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7 20:26:08果前

轉載-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190) 文/淨空大師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190

http://www.amtb.tw/magazin/image/e_up_icon.jpg

 

18.持此義以為人,則能胸襟曠達,不惹煩惱,而得自在。亦知謹言慎行,不錯因果,而無罣礙矣。

  『持此義以為人,則能胸襟曠達,不惹煩惱,而得自在。亦知謹言慎行,不錯因果,而無罣礙矣。』「持此義」,我們這一生作人,守住《金剛經》講的原理、原則,當然胸襟大,心量大。「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此種心量多麼廣大!心量一大,就沒有煩惱了。煩惱從妄想、執著生的。放下妄想、執著,心地清淨廣大,就與虛空一樣,真自在,真快樂。此法好,煩惱不要著意去斷,自自然然就脫落了。此是高級的修行方法,也就是方東美先生講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方是自己真實的受用。

  我們還沒有往生,身體還在人間,還要與迷惑顛倒的人打成一片,過日子用什麼態度?「謹言慎行」。「謹言慎行」就「恆順眾生」。不僅言語謹慎,起心動念、一切行為造作,都要謹慎。謹慎就是守規矩、守法,絕不犯法、絕不違規。國家的憲法、地方的法規,乃至地區的風俗習慣、道德觀念等等,我們都遵守、都尊重,自然與社會大眾能和睦相處。

  雖然恆順眾生,然「不錯因果」,此是智慧。沒有智慧就會把因果搞錯;有智慧,決定不錯因果。自己的心善、行善,幫助一切眾生斷惡修善,自然不錯因果。如此,生活就沒有罣礙。「無罣礙」就是身心自在、快樂幸福,一生中受用不盡。由此可知,佛經不是隨便說的,不是談玄說妙;而是很實用的,它確實可以落實在實際生活中。你懂得《金剛經》,就會作人。

19.持此義以處世,則知萬事皆空,任他風浪起,與我何干。亦知人情世態,紛紜往復,安危苦樂,隨遇而安。

  『持此義以處世,則知萬事皆空,任他風浪起,與我何干。亦知人情世態,紛紜往復,安危苦樂,隨遇而安。』此是講「處世」,我們的行持,要適合於現代環境的生活。我們要用《金剛經》的原理原則處世。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些話要牢牢記住,並應用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上。如何才是用上?用佛門的術語講即是「功夫得力」。功夫得力就是知道「萬法皆空」。知道萬法皆空,就不會在一切法裡起分別執著。別人執著,我不執著;別人分別、我不分別。我在社會上,自在得很!你執著,我隨順你執著;你分別,我隨順你分別,即是恆順眾生。雖然隨順,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亦即「不錯因果」,清楚明瞭,決定不迷惑、不染著。

  境界轉不過來,原因是眾生迷得太深。種種想法、看法、做法,後來的果報會帶來很多苦難。我們勸告他,他不聽;向他解釋,他說我們清規太多,不能接受。那怎麼辦?「任他風浪起,與我何干!」修行人要超越。我常講「照」,我們在此世間,要作個看戲的人,不要作演戲的人。演戲很辛苦,看戲則自在。那些人演戲?有分別執著之人。他們的日子有苦有樂。他演他的戲,我看我的戲,方能得自在。

  佛菩薩在這個世間遊戲神通,就是看戲。中國俗話常講,「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何以能清?因為他沒有利害得失,對因果看得很清楚。當局者有利害關係,所以他想的、看的,皆有錯誤,有偏差。唯有局外人清楚,我們學佛要作局外人。這個「局」是指六道輪迴。我們必須有能力身在六道,而心超越六道。在世間而超越世間,那才自在!有沒有辦法?有。用什麼辦法?金剛般若波羅蜜,能幫助我們在世間而超越世間,得大自在。
「亦知人情世態,紛紜往復」。這個世間,因因果果,一目了然,清清楚楚。「安危苦樂」是眾生相。菩薩隨順,隨遇而安,因為他不著相。眾生在苦中,真有苦受;菩薩在境界裡不受苦。眾生在順境裡有樂受,菩薩在順境裡,沒有感覺得快樂。菩薩的心永遠清淨,永遠平等。苦樂憂喜捨,起伏波浪不平等,那是眾生心,佛菩薩心是平等的。

