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設計與時代性。小農摸索
圖片:食用愛玉,是台灣特有的民情風俗。
我一直在想,愛玉與茶葉之間的類似性,這兩者都是要消費者動手操作,才能體現美味品質的農產品,即使時代改變,罐裝茶出現了,但手沖茶葉商品仍能保有一定的市場,屹立不移,相對於此,愛玉是台灣很獨特的消暑品,會做愛玉的人卻越來越少,我們有沒有可能透過設計的方法,讓慢慢不為人們熟悉的愛玉手作獲得延續。
大約三年前,在阿里山,我首次接觸到愛玉這項農產品。
那時拜訪太和地區的茶農結束,下山時取道豐山,豐山以製作手工黑糖而小有名氣,一位村民拿出了愛玉果實與像小椰子般曬乾的愛玉子,向我介紹這項當地的物產,我從他那裏帶回了野生愛玉子,回來後雖然有股馬上試作的衝動,但天氣尚冷,手邊也沒有棉布袋,這件事就此擱著,直到盛夏,某一天才忽然想起。
我第一次洗愛玉就成功。即使常吃愛玉,但親眼目睹水溶溶的愛玉凝結為凍,心中仍充滿感動,但高興沒多久,就發現這只是個偶然事件,我後來又試做了幾次就沒那麼順利了,有時愛玉的硬度不夠,水水糊糊的,有時根本沒有凝結,尤其我的製作方法,是照按農民教授的一兩愛玉子的重量去洗的,看到一大鍋失敗的愛玉,內心有說不出的氣餒沮喪,那陣子我不再勤快洗愛玉了,此外,每次做愛玉都要從帶殼愛玉刮下瘦子,再秤重,換算水量……,總之麻煩也是個門檻。
七月份,我去東埔看一位布農族人的牛蕃茄溫室,牛蕃茄溫室位於玉山山麓,他在附近同時闢有一處茶園,他說,茶園外圍的森林攀附著野生愛玉,季節一到也會採收,我當下覺得湊巧,於是也跟他拿了一些愛玉子,回來後,為了瞭解產地間的品質差異,及方便手洗比較,我把阿里山及玉山的帶殼愛玉子通通刮下來,分別秤重,打成固定重量的小包裝,無意間,這套簡便的作業方式,恢復了我洗愛玉的熱衷。
那段時間,我經常洗愛玉,並開始根據愛玉的凝結原理去檢查實作結果,進而發現,包括用水的礦物質含量、愛玉子與用水比例、揉洗時間、揉洗動作與施力方法等,都是影響愛玉凍品質的因素,等到真正掌握到手洗要領,做出來的愛玉品質已極其穩定。
隔年十二月,為了製做薑糖,我去國姓鄉的九份二山掘薑,薑農家的前院放了幾個架子,一片片像是烏魚子的愛玉子,躺在上面曬冬陽,薑農說,其實愛玉子才是他主要的農產品,掘完薑,他帶我參觀愛玉園,藤枝上的愛玉果實搖曳生姿;我從九份二山帶回了愛玉子,一樣打成固定重量的小包裝,緊接著除了試作,開始認真規範揉洗流程,設定完成時間,建立有效步驟,至此才恍然大悟,原來洗愛玉就是這麼的簡單,就是要懂得那麼一點技巧,會了就會了,很快就可以完成。
三次的產地之旅,我起初要看的都不是愛玉,但卻每每意外地接觸,我對這項農產品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
其實早在阿嬤那個年代,揉洗愛玉的方法是以口傳心,從實作揣摸心得,時至今日,傳承逐漸中斷,自己揉洗愛玉的體驗,讓我意識到去設計出一套簡便的揉洗方法的重要性,一件愛玉商品,不論包裝有多漂亮多特殊,消費者購買後,若沒辦法順利地做出愛玉,這件商品便是失敗的,毫無用處,我必需把近兩年摸索出來的經驗融入其中,包括揉洗愛玉子的棉布袋工具、固定重量的小包裝、簡易有效的操作步驟等,都不是什麼大設計,只是小改良,但當這些變得容易入手,連小學生第一次使用都可以成功,手作愛玉的傳承便回歸為生活樂趣,獲得重生。
第三年早春,我第一次主動拜訪栽培愛玉的農民,在高雄桃源,那裏已過了南橫公路一百公里處,我與農民站在土石流曾經肆虐的荒山,注視著愛玉藤枝垂掛的纍纍青果,不知名的鳥雀啼叫如弧,於蠻荒與果實的反差中,我想到了豐收。
回程,農耕到飲食間串連的文化印象,已在我的腦海凝煉為果實形狀的包裝,那顆果實輕盈如詩,裏面放著小單包的愛玉子,一套簡單有效的揉洗方式,以及台灣人食用愛玉的雅緻風俗。
下一篇:市場不景氣的商品化方向。小農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