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常用蓮花作為我們佛教的一個標幟、圖徽,有其深遠的意義。
一、蓮花表清淨無染
(一)蓮花代表一真法界
蓮出污泥而不染。世間的蓮花長在水池,根生在泥土裡面,污泥比喻六道的環境、境界。六道染污、不乾淨。花的莖是在水中,水清淨,代表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花開在水上面,代表不但六道不染,四聖也不染。所以泥代表六道,水代表四法界,合起來是十法界超越六凡四聖,而入一真法界。
(二)蓮花表廉潔無私
不染污就是廉潔,比世法裡面講的廉潔意義深廣太多。這就告訴我們,為社會大眾服務,無論自己是從事哪一個崗位,都要守住廉潔,一切依照法令規章去做,不可以徇私,不可以有任何的貪欲,做到廉潔、大公無私,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三)保持身心像蓮花一樣
觀世音菩薩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是「淨無垢」的意思。唵是身,嘛呢是蓮花,叭咪是保持,吽是心、意。依印度文法跟西藏文法,它是「身、蓮花、保持、意」。按我們中國人文法是「保持身心像蓮花一樣」。念這個咒語就是提醒我們要保持身心像蓮花一樣,出污泥而不染。
(四)、不住不著 不為境轉
蓮花表清淨無染,其座體是摩尼,摩尼表法空,心地果然做到不染,就是坐蓮花的寶座。
世出世法都不要執著,智慧就會提升;執著就不能超越。「無著始開萬德圓具之妙蓮」。不執著才能明心見性,才能成佛。
蓮花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染淨二邊都不著,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放下,不被外面境界所轉,自己有主宰。染淨二邊都捨掉,往生到極樂世界,這就對了。
二、蓮花表權實二智我們看到塑造佛菩薩形相,站著的、坐著的都是在蓮花上,那是不是真的在蓮花上?不是。如果以為諸佛菩薩都是真在蓮花上,就錯了,不是真坐蓮花。是坐在權實二智上,蓮花是表權實二智的。
可是眾生有這樣執著,佛有的時候給我們現身,真的座下有個蓮花,或者足下有個蓮花。佛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們喜歡蓮花,腦子裡「佛一定在蓮花上」,佛現相一定有蓮花,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佛沒有念頭。
三、蓮花表因果同時
在花卉中蓮花很特別,其他花總是先開花後結果,蓮花不一樣,蓮花一長它裡面就有蓮蓬,蓮蓬裡就有蓮子,所以它是因果同時。佛法講因果同時,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與果永遠分不開。所以佛家用蓮花來表因果同時。
「以果為因,因果同時,從果起修,即修即果」。一聲佛號一聲心,聲聲佛號與性德相應,與彌陀相應,與十方世界一切念佛眾生相應。我們淨土宗也叫蓮宗,用果覺來做為我們修行的因心,因徹果海,果徹因源,因果是一不是二。所以「以果為因,因果同時,從果起修,即修即果」。一聲佛號一聲心,聲聲佛號與性德相應,與彌陀相應,與十方世界一切念佛眾生相應。「直截了當,不假方便,不落階梯。」階梯是一個層次、一個層次,八萬四千法門是修因證果,因果不同時,有層次的。淨宗一步登天,沒有階級。所以念佛法門是因果同時,果教他力,不是靠自己,完全靠佛力加持,不可思議,無法想像,方便妙用達到究竟圓滿。
四、極樂世界是蓮花世界
成佛之道難,我們這一生沒把握,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條路容易,我們有把握可以做到。這個千萬不要疏忽,機緣很難得到,一定要掌握住。什麼都是假的,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肯定證得無上菩提。那就是我們走成佛之道,通過極樂世界這是一條徑路。所以古人說,往生極樂世界是花報,在極樂世界證得無上菩提是果報。往生極樂世界就證菩提,這是蓮花所表的,妙極了!
極樂世界也叫蓮花世界。蓮花特別多,周遍國中。形狀跟我們這邊的蓮花不一樣,西方世界的蓮花,就像我們這個世界的菊花一樣,細長而且多,『百千億葉』,這個葉是說花瓣。且是無量種色,還放光明,花的上面都有無量妙寶,這是『摩尼』。摩尼是如意寶珠。蓮放光,寶也放光。
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都是蓮花化生。極樂世界的蓮花誰去培養的?自己培養的。西方極樂世界確實不可思議,正報無量壽,依報也是無量壽。樹木、花草長青,沒有凋零,也沒有落葉,樹枝也不會枯,跟阿彌陀佛一樣都是無量壽。唯獨七寶池裡的蓮花有生有滅,那是什麼原因?因為蓮花不是阿彌陀佛栽培的,而是十方世界發心求生極樂世界的人一發心,七寶池就長一朵蓮花,蓮花上還有他的名字。他用功很勤,功夫得力,心一天比一天清淨,一年比一年清淨,七寶池的蓮花就愈來愈大,光色就愈來愈好,將來往生就住在這裡面。如果念佛有夾雜,花就不純、有污染,光色不好,黯然無色。如果退心改學別的法門,或者參禪、念咒,花就枯死了。所以,七寶池裡面看到花開花謝,花開是那個人念佛功夫成就往生了。如果花還沒有開,就已經枯死,就知道那個人不是退心,就是改修學別的法門。
經上講蓮花有十由旬、百由旬、千由旬,大小不一樣,光色不一樣,就是修行人功夫不同。念佛的功夫愈深,蓮花就愈大,光色愈美妙。我們想要蓮花很大、很殊勝,要真幹才行!我們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就拿這個蓮花來接引,蓮花是我們自己的淨業變現出來的,七寶蓮池、八功德水都是阿彌陀佛提供給我們的修學環境。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徹底覺悟的人,應當一切放下,認真念佛。
——恭錄自淨空老和尚講演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