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30 17:57:47愛睿客

愛睿客書架2009,06-08





《11元的鐵道旅行》,劉克襄著,遠流出版

以鐵道方式旅覽台灣,劉克襄(1957-)並非第一人,但卻很少人能似他一般,除了著迷鐵道及其相關,更彷彿藉著鐵支路的延展,去往各個隱藏於視線之外的小鎮。劉克襄捨得緩慢,更明白無所事事的眼神,能容納更多天地的傾訴。於是,翻開書頁,隨著他親切口吻,俯覽十分站、集集站等熱門景驛;又或是只帶著影子出發,拜訪三貂嶺站,和平站,濱海新埔站,重拾被荒廢的孤獨。然而一切並不僅止於浮萍相遇,透過這些大、小車站與它所容納、步行可至的腹地,實為一次田野踏查、小鎮興蔽始末、地方風物的重溫……美好與敗壞都公平誠實地在文字間攤露,而知道那是更深刻的、對於斯土的熱愛。因此,閱讀此書最好應當搭乘任何一班移動的車廂,讓風景與書對話,哪怕尚未習得流動鳥目,窗外每一座台灣山岳,仍靜靜等待我們指認它的名字。


《邊界》,陳義芝著,九歌出版

在求生與求歡之間,詩人陳義芝(1953-)自承從「內在的召喚」出發,為「人生的欠缺、作品的不完美」而寫,將2003年至2009年間詩作輯錄為最新詩集《邊界》。猶如大陸板塊之間存有生長邊界與消亡邊界──心如何跨越身體的囿限?或許便是詩人眷顧、猶疑的命題。書分三卷,卷一寫情的外顯:阿勃勒的金色裸體、游進詩裡的勞倫斯的蛇、一扇留給雨天的窗……寄託於自然景致者,是低調而持續的愛欲之歌。卷二將關懷的眼線置入世界,政治的事、貧困肉身、天災與人禍……皆由他者之手擲來,反折成對人生與存在的無盡思考、感懷。卷三呈現道性的關照,腳下踏著流沙,耳畔響鳴悲歌,「這一生的發生」縱有種種苦,但心識穿越密林,詩的書寫原是一次修行,提煉。擺渡哀樂中年,陳義芝的詩不違抒情傳統,自在浸潤古典養分,從中開出新品種的罌粟。


《輕/慢》陳黎著,二魚文化出版

詩人陳黎(1954-)總不減頑童姿態,在第十本詩集《輕/慢》中,有感於過往的自己總輕慢世界,「居然以為自己能活一萬年般自大的活著」,故開始嚮往「輕」與「慢」之境。由此概念出發,沿生活與時間軸線,整本詩集自2006年至2009年間寫成。輕所負載的重,慢所對抗的快,當是陳黎行走島嶼各處的觀察與感慨。在書寫主題上,則多與過往詩作呼應,或可視之為一次延長的彈奏。除了總有性欲與器官,奇趣的意象和抒情的懷舊,詩人的大規模戀字癖也同時爆發。過往偶以諧音字做為歧義花園,此次則正面玩字,或以詩寫謎題,或以同音為鏈結、擴充,或以圖象、字義為媒介,讓字勾引詩,更有甚者,從唐詩三百首再精簡不過的字語中,提煉出現代俳句。也因此,輕/慢之間,遊戲性漫淹,末首〈最慢板〉甚至以幾頁空白示人,最後將詩句盪回了第一頁〈一首容易讀的難詩〉,使全書慢陀螺般地,恰似曼陀羅。


