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31 18:20:15愛睿客
2005帶我離開地球最遠的9本書
01《黑暗托馬》,莫里斯.布朗修著,林長杰譯,行人出版
整本書幾乎只是一些肢體動作,去除掉敘事情節的枝梗,讓靈魂的自我形上對話,從肉身的觸碰與遭遇,去交代人與他者相遇後的最大可能。黑暗,除了是托馬所在的夜色,也是他心靈狀態的布景。與沙特同代的法國作家布朗修(1907-2003),除了在思想上影響傅柯、羅蘭巴特、德希達,在這本於一九五九年問世的《黑暗托馬》中,也為讀者們示範了一種小說創作的嶄新可能:如何透過取消的過程,使最豐沛的內裡透顯;又如何以獨到的語言,讓小說的溝通如黑夜般稠密。無聲之中,憂鬱的愛與死,都已被完成。
02《沿海岸線徵友》,鯨向海著,木馬文化
鯨向海的首部散文結集,有別於一般傳統散文的抒情優雅,他以極旁觀內斂的眼光審視這個不算完美的城市與生活於此地的人群,偶爾也伸出鬚根,內探自我記憶,陽光有時、烏暗有時的戀歌。跳脫了城市的束縛而能點閱形上的物質,鯨向海體內宛若住有一冷靜的少年,仍保持直率質問的勇敢,護衛或推銷著對詩的信仰,偶爾在觸碰醫病關係時流露出某種柔軟;但大抵說來,那種訴求於語言的慧黠表達,都像是被嶄新開發的文字流暢密道,等待著一個路過的誰──沿海岸線徵友,在能見度極低的人生大霧裡,確實需要一點直見性命的執著。
03《食物戀》,張詠捷著,野人出版
得過許多攝影獎項,畫面中呈現出廣袤的人文氣息與詩意,是張詠捷最為人所樂道的美好特質。她第一本結集出版的文字攝影書,則挑選了故鄉澎湖的人與事作為背景,依四時遞嬗、細心挑選庶民食材或記憶中的珍饈入鏡,除了躍然紙上的烹煮佳肴、彼地人物真實的生活軌痕,還有她質素爽然的文字,一如她快門所按下的瞬間,保留了最溫馨、在地、漸漸失傳的舊習俗、飲食口味與世故人情。因此,閱讀《食物戀》,不僅味蕾跟著出發到海港去旅行,道地鮮味令人垂涎,還好像窺讀了一冊澎湖女兒的心事,裡面,有著滿滿的、對於自身所從來的依戀與幸福。
04《設計中的設計》,原研哉著,黃雅雯譯,磐築創意出版
素白、質樸、簡潔,如果你覺得這些元素在五花八門的生活裡,漸漸變得珍稀可貴,那麼或許可以從《設計中的設計》裡得到互動與共鳴。獲(設計)獎無數並擔任無印良品諮詢委員的原研哉,透過循循善誘的口吻,將他曾經手的幾件代表性設計案一一解說,並內剖自我看待世界的價值與角度。因而可以知道,透過設計師眼光,所關心感受的,除了如何教育大眾美學欲望、改變看待日常的方式,更珍惜「紙」的質材所能訴求(而網路傳播所缺乏)的平面魅力。每一種設計,透過色彩與空間的置換,將慣性摺疊起來,捏塑出意想不到的嶄新可能。
05《你不相信的事》,張惠菁著,大塊文化出版
