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79-為何『菩薩能得念佛三昧』
眾所周知:『菩薩』者,具名菩提薩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如同《注維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大乘義章》曰:「菩薩胡語,此方翻譯為道眾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眾生。」至於為何『菩薩能得念佛三昧』?依《菩薩念佛三昧經》開示:菩薩若能
(一)具足三法,得此諸佛所說三昧。何者為三?所謂(1)【不貪】。若是菩薩住於無貪,便得滿足檀波羅蜜,心得安住如此法已,攝取不貪清淨善根,永離貧窮恒得豪富,具大威勢如日光曜。如是菩薩所修功德,皆為一切諸眾生故,所可宣說無不信受,得此三昧不以為難,亦當疾成無上菩提,菩薩具此妙善功德天人敬信。(2)【不瞋】。菩薩若復能修不瞋善根之行,滿足忍辱波羅蜜也。若是菩薩安住忍度,若人罵詈刀杖加之,解其支節斷其頭首,不生一念忿惱之心,亦不說他諸惡過咎,攝取不瞋清淨善根,慈心為利一切眾生,是以修行如此三昧。菩薩安住此三昧已,得與諸佛世尊常俱,乃至夢中不離見佛,經行坐臥皆獲安樂,諸天護念不見惡夢,寤寐歡喜,刀不能傷毒亦不害,水所不[漂*寸]火所不燒,所資四事恒得豐足,亦為一切皆令歡喜,疾當得於無上菩提。(3)【不癡】。若是菩薩除捨無明,具足不癡善根之時,正觀修行毘婆舍那,即便攝取不癡善根,於一切法決定巧便,滿足般若波羅蜜也。他來問難疾能答對,菩薩具足如是三法,速當得此三昧之寶。
(二)復具三法當得此定。何謂為三?(1)應觀一切諸行無常。(2)應觀一切諸行皆苦。(3)應觀一切諸法無我。菩薩具足如此三法,當得斯定疾成佛道。
(三)復具三法當得此定,疾成無上菩提之道。何者為三?所謂(1)供養現在諸佛,及以滅度如來舍利,若以花香幢蓋繒幡種種珍妙而以奉獻。若自供養勸人令行,復應發願作如是言:以我善根布施因緣,願得諸佛所說三昧。(2)當讚歎現在如來般涅槃佛真實功德,讚戒功德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威儀神通,教化辯才阿蘭若行,及以慈悲喜捨之法。(3)更殊勝讚歎佛法儀容相好無量功德,既讚歎已復發願言:若我讚歎諸佛功德,設獲微福以此善根,當得諸佛所說三昧,疾當得成無上菩提。
由此觀之,如是『三類三法』,即所謂菩薩能得念佛三昧。何以故?蓋『念佛三昧』者,有二種:(1)一心觀佛之相好,或一心觀法身之實相(此二者即觀想念佛),或一心稱佛名(稱名念佛),修行法,謂之念佛三昧。是因行之念佛三昧也。(2)為此三種之因行所成,如心入禪定,或佛身現前,或法身實相。謂之念佛三昧。是果成之念佛三昧也。因行之念佛三昧謂之「修」,果成之念佛三昧謂之「發得」。如同《觀無量壽經》曰:「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
總而言之,『菩薩』者,佛教指上求佛法,下化眾生的聖者。在三乘中,菩薩高於羅漢而次於佛。菩薩標榜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是大乘精神的象徵。北周‧庾信《五張寺經藏碑》云︰「如來說法,萬萬恒沙;菩薩轉輪,生生世界。」菩薩,乃是梵語菩提薩(Bodhisattva)的省音,意譯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我國民間熟悉的菩薩有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菩薩普渡眾生,往往變現各種「化身」,如觀世音菩薩就有「三十三身」。如同《法華經‧五百弟子品》謂︰「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聲聞,即羅漢。唐‧白居易《送守實上人遊江南》詩云︰「無妨菩薩是船師。」船師,是「凡夫」身。此外,「薩(Sattva)除譯為「有情」、「眾生」外,亦譯作「勇猛」。因此,「菩薩」亦可釋謂勇猛求取佛道的聖者。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3年9月18日星期三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官網
下一篇:轉載-知福惜福最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