《我最美好的回憶》莎岡著,劉雲虹譯,麥田出版

以處女作《日安憂鬱》鵲起的法國女作家莎岡(Francoise Sagan, 1935-2004),除了創作多本小說,亦旁及各類劇本。年近半百之時所寫成的《我最美好的回憶》,採類回憶錄方式,坦率談論生命中所歷遇的美好人事物──那些或許在你我想像之外的。被她的記憶所點名的,比如爵士女伶比莉.哈樂黛、美國導演奧森.威爾斯、俄羅斯舞蹈家紐瑞耶夫、劇作家田納西.威廉斯、哲學家沙特……這些漂亮的靈魂曾與她擦撞,留下苦甜味覺,更揭露其光亮與脆弱。而她所不能忘情的賭博、速度、閱讀、戲劇,也彷彿一類形而上毒品,注射進她的身體,她好誠實還原、公布所有心理運鏡,繼續耽溺,毫無懺情。令人吃驚的或許還有她敘述裡似仍藏有一少女,迷魅而璀璨地與世界相互注視,而使閱讀者跟隨,在字行間跌入她每一件不捨、不忍,縱情以之的紀念品。


《納棺夫日記》青木新門著,蕭雲菁等譯,新雨出版

自早稻田大學輟學,曾想成為一名作家,經營藝文喫茶店八年卻倒閉,在連女兒的奶粉錢都湊不出的窘況下,青木新門(Shinmon Aoki,1937-)意外決定成為一名「納棺夫」──為往生者淨身、穿壽衣、納棺。儘管他的故事被演繹、改拍為電影《送行者》,然而做為原案存在的本書,所揭露的卻非故事,而實乃青木新門以詩人眼光、文字,透過雜論型式,闡述他所領受的生死觀。全書分為三章,首章「霙的季節」,自曝初為納棺夫的心路,以雨雪雜下的「霙」為喻,摸探生死形同一體,更思及日本傳統思想中對於「穢與晴」的原念;次章「關於人之死的種種」,更進一步討論屍體如何被看待與人的瀕死感受;末章「光與生命」,躍入宗教領域,從淨土真宗開山祖親鸞身後所留下的對話錄《歎異抄》中所言「如來即是光」為啟始,作者自文學(宮澤賢治、金子美玲)、科學(微中子、超新星)等各種角度繁複辯證「光」的存在與救贖,不囿於一家之說,坦率誠實而使人自省,究竟該繼續諱避死亡,或正視何以如此執著茍生,而能好生好死。


《奇萊後書》楊牧著,洪範出版

詩人楊牧(1940-)曾以早年所歷歲月寫成《山風海雨》、《方向歸零》、《昔我往矣》等三冊,並合帙為《奇萊前書》,將少年時光種種珍重之事,細膩準確地再現。其後,以六寒暑再啣時間軸線,憶寫高中時期投稿「藍星詩週刊」、北上訪覃子豪;赴桃園尋家族中缺佚的血緣一員;東海求學所遇奇特秀逸的師長、神父;英文詩的啟蒙、理解;至左營訪蚠弦並借宿海軍電台;金門服役重讀雪萊、濟慈、莎士比亞;搭火車初抵愛荷華印象;與林以亮、張愛玲共事翻譯細節;柏克萊書店細瑣經驗……以龐大抒情織就的透明細節,如一部詩人手持攝影機拍錄、裁剪的長片,講述人物、地理、學術,及占大宗的詩歌體驗,當時空變遷,復能以完熟的形音義重建消失現場與內在聲響,優美,縝密,緩慢播映於遲到者的眼。


《緩慢的人》柯慈著,梁永安譯,天培出版

原以為這一次柯慈(J. M. Coetzee,1940-)所要面對的主題是死亡──當一個獨居澳洲阿德雷德的六旬老者,騎著腳踏車被撞飛、遭遇截肢命運,如此行動「緩慢的人」,該如何臨老?然而,憂鬱懊惱的他,卻意外孺慕起中年女看護:一個來自巴爾幹半島的移民家庭,並因她而點燃性的衝動與繁衍欲望,兩人同為澳洲移民者,柯慈巧妙藉由個體故事拼貼出大歷史。其後,更突兀地加入一名女作家,宛如電影《口白人生》,宣稱被老者的故事找上,只好前來探勘新的劇情,卻也因此,她如同全知觀點的幽靈,時常後設地剖析主角內在性格,並適時擔任串場,使新的情節發生……在略帶幽默與荒謬的情調中,隨柯慈實虛互滲的安排,跌入永恆的困局──權力的流動,青春的豔羨,家庭議題的探討,存在主義式的異鄉人之歌,命運的轉輪,愛的不涸衝動……儘管一度與死亡擦身,激情卻使世界更為熾盛,《緩慢的人》實乃一曲最鮮活、明亮的生之謳歌。


