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16 18:47:08鯊魚
面對生活的掙扎與希望 比利小英雄(PELLE THE CONQUEROR,1987
面對生活的掙扎與希望 比利小英雄(PELLE THE CONQUEROR,1987)
影片改編自諾貝爾獎的文學作品,講述一對從瑞典移民到丹麥生活的父子故事,年邁的父親萊斯與幼年的兒子比利在一開始便形成高度對比,開頭是他們坐在正航向丹麥的船上,比利嚷著父親說到了丹麥後的美好生活:在那小孩都不用工作,可以吃到美食與喝不完的美酒。這編織的神話是歷經生命蒼桑的父親給兒子的夢想,也呼應著最後的結尾,比利留下在農莊的父親獨自到海外的世界闖盪。
導演以富有人道主義的筆觸,去勾勒父子倆人的低層生活,並聚合許多平日的瑣事或偶發事件等,組構成具高度寫實主義的敘事,對人性的剖析上也極為深入。在農莊的勞工都受制於僱主的工頭,他雖然同樣是受僱主但自身掌控所有勞工的利益,身為既得利益者的他對農莊的勞工給予無道的施壓,而他的年輕助理仗著工頭之勢也欺壓比利父子倆,在比利的角度我們看到了他們為了生活的需要,不得不向強權低頭,所以當比利被欺負父親安慰他說要鞭打助理幫他出氣,但當助理來到,父親也只唯唯諾諾,讓一旁從縫隙中偷看的兒子大失所望,展現了生活現實的一面,而由壁縫中窺視父親與助理的畫面,也象徵著父親受到他無情的壓迫。在另外一場是名勞艾瑞克工不滿工頭的無理壓榨,起而反抗當他拿著收割的耙朝向工頭攻擊時,卻意外的被石頭打成腦震盪變成了弱智,而原本與工頭是仇敵的他,在其後的一場工頭牽著他與所有勞工一起到市集遊玩,從原本的死敵到失智後的友好形成荒謬的諷刺,對掌權者而言,所有的勞工最上之策就是乖乖聽話,不要處處與統治者作對。導演將原本一場充滿血腥的暴力反動,轉化為因一場意外後演變成的荒唐,增添了強烈的人道主義批判與諷刺。
在對比利父子的生活描繪上,喪偶的父親只是希望可以擁有安穩足頤養天年的日子,正如他所道:假日早上可以坐在床上喝咖啡,破的衣服可以有人補…。這是對生活低限度的「奢望」罷了。但他努力所求到頭來卻成了他人眼中的笑話或說是醜聞,父親一心想找的老伴成家,因比利兒結識了附近小屋的太太,她的丈夫出海後一直未歸,都倆都希望可以相互扶持,由他們倆的互動可以看到只是為求生活的滿足與穩定,與農莊的莊主康斯楚到處風留的拈花惹草相較之下(甚至沾染上自己的姪女),他們低下層求生活的人民別無所求。就像一場營救船難的戲,一艄船擱淺在巨浪當中,被救下來的一名船員手中還抱著一隻豬,這一幕不禁讓人熱淚盈眶,他只是希望生存下去。
但對比遲暮父親的兒子,是對生命與未來充滿想像與憧憬,當艾瑞克與他談起外在世界的遼闊,並計劃著兩年後冬雪融化便要到美國、澳洲與中國發展,這種夢想在艾瑞克變成弱智後成了一種諷刺,而對比利來說是年輕生命的希望,而一直與父親生活的他在此刻也才體認到父親的年邁,無法與他同行闖盪世界,我們看到他凝視的父親哭泣的背影,他只希望平靜的生活,前一場戲中他看到兒子升為工頭助理時的驕傲與光榮,身為一個年老的父親要的便是如此簡單,但當兒子看到失智的艾瑞克被送走,驚覺起自己的夢想後,決定離開農莊,兩面衝擊出的是另一種生活的現實與無奈。
全片經由這對父子的生活詮釋出,民族、階級與家庭生活的問題。沒有通俗劇中過度煽情的處理,其寫實的手法令人動容,比利最後走在皚皚上白雪,迎向未知的無邊際的大海,我們看到的不再在《大幻影》(La Grande Illusion,1937)中尚.嘉賓在無垠的白雪中對未來的渺茫,或是《四百擊》(The 400 Blows,1960)中,尚.皮耶李奧在奔到大海後的茫然凝視。
