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15 21:52:23果前

3921-云何為『菩薩出世間道』

 

標題:云何為『菩薩出世間道』

    眾所周知:『菩薩』者,具名菩提薩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如同《注維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大乘義章》曰:「菩薩胡語,此方翻譯為道眾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眾生。」至於云何為『菩薩出世間道』?依《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開示所謂

(一)此道最勝能令住趣菩提場故。

(二)此道淨勝能離一切不善心故。

(三)此道殊勝能到於佛智慧頂故。

(四)此道無上能度生死諸瀑流故。

(五)此道無比超一切偏異道故。

(六)此道無等無有一法能相類故。

(七)此道無等等不離往昔因佛道故。

(八)道安隱善能摧伏諸魔怨故。

(九)此道無礙意通智所遊戲故。

(十)此道無暗有慧光明故。

(十一)          此道平正無諸諂曲故。

(十二)          此道端直離諸邪曲故。

(十三)          此道平等等有情心故。

(十四)          此道廣大諸有情故。

(十五)          此道寬博互不相逼故。

(十六)          此道能無有疲倦故。

(十七)          此道福資糧檀波羅蜜故。

(十八)          此道無熱惱戒波羅蜜故。

(十九)          此道無怖畏波羅蜜故。

(二十)          此道不退轉進波羅蜜故。

(二十一) 此道離諸境禪波羅蜜故。

(二十二) 此道遍虛空慧波羅蜜故。

(二十三) 此道隨順智能令變化故。

(二十四) 此道常滿集諸善法故。

(二十五) 此道隨法輪所聞不忘故。

    由此觀之如是『二十五者』,即所謂菩薩出世間道,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出世間』者,對於世間之稱。一切生死之法為世間,涅槃之法為出世間。即苦集二諦,世間也,滅道二諦,出世間也。如同《法華經譬喻品》曰:「開示演說出世間道。」《起信論》曰:「用大,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勝鬘經》曰:「世間出世間善法。」

總而言之,『菩薩』者,佛教指上求佛法,下化眾生的聖者。在三乘中,菩薩高於羅漢而次於佛。菩薩標榜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是大乘精神的象徵。北周庾信《五張寺經藏碑》云︰「如來說法,萬萬恒沙;菩薩轉輪,生生世界。」菩薩,乃是梵語菩提薩(Bodhisattva)的省音,意譯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我國民間熟悉的菩薩有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菩薩普渡眾生,往往變現各種「化身」,如觀世音菩薩就有「三十三身」。如同《法華經‧五百弟子品》謂︰「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聲聞,即羅漢。唐‧白居易《送守實上人遊江南》詩云︰「無妨菩薩是船師。」船師,是「凡夫」身。此外,「薩(Sattva)除譯為「有情」、「眾生」外,亦譯作「勇猛」。因此,「菩薩」亦可釋謂勇猛求取佛道的聖者。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3715日星期一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官網

http://blog.udn.com/famscl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blog.nownews.com/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amscl
http://blog.youthwant.com.tw/b.php?bid=905

http://www.facebook.com/notes/me/#!/famscl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