《牡丹刑》劉亮延著,李清照私人劇團出版

同時身兼劇場編導與詩人身分的劉亮延(1979-),發表〈曹七巧〉等多齣劇目之後,將六年間對社會、政治、肉身、生死的諸般觸發,集成他的第三冊詩集。以中、英文對照形式出版,綴集眾多短詩成一長詩的《牡丹刑》,除了延續劉亮延過往對文字的敏銳觸感,那些堆疊而反覆的辯證似一不確定的台詞被念誦,也因為長詩結構儼然,促使思索更形結實。全詩以《白蛇傳》做為內在對話對象,主述者的「我」置身亂世,亦如同置身民間傳說的煙霧,看「沒有新而怪異的嬰兒」的此刻,眾生像許仙、白蛇、法海的鄰人,如何共演一齣潮濕愛欲。除了精緻巧鑿的句型,書頁亦如舞台,搬演即興劇碼,嵌入對白、場景,抒情與雜燴有之,長短參差的迂迴敘述恰似語言的煉金術。當情節蘊發,宛如牡丹盛綻的複瓣的痛苦中,猶能感覺自己「持守的心生香氣」──那麼,儘管失落的人生局部,如同握過後倏然鬆開的手,至少,曾經在被浸滿之時沉默領受。


《無人歌唱會》阿廖著,黑眼睛文化出版

2008年底甫出版《狗樂府》,從事教職的阿廖(1961-)厚積多年詩作,旋又推出《無人歌唱會》。相較於前作所滿溢的野趣與生活氣味,彷彿無不可入詩之物,又隨興又灑脫,透過形式與語言展示了特殊的音樂性;新作則氣息驟變,雖號稱是一場「無人歌唱會」,卻集聚了許多他者──詩人波赫士、布羅茨基、曼德爾施塔姆、策蘭;畫家卡羅、巴斯奇亞、夏卡爾;導演柏格曼……這些安置在座位上聆聽阿廖演出的靈魂們,陪伴他詩行間漸濃的抒情與知性,那種種對於自我存在和世界發生關係時的綿密反思詰問。舞台上的詩作,融會阿廖所觸所學,因此既是對畫的觀看與轉譯,亦是對詩(人)的理會與對奕,總體而言,是藝術生命對另一藝術生命所產生的共鳴。則縱然是自我的獨幕劇,卻探勘更深層的美學,而無懼孤獨,逕自淋漓。


《流水帳》陳淑瑤著,印刻出版

澎湖多麼幸運,前有攝影家張詠捷用文字與影像留下《食物戀》,今又有陳淑瑤(1967-)以優美緊湊的敘事斷簡,私人野史般著眼、卻又最貼近生活實境地寫出一冊厚厚《流水帳》。做為她的第一本長篇小說,結合前作《瑤草》以散文筆法拾綴日常小事的謹細功夫,不追求濃烈的戲劇誇張,閩南語言的使用活靈活現;又濃縮以她小說敘述的特有節奏,透過73個短故事,串起民國七十年代的七個季節:一個大家族所經歷種種農事與海事,一位青春男子的服役期限,兩名少女們密萌微綻的心事,孩子們無憂的童年視角……感謝陳淑瑤的好記性,一座海濱三合院所能容納的苦甜日子,幾乎都翔實再現了:栽香瓜,落雨炸,裁衣,掘土豆,捕蟳,交筆友,挖井,母牛生育,乞龜……年節的儀式,生活的撙節,人情的互濡,一切似與現時無關,卻那樣珍重地存在過──像一座擱浮在時間裡的小島。讀著,彷彿墜陷海上所搭起的大霧,忘卻今夕何夕。


