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0 20:39:49果前

5465-云何為『菩薩有十法為智慧具足』

標題:云何為『菩薩有十法為智慧具足』

 

     眾所周知:『菩薩』者,具名菩提薩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如同《注維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大乘義章》曰:「菩薩胡語,此方翻譯為道眾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眾生。」至於云何為『菩薩有十法為智慧具足』?依《寶雲經》開示:菩薩復有十法,名為智慧具足。何等為十?所謂菩薩

  1. 【善解具無我善】。云何具無我善?謂菩薩以智觀察色受想行識。觀色不生不起不見起因,受亦不生不起不見起因,想亦不生不起不見起因,行亦不生不起不見起因,識亦不生不起不見起因,滅亦不生不起不見起因,第一義諦亦不見不生不起。世諦第一義諦,但有假名而無實體。雖知諸法虛寂,而不捨於精進,深矜一切眾生,如救頭然如救衣裳然,勤修方便不懈不捨,為一切眾生故,而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莊嚴具足,是名菩薩無我善。

  2. 【善解業報】。云何名菩薩善知業報?謂菩薩選擇觀察一切眾生皆如幻相,如乾闥婆城水中之月體性空寂,一切眾生染著我見及我所見,以是因緣不見正道,眾生作如是想,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無丈夫者,若悉皆無,誰受善惡六趣差別。菩薩雖知業報不斷不常而受不捨,是名菩薩善知業報。

  3. 【善解有為法】。云何名菩薩善知有為?謂菩薩不取有為相,如實正見知有為法迅速不停,念念流動猶華上露,如山澗水駃流赴下間無暫息,亦如沙鹵無有牢固。何有智者當生樂著而戀親愛,見有為法如是之相,云何智者而生憂悲,以是因緣深樂涅槃厭惡生死,是名菩薩善知有為法。

  4. 【善解生死相續不絕】。云何名菩薩善解生死流轉?謂菩薩觀察一切眾生,無明所盲漂流生死,恒為愛罥諸結所縛,以是因緣故受。以受故造善惡業,以業因緣故有,有因緣故生,生因緣故死憂悲苦惱眾苦聚集,生死流轉互為上下猶如火輪,是故菩薩正觀生死如實而知,是名菩薩善解生死流轉。

  5. 【善解生死出要之法】。云何名菩薩善解生死出要之法?謂菩薩無無明則無行,無行則無識,無識則無名色,無名色則無六入,無六入則無觸,無觸則無受,無受則無愛,無愛則無取,無取則無有,無有則無生,無生則無老死憂悲苦惱眾苦聚集,菩薩以如實知見十二因緣,是名菩薩善解生死出要之法。

  6. 【善解聲聞辟支二乘之法】。云何名菩薩善解聲聞辟支二乘之法?謂菩薩觀察如此法時,成須陀洹,成斯陀含,成阿那含,成阿羅漢,斷諸結漏得成辟支佛,成辟支佛已如犀一角,善解聲聞辟支佛法而不取證。何以故?我攝受一切眾生故,作師子吼而作是言:我當拔一切眾生曠野生死之苦,以是故我今不應獨出生死,是名菩薩善解聲聞辟支佛法。

  7. 【善解摩訶衍】。云何名菩薩善解摩訶衍法?謂菩薩善學一切諸法而不得諸法相,善修學道而不得是道相,不見能行者,不見所行法,亦不見所至到處,以是因緣相貌而不墮於斷見,是名菩薩善解摩訶衍。

  8. 【善解遮魔業智慧】。云何名菩薩善知遮魔業智慧?謂菩薩善知不親近惡知識,亦不至惡國而常遠離世俗談話,不樂親近諸餘非法,不求利養,亦於此法不生欣樂,一切結使能障菩提者悉皆遠離,善知對治法,是名菩薩善知遮魔業智慧。

  9. 【善解不顛倒智慧】。云何名菩薩不顛倒智慧?謂菩薩善學世諦第一義諦及諸經論,善學世間雜論,為成熟眾生故雖廣聞多學,而不為於顯己功德,但為成熟眾生,雖明知世典,而常尊佛法以為最勝,終不染於外道邪見,是名菩薩不顛倒智慧。

  10. 【善解無等智慧】。云何名菩薩無等智慧?謂菩薩不見若天若人,沙門婆羅門諸外道與菩薩智慧等者,除諸如來世尊等正覺,餘天人阿修羅無有能及菩薩智者,是名菩薩無等智慧。

         由此觀之,如是『十者』,即所謂菩薩有十法為智慧具足,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智慧』者,梵語若那Jn^a%na,譯曰智。般若Prajn^a%,譯曰慧。決斷曰智,簡擇曰慧。又知俗諦曰智,照真諦曰慧。通為一也。如同《大乘義章》曰:「照見名智,解了稱慧,此二各別。知世諦者,名之為智,照第一義者,說以為慧,通則義齊。」《法華經義疏》曰:「經論之中,多說慧門鑒空,智門照有。」《瑜伽倫記》曰:「梵云般若,此名為慧,當知第六度。梵云若那,此名為智,當知第十度。」又『具足』者,具備滿足也。如同《金剛經》曰:「如來具足五眼。」《無量壽經》曰:「具足五劫思惟。」《法華經》曰:「此大良藥,色香美味皆悉具足。」

總而言之,『菩薩』者,佛教指上求佛法,下化眾生的聖者。在三乘中,菩薩高於羅漢而次於佛。菩薩標榜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是大乘精神的象徵。北周庾信《五張寺經藏碑》云︰「如來說法,萬萬恒沙;菩薩轉輪,生生世界。」菩薩,乃是梵語菩提薩(Bodhisattva)的省音,意譯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我國民間熟悉的菩薩有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菩薩普渡眾生,往往變現各種「化身」,如觀世音菩薩就有「三十三身」。如同《法華經‧五百弟子品》謂︰「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聲聞,即羅漢。唐‧白居易《送守實上人遊江南》詩云︰「無妨菩薩是船師。」船師,是「凡夫」身。此外,「薩(Sattva)除譯為「有情」、「眾生」外,亦譯作「勇猛」。因此,「菩薩」亦可釋謂勇猛求取佛道的聖者。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71220日星期三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官網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