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25 22:32:35stone

試譯習作 2005/6/25 Sat



”Hope” is the thing with feathers –
That perches in the soul –
And sings the tune without the words –
And never stops -- at all –
And sweetest -- in the Gale -- is heard –
And sore must be the storm –
That could abash the little Bird
That kept so many warm –
I’ve heard it in the chillest land –
And on the strangest Sea –
Yet, never, in Extremity,
It asked a crumb -- of Me.


”希望”這帶著羽毛的東西
棲住在靈魂裡
唱著不言說的曲調
從不止息
疾風吹不散最甜蜜的聲音
必是暴風雨才能讓她受苦
讓這小小鳥因而怯懼
讓多少人覺得溫暖的小鳥
我聽見她的歌
在最荒陌的海,和最寒冷的地
但即使走到絕境
她也不向我索求一點一滴

-Emily Dickinson 詩作,
2005/6/25 Sat 3:30am 試譯。


原本我只零星讀過文友摘引或翻譯的 E D 詩(原文或譯文),這是第一次自己嘗試。我有押韻和重新構句的慣性,所以不可能會是個按著原作音步及用字用詞做翻譯的人。 ^_^ 。文友瑞麟說:詩人自己寫得高興就好。對我來說,我譯的高興,也就足矣~

不過這半夜讀了近十首 E D 的詩,實在不太喜歡她,也許因為她太具備詩人的自我中心,太過高舉她<內在的詩>了吧。當然也因為她的文字像顛簸的路面帶給車手的暈眩感,要 follow 這樣跳動的、藉文字絲連的思緒,可能需要一點任性的想像力。







http://www.nytimes.com/2005/06/24/arts/design/24cott.html?8hpib

Art Review:The Innovative Odd Couple of Cézanne and Pissarro
(By HOLLAND COTTER,Published: June 24, 2005)

試譯本文第二段。


我覺得 NYT 這篇藝評很難。很難懂他的確切意思,更別提譯了,尤其讀了兩三首 Emily Dickson 再看他的文字,我有點頭昏,覺得他的意象比喻和用字都有點像詩,像顛簸的路面那樣跳動。 :D

譯完覺得這段既然逐字譯會很難保證看的人看得懂,所以乾脆把我所理解的、及 evoked 自那段文字的想法(不管有誤無誤),重寫一遍,也許可以比較容易懂?!誰知道!



The exhibition isn’t an instant grabber, a full-choir-and-orchestra affair, the way ”Matisse Picasso” was. It’s a lieder recital, not an opera. It’s as much about subtleties of language - how artists work out, inflect and share ideas - as it is about sonority. And once you have adjusted your sense of scale and remembered how to concentrate, deep-running Schubertian pleasures will start to flow.

這個展覽看來其貌不揚,不會讓你眼睛馬上發亮;也不是整套合唱與管弦樂編制的大型演出,像馬諦斯-畢卡索聯姻展那樣。它像德國藝術歌曲獨唱會,而不是一齣歌劇。除了展示響亮飽滿的音聲,它同樣關乎語言的精微細膩--藝術家們如何找出表達方式、如何轉調變奏、又如何分享意念--;假若你能夠抓準感官的尺度而且持續不渙散,舒伯特歌曲裏深層的愉悅就會開始流動。

這個展覽不會讓你眼睛馬上發亮;它不是整套合唱與管弦樂編制的大型演出,像馬諦斯-畢卡索聯姻展那樣。

05/6/25 Sat 4:45am



如果看畫的經驗可以拿音樂來比,這個展覽絕不會像合唱與管弦樂團的龐大編制那樣能夠以響亮飽滿的音色馬上收魂入竅,震住觀眾(馬諦斯-畢卡索聯姻展就有那種效果)。它像德國藝術歌曲獨唱會,而不是一齣歌劇。如果以音樂喻語言,那麼歌劇是以配器、音色、對唱、合唱等各種聲音表演,綿延和放大了對語言的詮釋;藝術歌曲則是單純專一,簡樸但深刻,展現了語言精微細膩的那一面--藝術家們如何找出表達方式、如何轉調變奏、又如何分享意念--。這個展覽,不止在乎響亮飽滿度,更點出精微細膩的氣質。如果你調校自己的比例尺,好像把仰觀宇宙的視野聚焦、轉回頭看小尺寸的昆蟲腳,而且眼睛的焦距能夠一直正確--那麼你就可以關上耳朵對盪氣迴腸華麗歌劇的期待與慣性,轉而聽出舒伯特歌曲裏的精微細膩,聽見那深流在簡單形式底層的愉悅。

5:05am 6/25 Sat



不妙的是,練習題做完後才去看那篇藝評,發現跟後面幾段比起來,這段還算是最易理解的。唉!理解也許還容易(出以腦中霧狀的認知,感受與理念),找出表達形式還真難!轉調變奏也許還容易,但要確切交換意念,還真難!





圖:碧潭橋,入夜時分。吊橋鋼索的弧度正好有開闊了這方天空的效果。
攝於 2005/6/25 Sat, 7:05pm

(悄悄話) 2011-07-30 01:5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