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4-13 13:37:01今年不是個好年

住宅平面的的改變

住宅平面的的改變.....Sun Dec 2 14:20:32 2001

去年在與指導老師談畢業設計時,選定了金門珠山村作為基地。
由於閩南民居建築採合院式配置為主、變形為輔,而這一兩年來國家
公園的大力推動新住宅政策已對地區造成一鼓「建築標準圖是良好」
的風氣,許多聚落外圍開始出現這些空降的平民住宅。接而聊到或許
可以「開放建築」的彈性原則去做設計,然而這樣的觀點在當時的我
是沒有質疑的。

新住宅無疑是對地方的外來刺激,為什麼說是外來的呢?設計師
總是在後面做設計的,這個機制可以讓設計師把平面做了些省略和修
正,在作些平台、花瓶欄杆,看樣子就已經可以結案了,事實上也是
如此。然而若是去獨斷地做參與式的案子,或者做一些假的參與,金
門高齡化的人口大概也沒辦法等你好幾年慢慢蘑菇。

開放建築是種系統化的建築方式,希望符合高效率與彈性的目
標。設計的層級,建成環境中的層級觀念,填充系統作為整建之用,
已考慮入可變範圍的一種外圍「涵容力」架構設計。原則上,任何住
宅單元都可以分做兩個部分;支架體的部份-包括房屋的結構體與立
面,以及填充體的部份-包括室內隔間、設備、管線等。就像CIAM
的愛麗司。史密森談到「變革週期」(Shortterm Cycle of change)-她認
為如居住的小房子、店舖等小型結構體,則需充分具備可變性,它們
的存在價值是短暫的,它們建立的是一個週期較短的狀態。

畢業設計就在這兩個外力下邁進了,不過我們漸漸覺得因為開放
建築始終是在談一個經濟架構之下做的決定,對於「文化」這件事情
避而不談,或說根本是不同出發點,而文化之於房屋與人的永恆性就
消失了。「永恆」這個觀念,與「暫時」有相同的衡量角度-同樣都是
非永久性的。甚至建築物本身,雖稱為永久性的結構體,也難逃非永
久性的劫運。

社會的演進一直保持著經常不斷而快速的步調,越來越不容許社
會階層的形成。我們的問題並不在建築物是否具有充分的彈性機能,
而在建立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在這個環境中的每一棟建築物均適於
其獨立的機能,更鼓勵這些建築師仍史建築物與環境之間發生強烈的
關聯性。「穩定」在這個時代看起來是幾乎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