至吞食人肉(《祭司》)﹐戰爭奪去了多少人的青春﹐使多少人失去親人﹕

一截大理石牆
二十六個字母
便把這麼多年青的名字
嵌入歷史

萬人塚中
一個踽踽獨行的老嫗
終于找到了
她的愛子
此刻她正緊閉雙眼
用顫悠悠的手指
沿著他冰冷的額頭
找那致命的傷口

——(《越戰紀念碑》)

慣於幽默的詩人再也沒法輕鬆了﹐用沉重的筆劃雕出一幅悽涼的片斷﹐精緻的大理石紀念碑是用多少年輕的生命鑄造而成﹐老嫗的悲淒、孤獨、顫抖的手指﹐是多麼令人心酸。

當然詩人在大量地揭露現實陰暗的同時﹐也有著美好的理想﹐對人類美好純潔的情操也予以嚮往、渴望﹐如對愛情的抒發﹐母親的懷念﹐景物的捕捉﹐他的這類詩有寫少男少女純真、活潑地打雪仗情景﹕“隨著一聲歡呼/一個滾圓的雪球/琅琅向你飛去/竟不偏不倚/落在你/含苞待放的笑靨上”(《雪仗》)﹔有寫對愛的回憶﹕“你小心翼翼/把相思這件貼身的襯衫脫掉/疊放在枕頭底下/然後旋開/封閉了三十多年的瓶塞”(《日子》)﹔有寫愛的追求痴苦﹕

有時候妳故意把臉
拉成一個帘幔深垂
高高在上的長窗
擋住陽光
擋住歡笑
擋住焦急關切的眼神

而早已超過戀愛年齡的我
依然滿懷酸楚
整夜徘徊在妳窗下
希望在千百次的抬頭裡
會有那麼幸運的一次
看到妳的眼睛在帘縫間
如雲後的星星閃爍

——(《戀》)

寫“我”的相思之痴﹐之苦。此外﹐非馬還有一些寫對父母之愛與鄉土之戀的詩﹐如﹕嚼著檳榔的父親在鄉下未電燈的屋內終於嚼到了孤寂﹐而他的兒女們在遙遠的都市在霓虹燈眩目的閃爍裡﹐後來父親到了城裡﹐而他的兒女們又漂流到異國他鄉﹐父親隨之也到了異國他鄉﹐但在唐人街晒了一天太陽的長椅上﹐在昏黃的路燈下﹐他更加孤寂(《父親》)。《醉漢》一詩也寫出了漂流在外游子的萬里愁腸。此外﹐非馬還有一些寫景詩﹐也寫得或清新可喜﹐或深含哲理﹐如《觀瀑》﹕“深山中/多的是幽洞玄天/可以獨坐/可以冥想//我卻仰頭站在這裡/滿懷喜悅/看萬馬奔騰的水壁/滔滔湧現/禪機”﹔《微雨初晴》﹕“頭一次驚見你哭/那麼豪爽的天空/竟也兒女情長//你一邊擦拭眼睛/一邊不好意思地笑著說/都是那片雲”。前首詩寫詩人的禪機不是在幽洞玄天中獨坐冥想中來﹐而是從觀看滿懷喜悅萬馬奔騰的滔滔中得來﹐可以看出詩人健康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詩語清麗悅人﹐詩境純淨如水。後首詩詩人用擬人手法生動寫出微雨初晴的情境﹐同時也寓含著以物寫人﹐詩人把兩者融匯得很巧妙。

2。

詩人陳千武曾這樣評價非馬﹕“依我自己對詩的喜愛的觀點來說﹐上述幾首詩我都會打同樣的分數﹐無法分高低。因為非馬詩的風格﹐我與李魁賢有同感﹐覺得他已經把自己塑造成了典型的一位意象詩人”(3)。被陳千武稱為有同感的李魁賢也認為﹕“我們攷察非馬的全部作品﹐幾乎都是遵循著這四條特徵在努力﹐因此他的詩兼具了語言精煉﹐意義透明﹐象徵飽滿﹐張力強韌的諸項特點﹐具有非常典型的意象主義詩的特點與魅力﹐非馬是正牌的意象主義者”(4)。意象派詩的主要代表詩人是寫“人群中幽然浮現一張張臉龐/黝黑的濕樹枝上一片片花瓣”著稱的龐德﹐該派主要強調觀察要準確、具體、不加渲染與評論﹐從普通題材中提煉不普通的內蘊。詩人龐德曾說“意象是這樣一種東西﹕它表現的是在一剎那間理智與情感的複合。”意象派詩以柏格森的直覺主義﹐中國古詩為精神藝術上的淵源﹐詩人非馬可謂得天獨厚地使意象派詩成為他的工具。首先他表現出意象的象徵性﹐如《黃昏》一詩﹕“你爭我奪/霓虹燈/像一群餓極了/的鯊魚/撕食著/一張張/浮腫的臉”﹐詩人惜墨如金﹐僅用二十六字﹐就寫出了黃昏時天色被霓虹燈逐漸侵吞撕破的景色﹐而且在它的表層意象的背後幅射著另一種內涵﹕工業文明對大自然的逐漸侵擾破壞。再如《被擠出風景的樹》﹕“被擠出焦距/樹/愣愣地站在那裡/看又一批咧嘴露齒的遊客/在它的面前/霸佔風景”。這首詩也不過三十三字﹐但它卻有多層面的意蘊﹐除表層意象的遊客霸佔了風景一事外﹐它還有這樣一個內涵﹕主體被客體冷落。這主體與客體我們可分別給予它許多不同的替代詞﹐諸如政治、經濟、文化各領域的這種顛倒主客的現象。這樣就使得這首詩的內蘊伸展擴張得極為廣闊﹐猶如 X + Y = Z 這種公式﹐當 X、Y 為任何數時﹐Z 也可為任何值。這充分顯示了非馬詩的藝術魅力。非馬在詩的這種呈現出象徵性特點的同時﹐還呈現出意象的精確、具體、濃縮與新奇性﹐這也是意象派詩最為強調的。如﹕

