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05 23:18:36鯊魚

《安娜床上之島》輪迴千年的批判

導演:胡立歐.麥登(Julio Medem)
編劇:胡立歐.麥登
年代:2007

迷幻的催眠探索千年的神秘靈魂,藉此包裝反戰的深層意識,再從中批判男性霸權的強制入侵。以跨時空所帶來的荒謬情感之結,來批判戰爭的醜惡,片頭也以舞蹈、藝術、大麻與嗑藥的符號形象,影射出嬉皮文化的反戰思維,令人連想起《外科醫生》(MASH,1970)開頭的歌曲:「Suicide is Painless」(自殺沒有痛苦),皆是對戰爭的諷刺。

故事講述女主角安娜(Ana)是一位充滿純真情懷的女性,與父親居住在西班牙的伊比薩島上的山洞之中,不願受制於政府的約束,常以繪畫創作來描繪自我理念。某日被一位藝術贊助者(Justine)給發掘,帶至首都馬德里進行藝術培育,因此結識男主角薩伊(Said),倆人的相遇激盪出深埋在她潛意識底層的千世輪迴之謎,偶然透過一位催眠師(Anglo)以催眠之法牽引出一段前世悲劇的因緣。片中充滿著許多手持攝影,營造出催眠的迷幻感,帶著舞蹈般的攝影機運動,講述著不思異的縱橫千年的悲劇故事。

以一場獵殺做為開場序幕,男僕向前來打獵的一群中產男士解說老鷹的攻擊模式,並當場讓牠捕獵一隻鴿子以展其力。在尚.雷諾(Jean Renoir)的鉅作《遊戲規則》(Règle du jeu, La,1939)中,以中產階級打獵的一場戲來呼應、暗示他們階級的逐漸腐化。而在此,那群中產男性象徵著片中的男性霸權與掌權者(政府),老鷹是殺人工具即戰場上的士兵,無辜的鴿子便是人民在片中便是女主角安娜的化身,導演以一曲女聲吟唱的歌聲連接起死亡的鴿子與安娜。已隱約道出她是父權與戰爭下的犧牲者。

對男性霸權的批評可明顯由幾個角色觀之。美國來的催眠師為了一己好奇與學術研究不斷說服安娜接受催眠,但她逐漸無法接受自己累世悲慘的命運,終於使她不告而別逃避到美國,但催眠師仍緊追不捨的要求她做最後的催眠。她們倆的關係較為複雜,雖然催眠師一再以接近逼迫性的說服力或藉口,讓安娜一再接受催眠,但她也逐步從中(千年輪迴)體認到女性力量的醒覺,使她原本從自我封閉的純真女性,只與父親居住在山洞中,畫著一道道無法開啟的門(這也象徵她深鎖的潛意識,所以她言道自己從未做過夢,直到她接受第一次催眠後),到她女性意識醒覺過來,這起身對抗父權的意識呈現於片末,她將排泄物拉到一位美國政府高官的臉上(當時他倆人準備上床),是一場極具蔑視(美國霸權)的表現。由此層面觀之,她的女性自覺是她從催眠中受惠的一面,但催眠師的霸權表現在於,當安娜與友人在餐廳吃飯,她們的藝術贊助者,意外看到隔桌的客人是來自美國催眠界的人物,此時安娜正因看到廚師選取龍蝦的行為,引發起她莫名的痛苦(來自前世的潛意識,她的小孩被軍隊奪去),當催眠師發現她異常反應後,便對她進行催眠,這一切都在她意識不清的狀況下進行,這場催眠開啟她的潛意識大門,揭露出一場悲劇的情感關係,即她的現任男友是她前世的兒子,這一切真相她皆在催眠狀態下以前世的語言(阿拉伯語)道出,使精通阿拉伯語的男友在無法接受的情況下不告而別。而她也為了找回男友與渴望得知前世的丈夫是否便是男友而繼續接受催眠。在此,催眠師對安娜的首次催眠是直如強暴般的行為,強制開啟她的潛意識,以滿足自我研究的好奇心,這便是他男性霸權的表現所在,使她再次面對千百年前種種的人生慘劇,再一次揭開受創的傷口,諷刺的是她要面對的不是今生而是輪迴歷世的自己,男友薩伊也因從催眠中得知安娜是他前世的母親,為此離兩次她而去,不僅是一種荒謬的諷刺,也是對薩伊(男性)的批判,獨留下安娜承受一切的歷史悲劇。

在美國政府高官的詮釋上,他除了是男性霸權的象徵外,更是整個統治階級、掌權者或既得利益者對人民的壓制,為一己國之利介入他國的戰爭(如:兩伊戰爭),造成許多無謂的傷亡。所以在美國當服務生的安娜,同事向她抱怨那來用餐的高官是造成自己兒子戰死的元兇之一,安娜便以性去挑逗他,以伺機報復,這報復行為中包含著他對女性的物化、商品化,與為鞏固政權而支持戰爭的罪惡。導演也將高官與二千年前殺死第一世安娜的印地安男性連結一起,暗示著高官便是印地安男性的轉世,交叉兩場殺害(第一世)與毆打(現世)的場面,不同的是,安娜從他的毆打中站起後離去而非再次陷入死於父權暴力的慘劇。透過這場戲訴說著這男性沙文霸權千年來的統治與對女性的壓迫。另外,安娜的友人琳達(Linda)因父親在戰亂時背棄她的母親,對他心懷不平,而他的父親以船名「琳達號」為琳達命名某種層面也是物化女性的表徵。

在影片開端,當藝術贊助者來訪安娜與父親時,父親便在餐桌上說道:「人類的歷史是不公與殘忍的。」這就預示安娜是這底下的犧牲者,就如鴿子一般,只因一群中產獵者炫耀老鷹的獵捕能力,便成為利爪下的試驗品,這層層由上到下的剝削關係,在我們的歷史上處處可見,導演經由輪迴的意念予以詮釋,強化出人類殘暴的戰爭,不只是現世的死亡所能終了的,歷史的延續是永恆的,只要人類無法從中學習與反省歷史教訓,這人性悲劇將一再上演,就如安娜的創作,描繪出她每一世慘死的模樣。

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的中期之作《歐洲特快車》(Europa,1991)以催眠師的低吟耳語,導引觀眾進入催眠的夢境世界。《安娜床上之島》則將這倒數的程序轉化為章節段落,以催眠的形式貫穿故事整體,逐步探索她輪迴的身世,到最後她剪去長髮,像是由催眠中甦醒帶著自我女性意識與美國的父權社會進行對抗,雖然片末她仍是男性霸權下的被壓制者,只能拖著傷痕累累的身軀離去,但這種女性自覺意識卻是相當重要的元素,如果表現她奮勇殺傷美國高官,反而會墮入好萊塢一貫烏托邦的邪不勝正的對立當中,進而忽略對現實的批判與捕捉。全片以帶著玄奧的催眠詮釋出嚴肅的社會議題,使題旨不再艱澀嚴肅,反而帶著些許魔幻的氛圍營造,更重要的是導演對社會霸權與戰爭的反思,其意念的新穎詮釋也令人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