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8-08 12:15:27鯊魚
哭泣與耳語(Cries and Whispers,1972)
原文:Viskningar och rop
導演:英瑪.柏格曼(Ingmar Bergman)
編劇:英瑪.柏格曼
年代:1972
柏格曼(Ingmar Bergman)電影敘事的結構,一向具高度的嚴謹性,在此片當中透過四個主要角色的多段回憶與現實的並行,形構出對人性的慾望、冷傲、疏離、漠視…等做出批判及詮釋。片中以紅、白與黑色調做為整體影片的基調,此三色也呼應出角色內在心理,白色是妹妹阿格妮的純潔;紅色是瑪利亞的慾望;黑色是大姐卡琳對人(親人)的疏離。其中更以紅為主調性,展現出對中產階級的批判也:在一間空盪佈滿紅色裝飾的房子中,人性的慾望永遠不被滿足。
由兩段的主敘事軸:現下的時空與過去的回憶片段,結構故事的總綱。我們由回憶的部份了解到三姐妹與安娜的過往,而更從兩個姐姐的今昔對比現下病魔纏身的阿格妮,展現出她們生活的不堪與人性脆弱的陰霾之處,即人們活在自我中心的陰暗與冰冷當中的慘狀,更勝阿格妮病發時慘不忍睹的模樣,她垂死前的急促沙啞的呼吸聲,對應著後來姐姐們無法面對彼此親情的接觸時驚恐的喊叫。意味如此行屍走肉的活著還不如死去的人。死亡帶給人的痛苦是肉體上的折磨,人性的灰暗帶給人是精神上無止盡的彼此折磨。
在第一段中,是阿格妮與女僕安娜的回憶,阿格妮緩緩道出自己幼時與母親之間的關係,渴望能接近她卻又藏著更多的疏離,而安娜則是對小女兒的思念。於是她們把這份思念投影到雙方身上,企圖可以找到心靈上的滿足與補償。片中阿格妮常在病痛的折磨中躺在安妮的懷中,找到回歸到世上最安全的地方(母親的子宮)。
第二段中的回憶中,是瑪利亞與阿格妮的醫生彼此的過往私情,在此段中瑪利亞以鮮紅色的衣服呈現出她外遇的慾望,但卻不被滿足,一場是鏡頭捕捉瑪利亞臉部特寫,醫生拿著他的眼鏡,(在此眼鏡表述著性感的象徵,片中瑪利亞曾說道:你怎麼都不脫下眼鏡。)指著她的五官訴說著她年華老去與待人的冷漠,兩者衝擊出對性的慾念與漠然。
第三段則是大姐卡琳的回憶,她與人極度的疏離感,在這場戲中她以自殘的行為,把玻璃碎片塞到私處中,然後走到丈夫的房中用手摸著私處留出的血,再抹到嘴上,這一切幾乎都在靜默中完成。這不僅道出她與年老丈夫間的距離(心理的感情與身體上的性),也表述出她疏離到極端的態度表現。
全片的另一特別之處,在於舞台劇式的場面調度,這與柏格曼出身劇場深有關係,有時這劇場的走位,營造出角色機械化的走動模式,宛如《去年在馬倫巴》(Last Year in Marienbad,1961)中的大城堡裡,所有的角色如發條偶人一般沒有靈魂徒具形體。
導演:英瑪.柏格曼(Ingmar Bergman)
編劇:英瑪.柏格曼
年代:1972
柏格曼(Ingmar Bergman)電影敘事的結構,一向具高度的嚴謹性,在此片當中透過四個主要角色的多段回憶與現實的並行,形構出對人性的慾望、冷傲、疏離、漠視…等做出批判及詮釋。片中以紅、白與黑色調做為整體影片的基調,此三色也呼應出角色內在心理,白色是妹妹阿格妮的純潔;紅色是瑪利亞的慾望;黑色是大姐卡琳對人(親人)的疏離。其中更以紅為主調性,展現出對中產階級的批判也:在一間空盪佈滿紅色裝飾的房子中,人性的慾望永遠不被滿足。
由兩段的主敘事軸:現下的時空與過去的回憶片段,結構故事的總綱。我們由回憶的部份了解到三姐妹與安娜的過往,而更從兩個姐姐的今昔對比現下病魔纏身的阿格妮,展現出她們生活的不堪與人性脆弱的陰霾之處,即人們活在自我中心的陰暗與冰冷當中的慘狀,更勝阿格妮病發時慘不忍睹的模樣,她垂死前的急促沙啞的呼吸聲,對應著後來姐姐們無法面對彼此親情的接觸時驚恐的喊叫。意味如此行屍走肉的活著還不如死去的人。死亡帶給人的痛苦是肉體上的折磨,人性的灰暗帶給人是精神上無止盡的彼此折磨。
在第一段中,是阿格妮與女僕安娜的回憶,阿格妮緩緩道出自己幼時與母親之間的關係,渴望能接近她卻又藏著更多的疏離,而安娜則是對小女兒的思念。於是她們把這份思念投影到雙方身上,企圖可以找到心靈上的滿足與補償。片中阿格妮常在病痛的折磨中躺在安妮的懷中,找到回歸到世上最安全的地方(母親的子宮)。
第二段中的回憶中,是瑪利亞與阿格妮的醫生彼此的過往私情,在此段中瑪利亞以鮮紅色的衣服呈現出她外遇的慾望,但卻不被滿足,一場是鏡頭捕捉瑪利亞臉部特寫,醫生拿著他的眼鏡,(在此眼鏡表述著性感的象徵,片中瑪利亞曾說道:你怎麼都不脫下眼鏡。)指著她的五官訴說著她年華老去與待人的冷漠,兩者衝擊出對性的慾念與漠然。
第三段則是大姐卡琳的回憶,她與人極度的疏離感,在這場戲中她以自殘的行為,把玻璃碎片塞到私處中,然後走到丈夫的房中用手摸著私處留出的血,再抹到嘴上,這一切幾乎都在靜默中完成。這不僅道出她與年老丈夫間的距離(心理的感情與身體上的性),也表述出她疏離到極端的態度表現。
全片的另一特別之處,在於舞台劇式的場面調度,這與柏格曼出身劇場深有關係,有時這劇場的走位,營造出角色機械化的走動模式,宛如《去年在馬倫巴》(Last Year in Marienbad,1961)中的大城堡裡,所有的角色如發條偶人一般沒有靈魂徒具形體。
上一篇:情婦與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