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3 11:14:06紅愀鵲

改寫人性的人

因最近看了些人類學者的書,剛好又看到這麼奇特的標題,對生命疑惑的人怎麼可能放過,只是當然這種書的閱讀速度都不會太快,畢竟需要一邊看一邊思考,這本還算是好讀,類似傳記文學的書寫了一群天才們的研究之路,一邊看都一邊覺得,這是個最壞的年代也是個最好的年代。

其實人類學是一種觀察學,但就如書中一句很重要的話,還是我之前看到另一位說的,意思大概就是觀察者其實就帶著自己的知識背景跟主觀,我很認同這句話,科學中就是你要預設一個可能的問題去問結論,但如果這種只能從人類生命中去探索的事物,如果帶著偏見,那你將無法看見真實,而這群人們就是一邊探究自我,一邊找尋,但如若真的相信科學,那你可能會找不到答案,因為人類的生命其實沒有普遍原則。人也沒有所謂階級差異高底等,都是那些強權文化的特意歸類而已,歸納的重點或許因為偏頗而失去了判准,但當然那是最簡單的分類,人性的懶惰常希望可以簡單分類而得到解答,所以也造就了許多本來可以避免的悲劇。

從這些細微的紀錄與互動中,你可以看見其實種族特徵沒有那麼不同,但一切所謂的【文化】卻建構的如此差異,而這其中的淵源還不一定能推知源頭,因為能被緊急搶救都已經很不容易,再那個時代,統治者的文明化其實摧毀的不只有落後,還有那原始的脈絡文化,現在的文化都已經不純粹,並且都感染了文明的遺毒,所以你必須貼近那個最深的蠻荒才能看見那個流傳已久的,你才能看見那個被隱匿的真相,但看見了也不一定被接受,人是一種懶惰的生物,他只想看通則,你要改變他的念頭很難,而這群人用著自己的生命書寫了另一篇故事。

感性與理性是否可以共同存在,在這群人的生命中是可能的,而也因為放任野蠻生長,但又給予支持,所以他們發掘了能量與記錄的真實,而這些真實將會在未來的世界中被看見,成為標竿,而又那些生命的交錯原來這麼離奇,或許每個人的天賦都帶著甚麼使命嘛!?有時候你邊看你就會邊這樣想著,而要跳出框框,還是進選擇,生命的框框多半是文明給到的,而你要不要在那個框框內生活,在那個框框內生活,其實都沒有這麼多不得不!!!

至於找尋的過程中你也再重建著自己的心靈,記得架構很重要,但拆解也很重要,如若你不知道要找尋甚麼,你也可能在過程中迷失自己,這不僅是學術研究,其實對於人生莫不過也是如此!!!

補充可以看一下這篇,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6236

改寫人性的人:二十世紀,一群人類學家如何重新發明種族和性別

Gods of the Upper Air: How a Circle of Renegade Anthropologists Reinvented Race, Sex and Gender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第一章 離開
第二章 巴芬島  
第三章「所有一切都是個體」       
第四章 科學和馬戲團
第五章 獵人頭族
第六章 美國帝國         
第七章「瑪格麗特這麼柔弱的女孩」    
第八章 成年       
第九章 平民大眾和社會菁英
第十章 印第安國度    
第十一章 活生生的理論
第十二章 神靈的世界
第十三章 戰爭和胡扯
第十四章 回家

二〇年代美國盛行的種族主義,連德國納粹都從中汲取相對應的概念來對待猶太人,甚至覺得美國的種族認定標準太過苛刻(一滴血原則)。鮑亞士一反當時美國蔚為風潮的種族優越論,也抨擊受美國優生學添柴火的納粹種族政策,他認為應該採用更為科學的方法才能下結論。他的路數是強調「出田野」,到當地和被研究者一起生活。他認為各個種族內部其實本身就存在許多巨大差異,如何可能將某個種族標籤化?如何可能斷言某個種族比較落伍,或天生野蠻?
 

  他的結論是,這一切都是我們用自己打磨過的眼鏡評價異族,事實應該是,每個族群擁有不同的——文化。他用「文化」這個概念分析不同的人群,文化沒有高下之分,文化是相對的。他開創了文化人類學這門躋身科學殿堂的新學科。
  (編輯補充:鮑亞士開創的研究取徑,也透過他的學生迪克森〔Roland Burrage Dixon〕傳承給日治時期人類學家移川子之藏,進而成為理解台灣原住民的知識實踐和政治治理。另外,「天才總是成群而來」此語出鮑亞士學生克魯伯〔Alfred L. Kroeber〕。)
 
  審定
  呂欣怡,台大人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