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3-18 16:50:11買辦

拉賓之死

1995年11月4日,耶路撒冷。

追悼者在伊札克拉賓(Yitzhak Rabin)的住宅前點起蠟燭。在當天稍早的一場和平集會中,拉賓遭到一名信奉右翼極端主義的猶太學生襲擊,遇難不治。

攝影師將畫面的重心放在一張為蠟燭及花束環繞的拉賓肖像上,呈現出他遇刺後當地深沈的悲傷氣氛,兩名學生跪在護欄後方點燃新的蠟燭,構成這幅肅穆、哀悼的影像,其他人則站在肖像後方的陰影中低聲交談。被照亮的肖像表面反射出閃動的光線,政治家警世的眼神,將旁觀者的情緒殘酷地拉進這個傷逝的場景。

拉賓原本可以像過去每一位總理一樣,輕易地展現魄力,以極端強硬的姿態來贏得同胞的高度支持。但是,拉賓卻選擇了另一條路。拉賓瞭解,讓步是王者的美德,讓步才是尋求和平、化解仇恨的道路。他的同儕說:「權力在我們手上,為什麼強者要讓步?」拉賓回答說,「正因為是強者,所以應該讓步」。他與阿拉法特展開歷史性的和平談判,打開了一扇通往諒解、信任與光榮之門,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的強勢與弱勢,終於開始思考共創未來的可能性。

但是,拉賓也遭到同胞的詛咒、選民的謾罵,最後甚至付出他的生命做為灌溉和平的代價。

拉賓在台拉維夫的一場和平集會中遇刺,震驚了全世界,也危及中東的和平進程。拉賓朝向與巴勒斯坦人及鄰近阿拉伯國家和解的努力,贏得了以色列厭戰人士謹慎的肯定。但這次刺殺行動,暴露了和平進程的脆弱。他的逝世,讓以色列的年輕人對於更美好、更和平的未來,也失去了希望。

當時一位13歲的以色列少女寫下一首詩,「三顆子彈,讓活人成為逝者。我不敢相信這是事實,這是一場噩夢,我們的損失無法計算。我不能理解,為何會發生在文明社會,而不是叢林。他是頭,我們是身軀。頭既死去,身軀如何能活?」

他在特拉維夫遇刺的地點,已改名為拉賓廣場。他當年在此發表最後一篇演講《和平終將實現》,他說:「讓我們的心為和平跳動,讓我們的眼睛期待和平」。令人感到沈痛的是,當他的心為了和平而停止跳動時,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每天都還在埋葬死者,仍然看不到和平。

攝影:Joerg Waizma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