張著嘴

聽話的奴才喂它
另一個
不聽話

珍妃

——(《珍妃井》)

整首詩呈現出一幅具體的畫面﹕一口張嘴的井﹐在等待著奴才將另一個不聽話的珍妃喂給它。在這口“井”的意象背後蘊藏濃縮著極大的意蘊力﹐“井”可為整個封建社會的象徵體﹐而詩中意象也十分精確。再如《獄卒的夜歌》一詩﹕“夜夜/空曠的長廊上/雪亮的皮靴霍霍登場/愛跳踢躂舞的獄卒/俐落地/把怯怯探出頭來的思想/空罐頭般/一個個踢回柵欄”。意象派的手法﹐使這首詩把抽象的東西變得具體而生動。“思想”本來是無形無蹤的﹐但詩人把它寫為“怯怯探出頭”﹐空罐頭般地被獄卒一個個踢回柵欄。此外﹐詩人還善於從普通的意象中刻意求新﹐使意象顯得準確而富有更高的美學價值。如《長城謠》中“孟姜女扭曲的嘴/吸塵器般/吸出了/一串/無聲的哭”和《新與舊》﹕“囂張的新鞋/一步步/揶揄著/舊鞋的回憶”。此外﹐非馬詩在意象的運用上﹐還善於運用幻覺﹐有一種往往在現實的凝重彫刻之外﹐巧妙地運用超現實的幻覺手法﹐使得整首詩﹐哲理內蘊超然地從表層意象中飛昇﹐悠遠而深刻﹐恍然而真實﹐這也許正是他所謂的“比寫實更寫實﹐比現代更現代”的重要構成之一吧。如《黃河》﹕“溯/挾泥沙而來的/滾滾濁流/你會找到/地理書上說/青海巴顏喀喇山//但根據歷史書上/血跡斑斑的記載/這千年難得一清的河/其實源自/億萬個/苦難氾濫/人類深沉的/眼穴”。詩人在詩的上節運用極為寫實的手法描繪了黃河挾泥沙滾滾而來的氣魄﹐但在下節詩結尾處卻用超現實的幻覺手法﹐把黃河的源頭寫成億萬個人類苦難氾濫的眼穴。再如《醉漢》一詩﹕

把短短的直巷
走成一條
曲折
迴盪的
萬里愁腸

左一腳
十年
右一腳
十年
母親啊
我正努力
向您



這些都是純屬抒情主體的個人心理體驗﹐而非正常的知覺世界﹐幻覺手法的運用把一個流落在外的浪子回鄉何等之苦、何等之切﹐然而又是何等之渺茫的搖搖晃晃艱難地向母親邁進的形象烘托出來﹐一條巷子竟是萬里愁腸﹐一腳竟然十年﹐是超現實的非寫實﹐但又比寫實還寫實。像這類詩比較典型的還有《漂水花》、《黃昏》等。《漂水花》一詩﹐把漂水花與圓形的夢相疊合﹐《黃昏》則把霓虹燈與黃昏用一群鯊魚撕食一張張浮腫的臉相喻。

除上述運用意象的精確、濃縮、象徵、幻覺的手法外﹐非馬的詩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詩歌形式上的內在音樂美與外在繪畫美。非馬的詩在外形上可以說是很少押韻的﹐顯然不符合傳統詩的觀念﹐但它卻是極強的音樂美﹐在詩的排列與斷句上顯得很新奇﹐但又恰到好處﹐這就是詩人恰如其分地掌握了情緒上的內在“斷連”﹐如《花開》﹕

天空
竟是這般
遼闊

驚喜的小花們
爭著
把每一片花瓣
都伸展到



這種外形的排列﹐也使得非馬的詩具有外在的繪畫美﹐如《日落》﹕

紅冬冬
掛在枝頭
是大得有點出奇

但滿懷興奮的樹
卻脹紅著臉堅持
這是他一天
結出的


詩中的“紅冬冬”與“掛在枝頭”、“結出的”與“果”的間斷分行﹐就突出了“紅冬冬”與“果”﹐有一種視覺上的繪畫性美學效果﹐這首詩形式上的排列也很容易使人聯想出一幅掛在枝頭的圖景。

詩人非馬以他對故國鄉土的深厚繫念﹐欲從海峽兩岸分裂中走出一條跨越融匯之路﹐一方面從古典與現代中尋找契合點﹐一方面以開放的眼光從西方詩中吸取精華﹐這是很難能可貴的﹐也很值得人們去探討研究。他的詩的成功也為台灣﹐乃至大陸詩壇提供了一個可以借鑒之路。

注﹕
(1) 《我的詩路歷程》﹐載《華文文學》總15期﹐1990年12月。
(2) 《中國現代詩的動向》﹐載《文季》2卷2期﹐1984年7月。
(3) 《非馬詩的評價》,陳千武,笠詩刊118期, 1983.12.15。
(4) 《論非馬的詩》,李魁賢,文訊月刊 3期,1983.9.10; 《台灣詩人作品論》,名流出版社,台北,1987.1.15。

發表於﹕海內外潮人作家研討會,汕頭大學﹐1991.11; 僑報 , 1993.4.27-28;
華報 ,1994.9.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