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不景氣的商品化方向。小農機會
圖片:《野樂茶》風土誌POP。
我喜歡參加展售,不論哪一種形態或規模的的展售活動,都讓我有機會與客人面對面臨場互動,有時他們在攤位前試吃,有時他們面無表情的經過,有時他們以挑剔或欣賞的眼光看著商品,更重要的,有時他們購買,展售是商家或創意生產者跟市場的對話,客人走過或在攤位駐足,全是殘酷現實的市場縮影。
相對於常態性的店務經營,對於平均一年參加四場展售的我來說,展售屬於野戰性質,我一旦進入展售狀態,習慣觀察三個重點:即整體展售會場的消費熱絡與否,類型與各別商家的現場表現,自家商品的市場接受度;這些現場觀察與某些印象深刻的事件,是我建構發展模式的know-how來源。
2015年春節前,距離過年只剩一星期時間,我參加OTOP於世貿舉辦的在地特色商家的展售活動,各商家準備的商品重點為年節禮盒,不幸的,五天檔期裏的來客數不夠,整體的販售情形欠佳,店家們置身的「市場」處於不景氣狀態。
展售活動的消費狀況不理想,並非這次獨有,更早的半年前,我參加台中世貿展售也有過經驗,當時價格較高的禮盒商品推不動,隔天,有些攤位馬上調整商品內容,以消費者可直接使用的低單價即食品取代,譬如蜂蜜禮盒變成了可立刻飲用的杯裝蜂蜜水,茶葉禮盒變成小寶特瓶裝的冷泡茶,臨場應變為那些攤位帶來業績,也彌補了參展的管銷,很快的,第三天風向轉變了,低單價即食品成為現場的商品主流,更多商家被捲入了這個趨勢。
台中世貿展結束,我一直想著,商品賣不好是現實,沒有人想賠錢,為了生存,店家們展露出靈活的經營手腕,在不景氣的市場裏操作「銅板經濟」,依靠零錢去進行消費者與商品的連結,然而這波「銅板經濟」的本質是什麼,是操作價格門檻,以低價商品滿足消費者,只要客人願意買就行了嗎?
回到五天的台北世貿展售,這回的商品內容,絕大部份商家設想的是過年的送禮行為,所以攤位陳列的幾乎全是禮盒,然而上一檔禮盒展剛剛結束,企業對禮盒的大宗採購也早在半個月前完成,現場來客的禮盒需求疲弱,九百個攤位競爭不夠充足的客人,折扣與買送成為多數商家的應對模式,同樣是運用價格來吸引客人靠近,不過跟台中世貿展比起來,商品形態少了變化及彈性,春節前的展售戰嚴酷,更加抓襟見肘。
台北世貿展的第一天,有一位客人來到我們攤位,這個攤位的陳列方式與商品的文化性面貌,讓他產生格外不同的印象,他說他不是要買禮盒,禮盒對他來說不實用,「不實用」三個字讓我眼神集中,他跟我聊著商品設計的想法,又說,他不知道文創是什麼,但看到我們的商品,這應該是文創,我們聊了快廿分鐘,他又問,我想自用,你們有沒有茶包商品,我回答目前沒有,既然沒有,就要去逛下個攤位了,但他臨走前又在那裏猶豫,最後買了一罐風土誌紅茶才離開。
類似這位客人的情形,往後的四天又碰到了幾次。
台北世貿展售會場的人潮不夠踴躍,賣多少有限,我心裏有數,因此把更多的時間拿來溝通品牌,與其談這幾天的收入,我跟客人們的互動才算收獲。
首先,台中及台北兩次的參展,讓我對於市場產生了更深一層的領悟,即如果我對台灣農產品的發展懷有願景,那就要在市場活下來,而不是只談夢想,市場景氣變幻莫測,要把不景氣視為常態,我必需像台中世貿展的那些商家有所做為才行,不過,為了讓消費者接受,而進入了「銅板經濟」模式就夠了嗎?只有賣是不夠的,我有想賣的東西,想保守住原本要賣的產品,不想在市場隨波逐流,對我來說,在現場將茶葉禮盒改為小寶特瓶裝的冷泡茶販售,是一種技巧切換,是推出一項新品,但除非回去後改賣冷泡茶算了,事實上茶葉商品的問題並未進一步處理解決。那麼,該如何商品化呢?
其次,台北世貿展給了我商品化的解決方向。
那位客人表示,我們的商品有文創性,他喜歡,但對他並不實用,然而一直以來我將農產品商品化,實用性卻是我設計商品的首要原則,而禮盒則是商品化的核心內容,作為一種容易表現及突顯農產品價值的商品形態,禮盒是拿來送禮送人的,購買者並非使用者,設計時考量的實用性本來就沒法一體適用。但那位客人畢竟肯定了我們的商品的文化性,對話過程裏從未跟我談到價格,他清楚商品價值是怎麼回事,最後,他買了一罐風土誌紅茶,那是《野樂茶》具備文化面貌的系列商品中,最貼近個人直接使用的商品,他的購買的動機從直接使用往紀念品移動,……我要說的是,其實我們是有茶葉補充包商品的,雖然只是簡便包裝形式,若只講實用,茶葉補充包豈不是更加實用,而且,平價。
總結兩次展售會的心得,我在台中世貿展發現了「銅板經濟」現象,及讓「銅板經濟」得以運作的槓桿是商品化,在台北世貿展看見市場持續的不景氣,禮盒商品之外,當購買者就是使用者時,低價商品並非商品化的唯一選項,能夠具備實用性及文化魅力的紀念品,仍有機會脫穎而出。
台北世貿展的那位客人,說明了消費者為自己或家庭而買的商品,心裏的願望絕不會單純只在使用,只是價格考量,他們想找到更理想的商品,讓文化內容進入自己的生活。但文化性的東西要融入個人性使用商品,生產者要願意花時間創造,這種成本正是「銅板經濟」模式運用於市場的侷限。
品牌勾構商品發展的遠景,過於依賴文字闡述的品牌精神只是空中閣樓,商品才是品牌的實質內涵,我們對於商品,即使擁有再多再好的構想,仍要做出來才算數,農產品商品化的工作需要更充足的努力及準備,這個市場還很粗糙,未來能去處理這個問題的商品生產者,會有極大的機會點。
上一篇:農產品設計與時代性。小農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