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22 20:54:57果前

3898-何等為『菩薩戒淨不可盡六十四事』

 

標題:何等為『菩薩戒淨不可盡六十四事』

    眾所周知:『菩薩』者,具名菩提薩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如同《注維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大乘義章》曰:「菩薩胡語,此方翻譯為道眾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眾生。」至於何等為『菩薩戒淨不可盡六十四事』?依《阿差末菩薩經》開示菩薩戒淨亦不可盡有六十四事。何謂六十四?所謂

(一)菩薩行仁不懷害心加于眾生。

(二)身亦不殺不取人物不犯他妻。

(三)若見菩薩及向眾生常行至誠未曾兩舌。

(四)諍訟者常和解之。

(五)終無罵詈不為惡口。所以者何常有慚恥所言護舌不妄說事。

(六)一切人不念嫉妒。

(七)不興恚心向于眾生。所以者何由此能忍後世端正。

(八)常正其心不事餘學。

(九)恒抱悅心在於佛道。所以者何其心清淨無有塵垢愛樂佛法。

(十)所以然者解無異法能出上者至心在道用慈仁故。

(十一)          若見沙門梵志輒以五體而自歸禮。何謂為五兩手兩膝及其頭腦稽首足下。所以者何因得佛道一切歸故。

(十二)          心常柔軟見人犯非慎己不為所不缺戒。

(十三)          無有聲聞緣覺心故。

(十四)          於諸犯戒無所犯。所以者何後世不欲生在於魚獵愚闇家故。

(十五)          常修精進而不懈怠。所以者何不與邪惡共從事故。

(十六)          戒禁完具未曾闕漏。

(十七)          近智德解深法者不違遠故。

(十八)          篤信禁戒所奉正故。

(十九)          順戒如法一切眾生皆歌嘆故。

(二十)          其護戒禁清徹至真本心快故

(二十一) 行持戒要無能傳非說其瑕穢無邪心故。

(二十二) 其戒完具不復迷惑從六衰故。

(二十三) 所奉戒行莫不宣聞諸佛正覺之所知故。

(二十四) 戒無所求如己樂故。

(二十五) 戒知止足無所貪故。

(二十六) 其戒純淑不雜眾惡。

(二十七) 身意坦然無所樂故。

(二十八) 常好閑居未曾喜樂於眾鬧故。

(二十九) 戒能備悉如道法訓不從他人有所受故。

(三十)          謹慎禁不以好服而為綺飾德無能逮誓如本願以甘美而亂意也。所以者何以有道力制眾惡故。

(三十一) 所行如戒諸天人民莫不悅故。

(三十二) 行慈心戒護眾生故。

(三十三) 修悲哀戒忍眾苦故。

(三十四) 遵于護戒不解怠故。

(三十五) 以等心戒為一切眾。

(三十六) 任於善惡無二心故。

(三十七) 常察禁戒不為損耗。

(三十八) 不聽其心為馳騁故。

(三十九) 戒不念惡不傳人非護一切故。

(四十)          持戒不聽其意隨所欲故。

(四十一) 順布施戒養育一切眾生之故。

(四十二) 為忍辱戒不起心故。

(四十三) 志精進不迴轉故。

(四十四) 禪思之戒得安定故。

(四十五) 奉智慧戒博聽正義無厭足故。

(四十六) 修廣聞戒覺要法故。

(四十七) 隨善師戒達諸法故。

(四十八) 捨惡師戒離眾邪學不真路故。

(四十九) 無猗身戒知諸萬物皆無常故。

(五十)          不貪命戒其功德業如紫金故。

(五十一) 無悔恨戒其意淨故。

(五十二) 虛飾戒學清淨故。

(五十三) 不煩苛戒其意鮮明無垢濁故。

(五十四) 不焦然戒不燒身故。

(五十五) 不迷惑戒不隨欲故。

(五十六) 不危燒戒無所害故。

(五十七) 無抵突戒心不亂故。

(五十八) 伏心之戒意無誤故。

(五十九) 通寂靜戒不為俗業之所廢故。

(六十)          順真正戒智如教故。

(六十一) 具諸願戒本清淨故。

(六十二) 如如來戒。所以者何隨本要故。

(六十三) 佛定戒常懷等心度眾生故。

(六十四) 從一切智入道門戒。所以者何不抱恨故。

    由此觀之,如是『六十四』,即所謂菩薩戒淨不可盡六十四事,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戒淨』者,謂攝律儀(攝律儀者,謂一切戒法,無不聚攝也。正語、正業、正命者,即身口意三業也。正,即不邪也。若三業不邪,則戒體清淨矣)等戒,即正語、正業、正命也。謂菩薩持守戒法,攝身口意業,若戒行清淨,則道果自成也。

總而言之,『菩薩』者,佛教指上求佛法,下化眾生的聖者。在三乘中,菩薩高於羅漢而次於佛。菩薩標榜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是大乘精神的象徵。北周庾信《五張寺經藏碑》云︰「如來說法,萬萬恒沙;菩薩轉輪,生生世界。」菩薩,乃是梵語菩提薩(Bodhisattva)的省音,意譯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我國民間熟悉的菩薩有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菩薩普渡眾生,往往變現各種「化身」,如觀世音菩薩就有「三十三身」。如同《法華經‧五百弟子品》謂︰「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聲聞,即羅漢。唐‧白居易《送守實上人遊江南》詩云︰「無妨菩薩是船師。」船師,是「凡夫」身。此外,「薩(Sattva)除譯為「有情」、「眾生」外,亦譯作「勇猛」。因此,「菩薩」亦可釋謂勇猛求取佛道的聖者。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3622日星期六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官網

http://blog.udn.com/famscl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blog.nownews.com/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amscl
http://blog.youthwant.com.tw/b.php?bid=905

http://www.facebook.com/notes/me/#!/famscl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