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06 15:32:38艾瑞克

歐洲之行雜感...記2004年的一趟旅程

這一趟法國義大利的行程,走了整整21天!雖然不是第一次去歐洲,但是時隔上回去歐洲的旅遊已經快十年了!上回呆了近兩個月左右的時間,比這次還長。但是就感受的衝擊而言,感覺上比上回多很多感觸。細想會感觸這麼多是有緣由的,先說說是什麼衝擊吧!

這一次行程的安排,由於跟朋友同行,所以挑了幾處一定要去的地點,比如巴黎、羅馬、米蘭、威尼斯..等地。當然也挑了自己想去的埃茲、阿爾貝羅佩羅及義大利南部濱海小鎮,這些小鎮的驚艷當然還是有的,可是對於那些大城市的喜愛卻感覺不再,反而感覺到距離與隔閡。

歐洲旅遊費日漸昂貴,十年前如此覺得,十年後歐洲共同市場轉為歐聯,歐元一路飛漲後,很多消費的價格令人結舌。自己非富貴人家,三星級一晚台幣4000的儉約旅店,已經是能力上可以負擔的上限,當然更不可能去住消費昂貴的五星級飯店。用餐也是,品嚐美食當然是旅行的重點,但是在動則超過3-4000元的用餐消費之後,慢慢自覺性的選擇不超過2000元餐廳,或甚至到超市準備簡單的午或晚餐。

不過隔閡與距離跟物價昂貴倒是沒有絕對關係,頂多有一些關聯而已,因為服務通常跟消費高低有一些臍帶關係,在五星級飯店上至飯店經理下至掃地的歐巴桑哪一個不是對你必恭必敬,至於到底是對個人還是對華盛頓的尊重,就點滴在人心,不必言表!

讓我感覺到距離與隔閡的因素想起來有點錯綜複雜,前面提到的服務態度是因素之一。當然高傲的法國人這個傳聞也是耳聞已久,可我對於耳聞從來也不會放在心上,幾次的法國行來去匆匆,也不曾有這這種感覺。這次在巴黎呆了比較長的時間,每次的用餐都不是怎麼愉快的經驗。

是滿街的觀光客造成服務生的職業疲乏嗎?
還是我的服飾不夠光鮮亮麗?
亦或只是因為我是黃種人?
總覺得那種輕忽與傲慢是經意的,而不是過於忙碌的散漫。

記得在美麗的埃茲,山頂熱帶植物園外有個被諾大樹蔭遮蓋的戶外餐廳,情趣感覺自然悠閒。我興沖沖的點了A套餐,已經讓我在旁邊枯等了十多分鐘都不過來搭理的服務生,輕描淡寫了說了一句:「沒有!」,好像在菜單上的菜沒有是理所當然的一般。
我便又問:「那B餐呢?」
「也沒有!」,還是一句冷冰冰的回答。一副要用不用,不用自便的口氣!
害我當場說出:「那就不用了!礦泉水就好!」
天啊!,不好發脾氣,只好滿腹的委屈通通往肚裡吞!
便是這種冷冰冰的服務印象,讓我有了第一層的隔閡。

第二層的隔閡純粹是一種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產生的疏離感,在巴黎、米蘭、、、這樣的城市裡,觀光客充斥﹐來來往往有如過江之鯽。而在這些五光十色的城市游走,往往只感受到流動的聲光﹐人都變為次要的角色,誰也不搭理誰?誰也不關心誰?居民之於觀光客,或觀光客之於居民,在短暫的停留之間,又有誰真正去關心對方呢?

所以城市雖然歡樂,感覺卻是表面,景物雖然宏偉,卻缺乏撼動人心的悸動。這感動不能說景物不夠動人,艾非爾鐵塔或是羅浮宮誰曰不是歷經歲月,這遺憾其實是來至觀光客本身的疏離,畢竟在巴黎,來來去去之間,不管是來討生活的,還是來觀光的,最後可以長久落腳於此,真正與巴黎分享晨昏的,恐怕不到所有人口的50%。也就是觸目所及的另50%流動人口中,大概都是卡謬書中的異鄉人吧!身在異鄉!這便是我的感覺!