這是一本充滿關係的書。小說家張惠菁寫散文,揚棄抒情傳統,將生活瑣碎情狀、人生中途所遇見,一一交織成網絡。一線為家庭種種,寫驟逝的父親、家庭角色與互動,另一線則寫諸種閱讀:城市生活斯人斯事,彷彿在電影、書籍、音樂等不同文本中找到可對話的借鏡。張惠菁的文字不黏不膩,口語自然,卻似有一微妙運轉的星空宇宙,可以自煩躁複雜的關係枷鎖間抽身,透過書寫還原為自成一格的細膩,詩意,清明。生活中或有驚異、平淡、繁華、世故,那些偶爾戲劇化或過於家常的細節,都像是通過了她的濾鏡,不管閱讀的人如何想像評斷,她都堅持以自己的思考反芻,再述說一次。
06《幻想圖書館》,寺山修司著,黃碧君譯,邊城出版
如何界定寺山修司的身分,就跟如何界定《幻想圖書館》的書寫類型一樣困難。身兼詩人、小說家、導演、攝影師的寺山修司,在閱讀的領域上也寬廣無邊,從頭髮事典到娼妓畫報,鞋子的民俗學到後宮佳麗的心情指南,凡此種種,除了展現他的雜學口味,也揭露出閱讀本身的更大可能。讀物在讀者眼裡將幻化為什麼奇觀之物?寺山修司總是那樣誠實坦露與分享,光是看著「成為青蛙學者的愉快百科」、「失眠夜晚的拷問博物誌」……這些充滿遐想的篇名,背後都像有無數祕道可以通往。而果然,在文字裡透著一點冷面笑匠的幽默、所涉獵讀物也都帶有大量庶民氣味,卻能從中提煉出個人觀點的寺山修司,其不可捉摸、難以言說的美妙,一如他的幻想書房,總隨著魔毯飛向世界之外。
07《天工開物.栩栩如真》,董啟章著,麥田出版
有別於西西的《飛氈》,當董啟章也企圖以香港百年史串穿家族記憶,擅於後設的他又怎會放棄以雙聲雙線進行文字的回溯與重建?是以「天工開物」雙數章節以物件史摹寫董家三代,上觸奇情浪漫的先人舊事,一路揮灑佐以穿織其中的香港變遷、家族細節、個人啟蒙;另一條單數章節的線索,則擬仿科幻童話情調,塑造一個小說「人物」世界,「人物」非人,卻又必須逼近人的情感與體驗,青春輕快的筆調之中,延續《體育時期》裡的少女原型。因此這一場龐大達二十萬字的天工開物,既梳理香港一地時間經緯,又奇特地進入虛構似真的小說人物內裡,互相聆聽、糾纏,文字浪漫舒緩詩意,雖只做為董啟章「自然史三部曲」的首部,卻已蓬勃崢嶸,讀來令人飽滿動容。
08《白日悠光》,安妮塔.德薩伊著,姚立群譯,麥田出版
當南亞的震災消息傳來,閱讀印度女作家安妮塔.德薩伊的長篇小說《白日悠光》,格外有一種噓歎與憂傷。透過散文式的筆調氳散開來的故事,德薩伊巧妙地將巴基斯坦於一九四七年脫離印度獨立建國的歷史,與家庭變故,死亡,離散,成長,詩與音樂的龐大課題綰織交纏。在優美的敘述與自成一格的文字節奏裡,其美麗傷感彷彿一液態的刺繡,靜靜承受著時間滴落的水紋,教閱讀行走於其間的讀者不敢放肆喧譁,只能屏息看她如何細膩勾織姐妹之間的言語、奇妙狂熱的兄長、病態羸弱的幼弟……在印、巴兩造的對立和共存之間,真正落實在生活裡的騷熱氣味,彷彿都隨著她耐煩的筆調浮現。無論是頹敗或華麗的舊事,都像一瓣遇見熱水的茶葉,在字裡行間再度展開一次性悠遠。
09《一次:影像和故事》,文.溫德斯著,崔嶠譯,田園城市出版
雖然在香港書店看見簡體字版時,已興奮地買下,發現有繁體字版,還是感覺到幸福。無論是排版或印刷,都讓文.溫德斯的影像更立體,更具存在感,彷彿他劈開了一個孤獨的空間,可以容得下所有錯情與悔意,那裡無所謂收留這件事,因為所有的事都為你發生了一次──超越這一次,耽留這一次,或是忘記這一次,也都是你自己的事。
