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6-20 01:58:14May(瞳漾)
> 瓦窯廠的過去-他們的共同記憶 #4
清末日治時期時,因大樹鄉竹寮村土質極佳,趁傳統居民建材由簡易的木、竹、茅草構造改採磚瓦材之際,許多企業家相中了這塊大餅,共同集資設置瓦窯業。
瓦窯創辦人許安然是屏東人,為屏東海豐一帶富賈,為擴大產業面向,多方投資以增資產,一八八五年遂集資於大樹鄉竹寮村開設瓦窯,大正十年(民國十年)向政府登記-源順安製瓦工廠。最初擁有兩座瓦窯,後因生意沒有想像中佳,對瓦業不熟悉,且在管理不易的狀態下,一九二五年轉讓給竹仔寮當地人-原本經營宰豬業的李意。
李家第一代經營瓦窯業的李意,本為地方上的「保證」(相當於村長職務),接手後由於全心投入以及對地方的熟稔,擺脫宰豬時的窮苦,家業逐漸興盛,將瓦窯由兩座擴建至四座,全盛時期為八座瓦窯。
戰後,大樹鄉的紅瓦業發展迅速,曾多達二十幾家,多數集中在九曲堂、竹仔寮、大坪頂、大樹腳一帶。竹仔寮東臨下淡水溪,汲取水源方便,當地土質細緻且具黏著性,適合燒製紅磚、瓦及陶器,特別是瓦片品質優良,頗受土水師傅好評。三和瓦廠位於鐵路縱貫線高屏大橋西端鐵架附近,鐵、公路運輸方便,早年行銷南台灣,甚至跨海銷往澎湖,生意鼎盛時期,買主還得雇牛車列隊等貨。
李意在晚年便把瓦窯交給兒子李玉柱接管。李玉柱大正九年生,受日式教育,接手時,李玉柱於屏東縣警察局第一科擔任公職,只能間接管理,直到三十歲左右,發現瓦業面臨時代及建築材料轉型,業績緊縮,他不願看到這項傳統生產技術失傳,基於保存紅瓦厝傳統美的建築風貌,未屆退休年齡即辭職回竹寮繼承父業,從此一生從事瓦業,帶領三和走過五十五個年頭,其中歷經光復初期瓦業林立蓬勃發展的競爭時期;建築業大興,手工瓦業無法量產的窘境;以及建材更易、賽洛瑪颱風過境後的瓦業沒落時期,在時代的轉換帶給瓦業的種種考驗下,都藉由其之智慧由逆轉順。李俊宏也說:「我伯公李玉柱當時真的做得很不錯。但就是遇到賽洛馬颱風。李俊宏述敘當時的情境:「記得當時三和瓦窯廠,用瓦蓋的屋頂全都垮了,現在看到的這些都是後來蓋起來的。」
往後十來年,二十幾家瓦窯相繼關閉,變成廢墟,唯獨三和瓦廠在李玉柱苦撐下,尚保有四座瓦窯的生產線。
民國六十六年賽洛馬颱風雖帶動瓦業短暫的復甦,卻又將此業推向一蹶不振的境地,許多商家藉此機賺取利潤紛紛轉業,大樹鄉之瓦業亦從五十多家近百座之瓦窯凋零至只剩三和一家,只有李玉柱堅持繼續經營下去。
民國七十六年國內文化資產保存意識抬頭,許多古蹟修復的專業急需傳統建材的加入,經漢寶德教授的欽點,登昆豔親自造訪三和瓦廠,除勉勵李玉柱繼續經營下去,更確立長期合作的關係,將三和瓦窯引入古蹟修復的行列,再造三和瓦廠的經營顛峰。
目前包括板橋林家、宏禧山莊、南園、台中霧峰林家、恒春青年活動中心、新竹市孔廟等等皆為著名運用三和瓦的古蹟建築。
李玉柱晚年時中風,他的兒子對經營已近黃昏的瓦業興趣缺缺,目前由姪孫李俊宏和其母共同經營瓦窯。在古蹟修復磚瓦材市場競爭激烈的型態下,三和除了努力維持固定銷售圈外,亦積極開發文化觀光產業之路徑,朝多元面向發展,因此近年瓦窯除仍日以繼夜的生產傳統磚瓦之外,亦積極參與社區文化推展等活動,在社會教育方面,三和亦提供鄉土教育之活教材,歡迎機關團體與國中小學生蒞臨參觀。
李俊宏坦承這只是一個階段任務,但願能繼續撐下去,一來,可就近照顧家人,二來,政府與民間逐漸重視古蹟如傳統建築的維護,對瓦窯而言,尚有一線生機,不宜輕易放棄。三和瓦廠除了生產各類磚、瓦、花格窗和台灣民俗陶器,並接受特殊產品規格之訂製,因應社會各界的需求,他希望能將傳統建材之美,融入現代建築之中,以求延續,代代相傳。
而李俊宏與三和瓦窯,就如同林昭地和泥土一樣。
竹寮社區發展協會多元創作工坊專案經理陳家裕說:「瓦窯和林老師他們的傳統產業,都是要用心去經營的,因為這是心的產業。」
