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27 21:24:41果前

3933-何等為『初發心菩薩犯八根本罪』

 

標題:何等為『初發心菩薩犯八根本罪』

    眾所周知:『菩薩』者,具名菩提薩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如同《注維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大乘義章》曰:「菩薩胡語,此方翻譯為道眾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眾生。」至於何等為『初發心菩薩犯八根本罪』?依《虛空藏菩薩經》開示初發心菩薩趣向大乘有八根本罪犯波羅夷先所修習一切善根皆悉燒墮於惡趣離安隱處失人天樂亦失大乘境界之樂久在生死離善知識。何等為八

(一)    彼菩薩宿業因緣生五濁世有餘善根近善知識歸趣甚深大乘之法發無上心智慧微是初發心菩薩。又從他聞甚深空法讀誦受持復於少智愚癡人前讀誦解說餘人聞已驚疑怖畏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退沒樂聲聞乘是名初發心菩薩犯於第一根本重罪。

(二)    初發心菩薩語餘人汝今不能樂於大乘亦不能行六波羅蜜終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如早發聲聞辟支佛心速盡生死入般涅槃餘如上是名初發心菩薩犯於第二根本重罪

(三)    初發心菩薩語餘人言汝今何用受學波羅提木叉律儀當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受持讀誦大乘經典先所造作身口意業諸不善行當得清淨不受未來諸惡果報餘如上說是名初發心菩薩犯於第三根本重罪。

(四)    初發心菩薩語餘人言汝今不應聽受讀誦聲聞經典汝當覆蔽聲聞經典聲聞法中無大果報不能斷除結使煩惱汝當聽受讀誦清淨大乘甚深經典。又能消除諸不善業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作此說已有信受者二人俱名犯根本罪餘如上說是名初發心菩薩犯於第四根本重罪。

(五)    譬如有人欲趣寶洲乘船入海而於中路自壞其船沒溺而死不自濟命豈能得如初發心菩薩亦復如是乘正信船入大乘深廣法海始得入海自壞信船失智慧如是愚癡初發心菩薩以嫉妒故虛誑妄語得過人法而犯大乘重根本罪餘如上說是名初發心菩薩犯於第五根本重罪。

(六)    譬如有人將導眾人遊行曠野經過叢林極大飢渴見彼林中有諸美果而棄捨之取於毒果食已命終。彼人猶尚不能自濟況復兼能度於餘人彼初發心菩薩亦復如是人身難得今已得之遇善知識發大乘心而貪利養輕自衒賣犯重根本罪。違負三世諸佛菩為諸賢聖之所棄捨墮於惡趣是故婆羅門剎利毘舍首陀羅不應親近此惡菩薩親近者亦皆得罪餘如上說是名初發心菩薩犯於第六根本重罪。

(七)    未來惡世初發心菩薩造作諸雜旃陀羅行此惡比丘自言智慧自恃財寶行於布施放逸憍慢瞋嫌憎嫉餘善比丘共相鬥諍恃王臣力善比丘物以奉大臣大臣得已傳以上王法僧物亦復如是。王與大臣及惡比丘犯根本罪餘如上說是名初發心菩薩犯於第七根本重罪。

(八)    惡比丘恃怙國王及大臣力自言智慧自恃財寶行於布施輕戲毀辱諸善比丘鬥諍惱亂法說非法非法說法捨正經律顛倒義論斷學若離慈悲心不信如來所說經典巧方便戒。違法立制令諸清淨善行比丘廢於坐禪讀誦經典無苦惱者生其苦惱有苦惱者復令增長恒懷惡心壞善威儀行住坐臥無復時節毀禁破戒實非沙門自言沙門實非梵行自稱梵行不解經典為他解說邀致四眾供養恭敬。王與大臣及惡比丘犯根本餘如上說是名初發心菩薩犯於第八根本重罪

    由此觀之,如是『八種』,即所謂初發心菩薩犯八根本罪,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根本罪』者,梵語波羅夷,華言極惡。有三義:一者,退沒,由犯此罪,道果無分,沒溺惡道。二者,不共住,謂非但失道而已,不得於說戒羯磨僧中共住。三者,墮落,捨此身已,墮在阿鼻地獄也。

總而言之,『菩薩』者,佛教指上求佛法,下化眾生的聖者。在三乘中,菩薩高於羅漢而次於佛。菩薩標榜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是大乘精神的象徵。北周庾信《五張寺經藏碑》云︰「如來說法,萬萬恒沙;菩薩轉輪,生生世界。」菩薩,乃是梵語菩提薩(Bodhisattva)的省音,意譯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我國民間熟悉的菩薩有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菩薩普渡眾生,往往變現各種「化身」,如觀世音菩薩就有「三十三身」。如同《法華經‧五百弟子品》謂︰「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聲聞,即羅漢。唐‧白居易《送守實上人遊江南》詩云︰「無妨菩薩是船師。」船師,是「凡夫」身。此外,「薩(Sattva)除譯為「有情」、「眾生」外,亦譯作「勇猛」。因此,「菩薩」亦可釋謂勇猛求取佛道的聖者。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3727日星期六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官網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