整本書幾乎只是一些肢體動作,去除掉敘事情節的枝梗,讓靈魂的自我形上對話,從肉身的觸碰與遭遇,去交代人與他者相遇後的最大可能。黑暗,除了是托馬所在的夜色,也是他心靈狀態的布景。與沙特同代的法國作家布朗修(1907-2003),除了在思想上影響傅柯、羅蘭巴特、德希達,在這本於一九五九年問世的《黑暗托馬》中,也為讀者們示範了一種小說創作的嶄新可能:如何透過取消的過程,使最豐沛的內裡透顯;又如何以獨到的語言,讓小說的溝通如黑夜般稠密。無聲之中,憂鬱的愛與死,都已被完成。
02《沿海岸線徵友》,鯨向海著,木馬文化
鯨向海的首部散文結集,有別於一般傳統散文的抒情優雅,他以極旁觀內斂的眼光審視這個不算完美的城市與生活於此地的人群,偶爾也伸出鬚根,內探自我記憶,陽光有時、烏暗有時的戀歌。跳脫了城市的束縛而能點閱形上的物質,鯨向海體內宛若住有一冷靜的少年,仍保持直率質問的勇敢,護衛或推銷著對詩的信仰,偶爾在觸碰醫病關係時流露出某種柔軟;但大抵說來,那種訴求於語言的慧黠表達,都像是被嶄新開發的文字流暢密道,等待著一個路過的誰──沿海岸線徵友,在能見度極低的人生大霧裡,確實需要一點直見性命的執著。
03《食物戀》,張詠捷著,野人出版
得過許多攝影獎項,畫面中呈現出廣袤的人文氣息與詩意,是張詠捷最為人所樂道的美好特質。她第一本結集出版的文字攝影書,則挑選了故鄉澎湖的人與事作為背景,依四時遞嬗、細心挑選庶民食材或記憶中的珍饈入鏡,除了躍然紙上的烹煮佳肴、彼地人物真實的生活軌痕,還有她質素爽然的文字,一如她快門所按下的瞬間,保留了最溫馨、在地、漸漸失傳的舊習俗、飲食口味與世故人情。因此,閱讀《食物戀》,不僅味蕾跟著出發到海港去旅行,道地鮮味令人垂涎,還好像窺讀了一冊澎湖女兒的心事,裡面,有著滿滿的、對於自身所從來的依戀與幸福。
04《設計中的設計》,原研哉著,黃雅雯譯,磐築創意出版
素白、質樸、簡潔,如果你覺得這些元素在五花八門的生活裡,漸漸變得珍稀可貴,那麼或許可以從《設計中的設計》裡得到互動與共鳴。獲(設計)獎無數並擔任無印良品諮詢委員的原研哉,透過循循善誘的口吻,將他曾經手的幾件代表性設計案一一解說,並內剖自我看待世界的價值與角度。因而可以知道,透過設計師眼光,所關心感受的,除了如何教育大眾美學欲望、改變看待日常的方式,更珍惜「紙」的質材所能訴求(而網路傳播所缺乏)的平面魅力。每一種設計,透過色彩與空間的置換,將慣性摺疊起來,捏塑出意想不到的嶄新可能。
05《你不相信的事》,張惠菁著,大塊文化出版
這是一本充滿關係的書。小說家張惠菁寫散文,揚棄抒情傳統,將生活瑣碎情狀、人生中途所遇見,一一交織成網絡。一線為家庭種種,寫驟逝的父親、家庭角色與互動,另一線則寫諸種閱讀:城市生活斯人斯事,彷彿在電影、書籍、音樂等不同文本中找到可對話的借鏡。張惠菁的文字不黏不膩,口語自然,卻似有一微妙運轉的星空宇宙,可以自煩躁複雜的關係枷鎖間抽身,透過書寫還原為自成一格的細膩,詩意,清明。生活中或有驚異、平淡、繁華、世故,那些偶爾戲劇化或過於家常的細節,都像是通過了她的濾鏡,不管閱讀的人如何想像評斷,她都堅持以自己的思考反芻,再述說一次。