第三個隔閡大概是跟年紀有點關係!年輕時內心充滿好奇,對於一切新鮮的事物,大多會囫圇吞棗的全盤接收。總覺得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只要是西方的東西一律是文明的、進步的。

「人家外國人…………如何如何」,好像是免不了的口頭禪。

這次法義之旅,因為陪友人,因此已經去了2次的羅浮宮、凡爾賽宮…,便又去了一次。甚至到不曾去過的羅馬,即使是抬頭仰望宏偉的羅馬競技場,內心的漣倚都未曾波動一下!是景物太熟悉了嗎?還是景物太生疏了!!
對於凡爾賽宮裡拿破崙為約瑟芬加冕的偉大畫作,彷彿是真正的作壁上觀一般無所動容,這心情的轉變倒是耐人尋味。我思忖良久,慢慢理清了一點頭緒。

西方人對歷史有其獨到的一面,這是不容質疑的!文明的累積,不是只有在建築、廟堂、藝術裡面。有些甚至已經深化到了日常生活裡,所以西方人的生活是精緻的。
那是薈萃數千年,懂得珍惜與保存後的結晶。所以他們可以隨時生活在歷史裡、走在歷史裡,行在古色古香的石板路上,俯拾皆是文物古蹟,這是我走在羅馬街道的深深感受。而將文明生活化的顯著例子,便是處於古蹟旁的戶外餐廳,對著打著燈光的斷垣殘壁,在杯盤交錯與醉人的美酒之間,幾乎已經分不清歲月了!

而反觀海峽兩岸呢?

一邊早在破四舊時就將老祖宗的遺產揮霍殆盡,一邊卻正在展開本土正名運動,
難道台灣區區百年歷史會比中國數千年歷史更精采嗎?還是現在已經信仰回教的埃及人要將古老的法老遺產一一摧毀?

政治歸政治,聰明的西方人是懂這一套的。所以法國工業凋零,卻可以靠著觀光業淨享榮華富貴。而自稱聰明的中國人卻始終被淹沒在政治整肅之中,去中國化去到最後會不會變成民進黨開始執政的年代叫做紀元元年呢?難道一個二二八及一個「外來」執政者就可以抹除數千年來留在「台灣人」血液中的傳統嗎?我叔叔發誓絕不到大陸,難道慎終追遠不是子孫對於祖先最崇高的致敬嗎?

所以我的第三個隔閡是有點酸葡萄,也是有點自省的。我多麼希望有一天我們也可以活在歷史裡,在我們的古蹟中就著燭光享受老祖宗給我們的榮耀,而不是在別人的文明中讚嘆,拾人牙慧而自喜!

我的第四個隔閡來自最近的際遇,也算是大時代小老百姓的故事!

這際遇是值得珍惜回味的,以前在看小說藍與黑的時候,都會有點身不逢時的感覺,不曾想過自己也會在歷史的洪流中經歷生離死別。因為以前台灣政治穩定,兩岸老死不相往來,時間在那數十年之間彷彿凝住不動!既然時間是停止的,安定的歲月裡,讓人感動的就只剩下連續劇裡一些催人眼淚的感情戲!

但是這些年來,隨著大陸的急速進步,兩岸局勢正有著翻天覆地的轉變。閩南福佬加上蔣政權遷台後的移民,正展開新一波的移民潮。這移民潮不是往海外移民,而是回歸本土。具體的說,不只是台灣移民,連歷史上所有往外移民的地區,包括新加坡、東南亞、甚至歐美等地,都陸陸續續因為工作的需要,或是經商的需要,
正循著過去祖先的足跡反方向走回去,紛紛回到祖先來自的地方。這在華人的歷史裡是找不到的,這是屬於華人的大時代!

但是大時代的主角「大陸」卻是間問題重重,共產黨的極權統治是這塊土地的隱憂,可憐中華民族總是缺乏完整的歷史生機,可以讓傷痕累累的民族有一個長治久安的機會,而目前的生機是否可以延續,只能仰賴共產黨執政領導人是否具有歷史遠見以及道德良知!
可是這生機未嘗不是民族的轉機,若是老天爺憐憫,讓這情形持續個百年,或許………或許,我們的後代還是有機會享受我們目前所沒有的。

台灣不是沒有文化,但是屬於歷史的部分卻短暫而不夠精緻,新文化的生命力雖然旺盛,卻是融合新世代意識的新文化!而屬於鄉土的文化正在努力耕耘,但是雷同抄襲頗多,要分出差異及走向精緻,要花費冗長的時間及無數有心有能力的人的參與。

所以我第四個隔閡是產生在對歐洲文明的讚嘆而反思的自我定位上,我們可以在這個大時代裡扮演什麼角色,去累積什麼樣的文明?而不是只在別人的榮耀裡被炫爛的光芒灼傷眼睛。歐洲的歷史是精緻偉大的,但是再怎樣欣賞終究是西方的歷史,就算能如數家珍,也無法多麼令人動容。而我們個人可不可以融合祖先給我們的智慧,去活出深一層的生活文化,而讓我們也可以因為祖先的歷史而感到榮幸跟驕傲呢?

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歷史是演變的,是累積的,是由個人努力經時累月的結果。
走在歐洲這古老卻幸運的土地上,我有千年感嘆,一種領悟,算是這趟歐洲之行的收穫吧!

而這收穫跟歐洲這塊土地一點關係都沒有,有關係的反而是在地球另一端,一樣是黃皮膚、黑頭髮的一群人,跟那片土地。

附記:我的相簿有歐洲旅遊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