《胡士托風波》以利特.泰柏、湯姆.蒙特著,廖月娟譯,遠流出版

父親來自奧地利,母親是俄羅斯移民,生長於傳統猶太家庭的以利特.泰柏(Elliot Tiber,1935-),以戲謔夾帶誠懇的語氣,濃縮倒述自己所歷的人生,寫成《胡士托風波》一書。原本他只是一個週間在紐約擔任室內設計與藝術指導的男同志,夜晚流連酒吧,尋覓SM樂趣;週末一到,則變身擺脫不了「家庭咀咒」的乖小孩,開車駛回位於白湖畔的老家:一間年年虧損、慘澹經營的汽車旅館。然而,當騷動的1969年來臨,他先在曼哈頓格林威治村親臨「石牆事件」,目睹同志對抗警察的暴力而不再沉默,彷彿有些什麼在體內引燃──命運骨牌開始連鎖反應:面臨倒閉的家庭汽車旅館,於同年夏天意外協辦「胡士托音樂節」(Woodstock Festival),收入由黑翻紅……然而,這場強調愛與和平的傳奇盛會,所改變的卻不只是一群嬉皮,更巧妙地使一個家庭緊繃的愛與羈絆柔軟,孵化了以利特.泰柏自身最珍貴的覺醒。


《寫給青年演員們》羅勃.布魯斯坦著,劉森堯、鄧伯宸著,立緒出版

歷任耶魯、哈佛等名校,帶領過如梅莉.史翠普、凱西.貝茲等諸多傑出演員,更一手創辦「耶魯戲目劇場」的羅勃.布魯斯坦(Robert Brustein,1927-),以26封寫給青年演員的長短信箋,娓娓細述一個有志於表演藝術的美國年輕人,從求學狀況、專業訓練,到開始投入劇場表演之後,所可能遭遇的一切。作者信手拈來皆典故,不泥於保守心態,以最詳實的解說和豐富的實務經驗佐證,既掘發、辯證了「演員」的深度,又活潑地解釋了劇場(相對於電影)的獨特性,並旁及劇目典範、觀眾、導演、劇作家、劇評家等相關。有趣的是,雖然談的是「表演」,羅勃.布魯斯坦卻廣泛觸及了藝術工作者所共通的心路──對喜歡書寫、繪畫或其他創作形式的人而言,書中給出許多懇切而強壯的建議,應是智慧良方。


《2007陳芳明》陳芳明著,爾雅出版

從定居景美溪畔的尋常即景寫起,現任政大台文所所長的陳芳明(1947-)交出遲來的日記書,恰好記載了他面臨耳順之年所發生的種種愉悅與憤怒。填充在時間裡的忙碌行程多為書寫與閱讀,後來輯為《昨夜雪深幾許》的寫作現場,亦多半在這一年發生。同時進行的,還有教職所歷遇的人事,與諸多指導學生的晤談,學術方面的心得簡述。交織於私人領域者,則包括故鄉患有失憶的年邁母親,遠在美國的一雙兒女,皆藉由日記體親密地傳達身為人子、人父一言難盡的歉疚……曾經流亡海外多年,著力推動台灣獨立運動,浸淫政治頗深,而今為文仍不乏對於權力與腐敗的批判思考。回歸文學道路之後,陳芳明積極投入書寫,對於生命更感從容與自在,雖稱這是一冊「夢境書」,卻無處不充滿生活的真實氣味。


