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8-19 21:43:09馬德里人

【UNESCO 2006新增文化遺產】Puente Colgante de Bizkaia

Puente Colgante de Bizkaia比斯開懸吊橋

2006年7月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人類文化遺產,西班牙第三十九處

「近幾年來出現的一個現象,即近代的遺產開始在《世界遺產名錄》中佔有越來越大的比例。位於西班牙巴斯克地區的比斯開橋的入選就是一個例證。這座金屬結構的大橋連接了位於畢爾包的內爾維翁河兩岸,同時還不影響內爾維翁河上的正常通航。為了滿足這兩種要求,帕拉西奧工程師設計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裝有吊艙的大橋。」
(文轉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信使」月刊2006年7月號)
照片:馬德里人攝於UNESCO公告當日2006.07.15
---------------------------------

一座連接兩個世界的橋

蘿拉•貝德霍(Laura Berdejo)
寫於畢爾包(Bilbao/Bilbo)
(繁體中文轉譯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信使」月刊2006年7月號)

十九世紀末,工程師帕拉西歐(Martín Alberto de Palacio y Elissague)受命在西班牙巴斯克地區修建一座橫跨內爾維翁河(Nervion)的大橋,並要求大橋的建造不得影響內爾維翁河上的通航。為解決這個難題,這位工程師設想出了世界上第一座裝有吊艙的金屬結構橋。

「在西班牙畢爾包(Bilbao/Bilbo)河上,聳立著世界上第一座棧橋。橋身雄偉高大而又富麗堂皇,且像艾菲爾鐵塔一樣全部採用金屬梁建成。」我小時候,大人們說著這些讚語,帶著我們這群孩子來到拉斯艾倫納斯(Las Arenas),參觀比斯開吊橋,這是一個功能與美感完美結合的建築傑作。

我的祖父給我們介紹說,在他的孩提時代,這裏活像一處垃圾場,唯一值得來這兒兜一圈的理由,就是這座橋。他還說,這座橋連接著兩個世界:右岸奢華齊整,環境優美,是富人度假的勝地;左岸則管理不善,條件惡劣,是貧窮的工人階層居住的地方。

吊橋連接著內爾維翁河河口兩岸,它完全採用鋼材修建,全長160公尺。它坐落在四個四十三公尺高的橋墩上,其獨特之處在於它裝備有一個吊艙,可以運送過往行人、車輛及貨物。

這項工程是一個多世紀以前,由出生於比斯開的帕拉西歐工程師構思的。當地政府委託他設計這座橋,要求既能運送過往行人和貨物,又要保證內爾維翁河上的通航,這對於該地區的冶金工業是必不可少的。

在對當時存在的各種可能性,包括運輸機制(軌道、駁船、平臺)以及橋的類型(吊橋、旋轉橋、高架橋、地下橋)進行縝密研究後,工程師最終設計出這座以他本身的姓氏命名的「帕拉西歐棧橋(Puente Transbordador Palacio)」,就這樣解決了自己面臨的雙重挑戰。

造橋工程於1890年4月10開始,只用了兩年時間就竣工了。首先開始的是橋身,然後是運輸用的「吊艙(barquillla)」,它由供一等艙乘客使用的封閉艙,以及供二等艙乘客、過往車輛、貨物和牲畜使用的露天艙組成。

自1893年啟用後,這座橋成為歷史上第一個獨具此特色的傑作。不久便在全世界聲名遠揚,人們將它與艾菲爾鐵塔這樣的鋼結構建築物相提並論。而艾菲爾工程師(Gustave Eiffel)恰好是帕拉西歐工程師的私交好友。

1936年,西班牙內戰開始,比斯開橋立即成為企圖佔領巴斯克地區的佛朗哥軍隊瞄準的目標。1937年4月26日,希特勒交給佛朗哥使用的孔多爾(Condor)軍團德國飛行大隊轟炸了格爾尼卡(Gernika)。其後不到兩個月,1937年6月17日,共和軍方面負責守備比斯開地區的北部師工兵營為了阻止佛朗哥軍隊的通過,炸毀了這座橋。

兩年後,這座橋完成了重建工程,新的比斯開橋採用了一些技術改進措施,比如一個懸吊系統和一些橫樑。1941年橋恢復通行。

如今的比斯開橋聳立在優美的自然環境中。藍色的水面,西岸的山巒,以及兩側陡坡上的樹叢,這一切仿佛都置身于一個寬厚仁慈的鋼鐵巨人的保護之下。

如今我們已經長大成人:祖父當年敍說的兩岸的鮮明對比和那一派頹廢沒落的氣氛也已愈益淡薄了。1997年修建的古根漢博物館更是給畢爾包(Bilbao/Bilbo)平添了幾分現代感;然而,兒時乘坐這種城市纜車從河口的一側轉到另一側的喜悅心情依然如故。如若祖父在九泉之下得知這座橋已經入選世界遺產,定會深有感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