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07 04:47:16也樂

十九世紀末葉的Formosa Oolong。台灣茶葉發展的歷史脈絡(2/8)

DSC04710      

圖片:十九世紀台灣烏龍茶的製程與形態,其實是白亳烏龍。

  

 

台灣引進外來的茶樹品種,乃距今二百年前的事。時間介於1796-1820年間,柯朝氏從福建武夷山帶進了茶種,種植於北部瑞芳山區一帶

 

福建武夷山的茶樹都是小葉種。

 

事實上,福建武夷山是小葉種茶樹品種的大寶庫

 

世界上最早製作出來的紅茶-正山小種紅茶,就是從這個地方發源的,依據中國正山小種紅茶研究所的考據,正山小種生長於武夷山脈北段,海拔1200-1500公尺山區,是一種耐低溫霜凍的菜茶品種,跟台灣茶農所稱的「蒔茶」是一樣的意思,這是一種藉由自然落種或人工播種的生長方法,去產生新基因的茶樹,菜茶帶有變異性,跟扦插或壓條方式移殖茶樹母株風味的農法完全不同直到現在為止,正山小種的產地星村鎮桐木關仍有九成的茶農採用此種方法培植茶樹

 

正山小種紅茶最聞名的標記,來自於最後的製作工序,桐木關的茶農會以黃山松的松煙燻製茶葉,黃山松煙的揮發性物質讓茶葉帶有奇妙的燻香氣息

 

十九世紀中葉,從武夷山這座寶庫傳播出來的小葉種茶樹,基因多元,具有太多的變化性質,不僅造就了印度大吉嶺的輝煌,也對台灣形成了深遠影響

 

1823年,英國人發現了印度阿薩姆大葉種茶樹,有更多的成份來自於偶然,在阿薩姆茶樹的品種未獲得英國人完全認同前,打從一開始,英國人想引進殖民地栽種的是福建小葉種茶樹

 

18341936年,英國人為了掌握紅茶的生產原料,派遺哥登(G.J.Gordon)先後兩度前往福建找尋茶樹種苗,哥登在廈門買到了小葉種茶樹的種籽後,帶到印度加爾各答的植物園培育出茶苗,這些茶苗在阿薩姆北部、庫馬仰、迪拉坦與尼爾吉里等地方均全部枯死,試種失敗,而能夠種活這些小葉種茶苗的地方,就只有在印度東北部的大吉嶺山區

 

今日大吉嶺紅茶的年產量約8000-11000公噸,只佔印度茶葉的1%但卻是世界品質最好的紅茶,當地茶農所栽培的茶樹品種已經多元,包括中國品種、中國配種、阿薩姆配種等三種類型,但其實1857年英國人最早種在大吉嶺的品種就是小葉種的「菜茶」

 

就跟大吉嶺栽植中國小葉種茶樹的差不多時間,台灣也出現了一個重要的外來茶樹品種

 

1855年,鹿谷人氏林鳳池前往福建鄉試中舉,衣錦榮歸日帶回了卅六棵武夷山的小葉種青心烏龍茶樹,他在故鄉鹿谷的小半天、清水溝及自宅旁邊各栽種了四棵,其餘廿四棵致贈曾經贊助他盤資的鄉親。這個茶樹品種,對將來台灣茶葉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那時台灣引進的茶樹品種大都來自閩南,製茶技藝則展現為烏龍茶

 

不過烏龍茶的製程,主要承襲於閩北系半發酵岩茶的工法,茶葉製作的體制為條索狀,發酵程度高,那時的烏龍茶受到市場化的影響而有了的精進過程,茶菁採摘長度較短,白毫顯露,稱之為白毫烏龍」會更加適切

 

當時的歐美國家對於茶的分類有三種,按發酵程度區分,不發酵的為綠茶,全發酵的為紅茶,部份發酵的不分程度均稱為烏龍茶,台灣最早的烏龍茶,很接近西方人習慣飲用的紅茶

 

1866年,英國商人約翰杜德(John Dodd)自福建安溪引入大量的茶苗,招募茶農種植,三年後,1869年首批以Formosa Oolong為名的台灣烏龍茶成功地銷往紐約,1870-1897年間,台灣烏龍茶平均出口量的86.7%都是輸出美國,美國儼然成為台灣烏龍茶的最重要海外市場。

 

福建小葉種茶樹到了印度大吉嶺及台灣,分別形成了全發酵紅茶及部份發酵烏龍茶的兩種製作路線,其飲食價值是不分軒輊的,但在那個海上貿易的年代,習慣性的口感與世界飲食的趨勢等因素,讓大吉嶺紅茶迅速成為市場的寵兒,同樣具有優異品質的台灣烏龍茶,卻沒有那麼幸運了。

 

 

  

DSC02792  

圖片鹿谷凍頂山上的麒麟潭。

 

DSC02790  

凍頂烏龍是半球型的包種茶,由閩南系製茶工序改良,而台灣最早出現的條索形烏龍承襲於閩北岩茶工序,兩者並不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