《物裡學》李明璁著,遠流出版

正如封面上那句「感謝那些擁有我的,物們」,深諳社會學與人類學的李明璁(1971-),從近身諸物出發,每則千字,寫鍵盤、書本、地圖、行李箱、招牌、泡麵……偶爾像刨著柴魚般刨出一些私密記憶薄片,偶爾又穿回學者本分,御繁於簡地濃縮了物的簡史與隱藏義。於是,最日常的小物因為審視的眼光而重新發聲:筷子是「手指的擬物、或者延伸」;浴缸像「母體子宮」;燈泡既照明,也「照暗」;垃圾桶生存的意義,則由「各種事物意義的死亡所界定」。沒有耽溺的抒情,也沒有枯燥的考據,李明璁在物裡學到的反轉視角,像一盞「間接照明」,同時觸碰著理性與感性。書中除了穿插作者自攝的實物風景,由郭怡均所拍攝的系列影像,猶似各小題的平行演出,增補了文字之外的魔術。


《樂善好詩》林德俊著,遠景出版

有鑑於「關懷微弱細節」的詩日漸滿溢,林德俊(1977-)嘗試以創作和他人發生「關係」,因此,一系列「玩詩」行動陸續面世:〈詩歌象棋〉讓「言」與「心」對弈;〈發票詩〉扣緊資本主義時代無所不在的「消費」;以「樂善好詩」為名的捐獻箱,要求路過者靈感的「投入」……除了詩意行動,林德俊也在創作時,挪移、破解詩的慣性想像,加入各類圖象、變更國民身分證、修改卡式車票、重組收件匣……從「物」的本質出發,為陳舊定見執行「變性」手術。在語言風格上,前一冊詩集《成人童詩》已見端倪,《樂善好詩》更繼續延續其清爽童趣的語法,也許只是俏皮地扮演貓咪日常,又或者來一碗出乎意料的「新感覺麵線」,即便一本正經討論「社會學」或輕輕調侃「主題樂園」,讀來仍然微甜而無害,果真是一冊顛覆傳統悲苦聲腔、嬉遊後現代的「樂善」之詩。




---------------

讓戲劇文本與劇場元素,有另外一種更溫柔的撞擊。
2009年最貼身歷聲的演出,10月開演!
誠品多媒體聲音劇場

10/09(五)~10/10(六) 8:00pm【聽戲趣。】寂寞芳心俱樂部
10/16(五)~10/17(六) 8:00pm【聽戲趣。】讀劇檔案#1─誰殺了我的孩子
10/23(五)~10/24(六) 8:00pm【聽戲趣。】廁所在這裡
10/30(五)~10/31(六) 8:00pm【聽戲趣。】重新開始



http://www.artsticket.com.tw/CKSCC2005/Product/Product00/ProductsDetailsPage.aspx?ProductId=hx0fZA09nGdJ2fcf9acVt

photo:http://www.wretch.cc/blog/eslitestage/12684268
yu 2009-09-03 00:40:24

是華文作家的很少再讀到了...
初看到”流水帳”在架上,簡單卻惹眼,厚厚一本教人忍不住摸二下

版主回應
作者們會傷心的。

《流水帳》封面確實令人玩味。
2009-09-06 17:35:24
yu 2009-09-01 01:42:00

流水帳 讓我想起蕭麗紅...好久沒看長篇了

版主回應
一開始看確實會想起《千江有水千江月》,然而陳淑瑤最最迷人之處就在於她完全沒有高潮起伏的企圖心,所以故事沒有那種「我忽然好想離開這個世界一下」或是「你這樣做,我很遺憾」的懸念。反而是少女們健壯的青春,還有大量的澎湖風情。看著那些連綴起來的短故事,有太多可愛的小細節了(在某些溫暖與算計上,或許真的跟蕭麗紅有點聯想,不過她不是用悲憫做基調的)。讀著《流水帳》,好像重遇一個小時候認識的筆友,聽她講那些已經被撲滅的生活。真懷念。也懷疑,她怎能記得這麼多,這麼完整?「要有多堅強,才能念念不忘?」

你不是已經在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也算長篇一個。
2009-09-02 03:5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