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3-16 04:48:28買辦

解放後的集中營

1945年4月11日 德國,布痕瓦爾(Buchenwald)。

位於威瑪郊外的布痕瓦爾集中營在當天為美軍解放。當美軍到達時,該營大多數囚禁中的猶太倖存者,已經被逃竄的納粹黨徒以死亡行軍的方式強迫遷移開來,只有過於病弱而無法走路的囚徒才被留下來。

布痕瓦爾集中營成立於1938年。監禁的囚徒在附近的復仇火箭(V-bomb)工廠充當奴工。在納粹統治下,許多傑出的維也納知識份子就是以淪為布痕瓦爾集中營的囚徒,作為其最終的下場。喬治巴頓將軍被在布痕瓦爾所見到的一切所激怒,於是下令集合威瑪市民,強迫他們穿過該集中營,以見證營地中悽慘驚駭的景象。但是,所有的市民都表示,他們對集中營裡曾發生的事情一無所知。

類似這樣的情景,大家在迷你影集《諾曼地大空降》(Band of Brothers)裡頭也曾經見到過。不過,劇中他們所見到的是則是位於藍斯堡附近的勞工營,該營是達豪(Dachau)複合集中營區的一部分。在戰爭後期,所有的勞工營都變成了滅絕營,配備了毒氣室及焚化爐。以惡名昭彰的奧許維茲(Auschwitz)為例,從1941年九月到1945年元月27日紅軍開進該集中營為止,納粹以工業化的手法,在這裡毒死、燒掉大約一百至一百五十萬人,等於是一個高雄市的人口,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猶太人。在那邊等待著蘇軍的是7千名瘦如鬼魅、垂垂待斃的猶太囚徒;未及掩埋的骨骸堆積如山,光是從婦女頭上剪下來用做被褥填充物的頭髮,就多達七噸。這樣的罪行,即使事隔六十年,寫來仍然令人感到憤怒。

雖然這張照片沒有註明拍攝者為何人,但似乎是1945年四月十一日隨著美國第三軍團進入布痕瓦爾的《生活》雜誌攝影記者Margaret Bourke-White,不然就是陪同她的軍方攝影官。這張照片拍攝於布痕瓦爾的一個營房內,裡頭的猶太囚徒已免於強迫行軍並等待著盟軍的到來。

這個影像是許多提出做為納粹暴政的鐵證之一。Bourke-White及其他《生活》雜誌的攝影記者(包括George Rodger及David Seymour)報導了這些遍布歐洲的集中營的解放行動。這張照片在《生活》雜誌上發表之後,對當時半信半疑的世人,無異於投下了一顆震撼彈,美國的讀者終於相信大屠殺是確實存在的。

若干類似的照片也收入1946年Bourke-White所出版的《安息的祖國》(Dear Fatherland Rest Quietly)一書,書中記載1945年她隨著美軍穿越歐洲的見聞。這張照片清楚地呈現出擁擠工寮中囚徒們的幽閉恐懼症、缺光的慘白,以及從他們眼中投射出的詢問性目光,因而成為影像中的經典之作。
terrible 2008-10-17 14:34:37

真是太可怕了...
還死亡行軍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