影片改編自諾貝爾獎的文學作品,講述一對從瑞典移民到丹麥生活的父子故事,年邁的父親萊斯與幼年的兒子比利在一開始便形成高度對比,開頭是他們坐在正航向丹麥的船上,比利嚷著父親說到了丹麥後的美好生活:在那小孩都不用工作,可以吃到美食與喝不完的美酒。這編織的神話是歷經生命蒼桑的父親給兒子的夢想,也呼應著最後的結尾,比利留下在農莊的父親獨自到海外的世界闖盪。
導演以富有人道主義的筆觸,去勾勒父子倆人的低層生活,並聚合許多平日的瑣事或偶發事件等,組構成具高度寫實主義的敘事,對人性的剖析上也極為深入。在農莊的勞工都受制於僱主的工頭,他雖然同樣是受僱主但自身掌控所有勞工的利益,身為既得利益者的他對農莊的勞工給予無道的施壓,而他的年輕助理仗著工頭之勢也欺壓比利父子倆,在比利的角度我們看到了他們為了生活的需要,不得不向強權低頭,所以當比利被欺負父親安慰他說要鞭打助理幫他出氣,但當助理來到,父親也只唯唯諾諾,讓一旁從縫隙中偷看的兒子大失所望,展現了生活現實的一面,而由壁縫中窺視父親與助理的畫面,也象徵著父親受到他無情的壓迫。在另外一場是名勞艾瑞克工不滿工頭的無理壓榨,起而反抗當他拿著收割的耙朝向工頭攻擊時,卻意外的被石頭打成腦震盪變成了弱智,而原本與工頭是仇敵的他,在其後的一場工頭牽著他與所有勞工一起到市集遊玩,從原本的死敵到失智後的友好形成荒謬的諷刺,對掌權者而言,所有的勞工最上之策就是乖乖聽話,不要處處與統治者作對。導演將原本一場充滿血腥的暴力反動,轉化為因一場意外後演變成的荒唐,增添了強烈的人道主義批判與諷刺。
在對比利父子的生活描繪上,喪偶的父親只是希望可以擁有安穩足頤養天年的日子,正如他所道:假日早上可以坐在床上喝咖啡,破的衣服可以有人補…。這是對生活低限度的「奢望」罷了。但他努力所求到頭來卻成了他人眼中的笑話或說是醜聞,父親一心想找的老伴成家,因比利兒結識了附近小屋的太太,她的丈夫出海後一直未歸,都倆都希望可以相互扶持,由他們倆的互動可以看到只是為求生活的滿足與穩定,與農莊的莊主康斯楚到處風留的拈花惹草相較之下(甚至沾染上自己的姪女),他們低下層求生活的人民別無所求。就像一場營救船難的戲,一艄船擱淺在巨浪當中,被救下來的一名船員手中還抱著一隻豬,這一幕不禁讓人熱淚盈眶,他只是希望生存下去。
但對比遲暮父親的兒子,是對生命與未來充滿想像與憧憬,當艾瑞克與他談起外在世界的遼闊,並計劃著兩年後冬雪融化便要到美國、澳洲與中國發展,這種夢想在艾瑞克變成弱智後成了一種諷刺,而對比利來說是年輕生命的希望,而一直與父親生活的他在此刻也才體認到父親的年邁,無法與他同行闖盪世界,我們看到他凝視的父親哭泣的背影,他只希望平靜的生活,前一場戲中他看到兒子升為工頭助理時的驕傲與光榮,身為一個年老的父親要的便是如此簡單,但當兒子看到失智的艾瑞克被送走,驚覺起自己的夢想後,決定離開農莊,兩面衝擊出的是另一種生活的現實與無奈。
全片經由這對父子的生活詮釋出,民族、階級與家庭生活的問題。沒有通俗劇中過度煽情的處理,其寫實的手法令人動容,比利最後走在皚皚上白雪,迎向未知的無邊際的大海,我們看到的不再在《大幻影》(La Grande Illusion,1937)中尚.嘉賓在無垠的白雪中對未來的渺茫,或是《四百擊》(The 400 Blows,1960)中,尚.皮耶李奧在奔到大海後的茫然凝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