  平常自己家裡供養佛,供養具很多、很莊嚴。供養具裡最重要的是供一杯清水,水代表清淨心、平等心。水清淨、平等,看到這杯水,我的心要像水一樣清淨,一樣平等,表這個意思。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忘了修清淨心,修平等心。在極不清淨的環境裡修清淨心;在極不平等裡修平等心,方是功夫,方是修行。菩薩「隨遇而安」,道理在此。

20.持此義以當大任、作大事,以不著相故,事來即應。心神泰然,不為所動,條理秩然,頭頭是道。世出世法,一切盡攝,事事奉持,時時皆修,在在受用,處處皆是佛法也。

  『持此義以當大任、做大事,以不著相故,事來即應。心神泰然,不為所動,條理秩然,頭頭是道』。至此是一小段。世間人由於過去生中積德修善,此生得大福報。得大福報的人在世間,多半是領袖人物,統理大眾的,指揮很多人。大則如總統,管理一個國家的國民;小則是公司的老闆,員工幾百人、幾千人。無論大事業、小事業,總而言之,皆是領袖人物。不僅為自己一人,還要為此團體中每一分子的生活、前途著想,責任重大,即是「當大任、做大事」。

  如果能應用《金剛經》講的原理原則,一定是非常成功的領袖,會得到群眾的擁護與愛戴,建功立業。因為『以不著相故』,則心清淨。真誠、清淨、平等、慈悲,用此心統理大眾,確實能令眾生心服口服,聽從指導,而自己則身心自在。事來了,有智慧,會應付得恰到好處;事情過去了,身心泰然。

  「不為所動」。不管怎樣煩亂的事,心清淨,絕不為它所動;反而「條理秩然,頭頭是道」。再累、再亂的事,到他面前都清清楚楚,有條不紊,此是金剛般若用在辦事上。無論大事、小事,人只要有金剛般若,就快樂自在。
『世出世法,一切盡攝』。我們從此段經文裡細心體會,確實世間法作人處世,當大任、做大事,離不開般若波羅蜜。出世間法,從小乘須陀洹至一切大乘圓教,乃至如來果位,也離不開金剛般若波羅蜜。一切盡攝!

  『事事奉持,時時皆修』。金剛般若波羅蜜即是穿衣、吃飯、工作、處世、待人、接物,沒有一件事不是。世尊在開經時為我們顯示「入舍衛大城乞食」,即是出家人每天的工作;「著衣持缽」是生活,點點滴滴顯示圓滿的金剛般若波羅蜜。佛不僅會講,實際上,他的生活就是他的心行。佛不欺騙人。金剛般若就是真如本性,就是性德自然之流露。凡夫迷失了自性,障礙了性德,所表現的是無量劫來的煩惱習氣,也真的在生活上、工作上、處世、待人、接物上,表現無遺,煩惱無邊。我們過的是苦日子,恰恰與金剛般若相反,是故要知道「一切盡攝,事事奉持」,事事皆顯示圓滿的般若波羅蜜;「時時皆修」,一分一秒都沒有離開。

  『在在受用,處處皆是佛法也』。佛法在那裡?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有一法不是佛法。如果迷了,就無有一法是佛法;覺悟了,無有一法不是佛法。問題就在迷悟之間。「無住生心」,即是覺悟之相。「妄想執著」,則是迷惑之相。我們在這個總綱領、總原則上,時時刻刻檢討自己,反問自己,何以又起分別執著!

  一個人常知道自己迷,他就不迷了。迷的人不知道自己迷。知道自己迷的人就快要開悟,就有回頭的可能。我們今天不求別的,就求時常覺得自己迷,知道迷在那裡,即是開始覺悟了。由是可知,金剛般若不能不學,金剛般若對於我們此生,關係太大太大了。即使不學佛,不求往生,我們也應希望過幸福快樂美滿的一生。若想達此目標,此經的確幫得上忙,而且很容易讓人滿願。如果用此經幫助我們念佛求生淨土,沒有一個不往生的;不僅往生,而且品位高高。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 佛教居士林及美國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