06《幻想圖書館》,寺山修司著,黃碧君譯,邊城出版
如何界定寺山修司的身分,就跟如何界定《幻想圖書館》的書寫類型一樣困難。身兼詩人、小說家、導演、攝影師的寺山修司,在閱讀的領域上也寬廣無邊,從頭髮事典到娼妓畫報,鞋子的民俗學到後宮佳麗的心情指南,凡此種種,除了展現他的雜學口味,也揭露出閱讀本身的更大可能。讀物在讀者眼裡將幻化為什麼奇觀之物?寺山修司總是那樣誠實坦露與分享,光是看著「成為青蛙學者的愉快百科」、「失眠夜晚的拷問博物誌」……這些充滿遐想的篇名,背後都像有無數祕道可以通往。而果然,在文字裡透著一點冷面笑匠的幽默、所涉獵讀物也都帶有大量庶民氣味,卻能從中提煉出個人觀點的寺山修司,其不可捉摸、難以言說的美妙,一如他的幻想書房,總隨著魔毯飛向世界之外。
07《天工開物.栩栩如真》,董啟章著,麥田出版
有別於西西的《飛氈》,當董啟章也企圖以香港百年史串穿家族記憶,擅於後設的他又怎會放棄以雙聲雙線進行文字的回溯與重建?是以「天工開物」雙數章節以物件史摹寫董家三代,上觸奇情浪漫的先人舊事,一路揮灑佐以穿織其中的香港變遷、家族細節、個人啟蒙;另一條單數章節的線索,則擬仿科幻童話情調,塑造一個小說「人物」世界,「人物」非人,卻又必須逼近人的情感與體驗,青春輕快的筆調之中,延續《體育時期》裡的少女原型。因此這一場龐大達二十萬字的天工開物,既梳理香港一地時間經緯,又奇特地進入虛構似真的小說人物內裡,互相聆聽、糾纏,文字浪漫舒緩詩意,雖只做為董啟章「自然史三部曲」的首部,卻已蓬勃崢嶸,讀來令人飽滿動容。
08《白日悠光》,安妮塔.德薩伊著,姚立群譯,麥田出版
當南亞的震災消息傳來,閱讀印度女作家安妮塔.德薩伊的長篇小說《白日悠光》,格外有一種噓歎與憂傷。透過散文式的筆調氳散開來的故事,德薩伊巧妙地將巴基斯坦於一九四七年脫離印度獨立建國的歷史,與家庭變故,死亡,離散,成長,詩與音樂的龐大課題綰織交纏。在優美的敘述與自成一格的文字節奏裡,其美麗傷感彷彿一液態的刺繡,靜靜承受著時間滴落的水紋,教閱讀行走於其間的讀者不敢放肆喧譁,只能屏息看她如何細膩勾織姐妹之間的言語、奇妙狂熱的兄長、病態羸弱的幼弟……在印、巴兩造的對立和共存之間,真正落實在生活裡的騷熱氣味,彷彿都隨著她耐煩的筆調浮現。無論是頹敗或華麗的舊事,都像一瓣遇見熱水的茶葉,在字裡行間再度展開一次性悠遠。
09《一次:影像和故事》,文.溫德斯著,崔嶠譯,田園城市出版
雖然在香港書店看見簡體字版時,已興奮地買下,發現有繁體字版,還是感覺到幸福。無論是排版或印刷,都讓文.溫德斯的影像更立體,更具存在感,彷彿他劈開了一個孤獨的空間,可以容得下所有錯情與悔意,那裡無所謂收留這件事,因為所有的事都為你發生了一次──超越這一次,耽留這一次,或是忘記這一次,也都是你自己的事。
上一篇:深夜煮湯
下一篇:2005年我願意記住的7部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