竹寮社區發展協會的創作工坊成員張美惠說:「林老師的故事是說不完的,我常常都來老師這裡挖寶。」
因此關於三和瓦窯的背後,還有一個老人與泥土的故事…
瓦窯創辦人許安然是屏東人,為屏東海豐一帶富賈,為擴大產業面向,多方投資以增資產,一八八五年遂集資於大樹鄉竹寮村開設瓦窯,大正十年(民國十年)向政府登記-源順安製瓦工廠。最初擁有兩座瓦窯,後因生意沒有想像中佳,對瓦業不熟悉,且在管理不易的狀態下,一九二五年轉讓給竹仔寮當地人-原本經營宰豬業的李意。
李家第一代經營瓦窯業的李意,本為地方上的「保證」(相當於村長職務),接手後由於全心投入以及對地方的熟稔,擺脫宰豬時的窮苦,家業逐漸興盛,將瓦窯由兩座擴建至四座,全盛時期為八座瓦窯。
戰後,大樹鄉的紅瓦業發展迅速,曾多達二十幾家,多數集中在九曲堂、竹仔寮、大坪頂、大樹腳一帶。竹仔寮東臨下淡水溪,汲取水源方便,當地土質細緻且具黏著性,適合燒製紅磚、瓦及陶器,特別是瓦片品質優良,頗受土水師傅好評。三和瓦廠位於鐵路縱貫線高屏大橋西端鐵架附近,鐵、公路運輸方便,早年行銷南台灣,甚至跨海銷往澎湖,生意鼎盛時期,買主還得雇牛車列隊等貨。
李意在晚年便把瓦窯交給兒子李玉柱接管。李玉柱大正九年生,受日式教育,接手時,李玉柱於屏東縣警察局第一科擔任公職,只能間接管理,直到三十歲左右,發現瓦業面臨時代及建築材料轉型,業績緊縮,他不願看到這項傳統生產技術失傳,基於保存紅瓦厝傳統美的建築風貌,未屆退休年齡即辭職回竹寮繼承父業,從此一生從事瓦業,帶領三和走過五十五個年頭,其中歷經光復初期瓦業林立蓬勃發展的競爭時期;建築業大興,手工瓦業無法量產的窘境;以及建材更易、賽洛瑪颱風過境後的瓦業沒落時期,在時代的轉換帶給瓦業的種種考驗下,都藉由其之智慧由逆轉順。李俊宏也說:「我伯公李玉柱當時真的做得很不錯。但就是遇到賽洛馬颱風。李俊宏述敘當時的情境:「記得當時三和瓦窯廠,用瓦蓋的屋頂全都垮了,現在看到的這些都是後來蓋起來的。」
往後十來年,二十幾家瓦窯相繼關閉,變成廢墟,唯獨三和瓦廠在李玉柱苦撐下,尚保有四座瓦窯的生產線。
民國六十六年賽洛馬颱風雖帶動瓦業短暫的復甦,卻又將此業推向一蹶不振的境地,許多商家藉此機賺取利潤紛紛轉業,大樹鄉之瓦業亦從五十多家近百座之瓦窯凋零至只剩三和一家,只有李玉柱堅持繼續經營下去。
民國七十六年國內文化資產保存意識抬頭,許多古蹟修復的專業急需傳統建材的加入,經漢寶德教授的欽點,登昆豔親自造訪三和瓦廠,除勉勵李玉柱繼續經營下去,更確立長期合作的關係,將三和瓦窯引入古蹟修復的行列,再造三和瓦廠的經營顛峰。
目前包括板橋林家、宏禧山莊、南園、台中霧峰林家、恒春青年活動中心、新竹市孔廟等等皆為著名運用三和瓦的古蹟建築。
李玉柱晚年時中風,他的兒子對經營已近黃昏的瓦業興趣缺缺,目前由姪孫李俊宏和其母共同經營瓦窯。在古蹟修復磚瓦材市場競爭激烈的型態下,三和除了努力維持固定銷售圈外,亦積極開發文化觀光產業之路徑,朝多元面向發展,因此近年瓦窯除仍日以繼夜的生產傳統磚瓦之外,亦積極參與社區文化推展等活動,在社會教育方面,三和亦提供鄉土教育之活教材,歡迎機關團體與國中小學生蒞臨參觀。
李俊宏坦承這只是一個階段任務,但願能繼續撐下去,一來,可就近照顧家人,二來,政府與民間逐漸重視古蹟如傳統建築的維護,對瓦窯而言,尚有一線生機,不宜輕易放棄。三和瓦廠除了生產各類磚、瓦、花格窗和台灣民俗陶器,並接受特殊產品規格之訂製,因應社會各界的需求,他希望能將傳統建材之美,融入現代建築之中,以求延續,代代相傳。
而李俊宏與三和瓦窯,就如同林昭地和泥土一樣。
竹寮社區發展協會多元創作工坊專案經理陳家裕說:「瓦窯和林老師他們的傳統產業,都是要用心去經營的,因為這是心的產業。」
竹寮社區發展協會的創作工坊成員張美惠說:「林老師的故事是說不完的,我常常都來老師這裡挖寶。」
因此關於三和瓦窯的背後,還有一個老人與泥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