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8-31 20:15:59Liu 靜娟
也願意被雷擊一下
從一個朋友退休的餐會出來,有事到電信局;阿蕙說那正是她回家的方向,可以「帶」我搭公車。
她長年是開車族,極少搭公車,曾無知到把車窗四周的橡皮框當做下車鈴猛按;這日,卻因為這條路與她有「地緣」關係,盡責地告訴我某站下車後左轉、再走一小段路的左邊就是電信局。我說那大樓是在右邊啊。她說對對,是右邊,然後替我按了鈴。快靠站時,她發現早按了一站,惶恐地說不知會不會惹惱駕駛先生?還好,有人下車,不必承受「是誰亂按」的眼光。
晚上,接到她的電話,說這個電話非打不可。
原來她回到家後,得意洋洋地告訴丈夫和女兒她「帶」我搭公車、「教」我如何走的過程,他們齊聲問,「你為什麼要坐公車?」
「我為什麼不可以坐公車!?」感到搭公共交通工具的能力受到質疑,她不服氣。
「你不是騎摩托車去吃飯的嗎!」
她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吃飯時有人訝異她會在台北街頭騎摩托車,還要她站起來,看她穿什麼樣的衣服。結果是一條優雅的黑色長裙,更是「議論紛紛」呢--當時我不在場。
「有這個過程,我還忘得乾乾淨淨,得勞我先生去把它騎回來。這是不是表示我老了?」
「才不是,這是你的特色。你以前不是常到女兒的學校去跟她拿鑰匙嗎?」
有的人天生有「忘」的本領,讓與他共同生活的人--特別是生活講求秩序的--氣急懊惱得不時要胃痛。還好有些人--比如阿蕙,雖常忘得無厘頭,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裡卻舉重若輕、頭頭是道,有很高的成就。有一次她領了一個獎後,與朋友們「呼擁」著到咖啡館。聊了一陣子後,有人注意到,「人家獻給你的那一大把漂亮的花呢?」「啊,放在會場,忘了拿。」又有人注意到,「那獎座呢?」「啊,也忘了拿。」一位文壇重鎮笑著發表感想,「我年紀大,雖然也忘東忘西,還不曾這麼大規模地忘。」
得了獎,忘記「世俗名器」,只顯得瀟灑粗心,沒有人因此懷疑她的智能;更不會有人把她的忘歸諸於「老」。
年華老大後,輕易會忘,可又怕人家「窺視」到這個祕密,甚至「体諒」地把你的忘歸諸於「老」。大約是出於這種心理,每有人「哀憐」地說某人忘了約會或把一個約會的時間弄錯時結論為「到底年紀大了」,我便仗義執言,「她的文章寫得那麼好,頭腦比我們的都清楚。」
這樣的辯護似是而非,「忘」未必是全面性的。年輕人的忘被視為「迷糊」,年紀大了的,卻一定被解為退化。老,智力必然會退化,可那是當事人自己抱怨、自嘲的專利;由別人口中說出,意思不一樣。
這兩年朋友們相聚,不都會享受這樣的專利嗎?
說起自己的忘性,惶恐煩惱是有的,但自嘲、尋求共鳴的成分更大。每個
人的共通點似乎是,想不起人名。周邊的背景資料都交代清楚了,卻就是吶吶(那那那)說不出關鍵性的名字。據說這叫做「大拇指現象」,只會說,「五個手指中的一個,第一個,唯一有兩節的。」
其次是,重複同樣的話題。
因為一再被看破重複說同樣的事,自信心便漸漸萎縮。說話之前,戒慎恐懼地問「某件事我講過沒有?」就怕說得正興高采烈時有「糾察隊」來提醒你。數位年齡不等的朋友相聚,那年紀最輕的就不時會笑瞇瞇地以手指在額頭上做個二或三的手勢,表示這件事你已說過兩(三)次了。
記性退化的年齡大約跟犯罪年齡一樣,有「年輕化」的趨勢,有個才屆不
惑的朋友說她偶爾也有「大拇指現象」。不過,她有立即改善的祕方:全天候聽古典音樂。
是有專家做過研究,發現聽古典音樂,番茄長得比較好,乳牛分泌更多的乳汁,人的空間智能也可以提高。不過,要有特別的頻率和節奏,巴洛克時期的巴哈很適合,莫札特符合這個要求的曲子更多。
可我對朋友們說莫札特的音樂可以刺激大腦、明顯改善記性時,阿芽嗤之以鼻,「像我們這種過了五十、六十的人,如果連智能的退化是十頭牛也拉不回的認知都沒有,豈不更慘?知道自己笨的人絕對比不知道自己笨的人聰明吧?」
阿蔥則說,「看到新聞了嗎?精明強悍如英國鐵娘子柴契爾也忘東忘西、同樣的事重複著說了。如果可能,我倒願意恰到好處地被雷擊一下。」
那新聞我們也都沒有錯過。
五月裡北京房山區一位王姓教師被雷擊中,上衣全部化為灰燼,褲子成條縷狀,鮮血從耳朵往外淌,人事不省;可是經三天三夜搶救後醒來,記憶力卻明顯增強,看書讀報過目不忘。醫生說,他的記憶力突然提高很多,可能是腦系統的某些神經重新優化組合了。
竟有這等好事!
她長年是開車族,極少搭公車,曾無知到把車窗四周的橡皮框當做下車鈴猛按;這日,卻因為這條路與她有「地緣」關係,盡責地告訴我某站下車後左轉、再走一小段路的左邊就是電信局。我說那大樓是在右邊啊。她說對對,是右邊,然後替我按了鈴。快靠站時,她發現早按了一站,惶恐地說不知會不會惹惱駕駛先生?還好,有人下車,不必承受「是誰亂按」的眼光。
晚上,接到她的電話,說這個電話非打不可。
原來她回到家後,得意洋洋地告訴丈夫和女兒她「帶」我搭公車、「教」我如何走的過程,他們齊聲問,「你為什麼要坐公車?」
「我為什麼不可以坐公車!?」感到搭公共交通工具的能力受到質疑,她不服氣。
「你不是騎摩托車去吃飯的嗎!」
她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吃飯時有人訝異她會在台北街頭騎摩托車,還要她站起來,看她穿什麼樣的衣服。結果是一條優雅的黑色長裙,更是「議論紛紛」呢--當時我不在場。
「有這個過程,我還忘得乾乾淨淨,得勞我先生去把它騎回來。這是不是表示我老了?」
「才不是,這是你的特色。你以前不是常到女兒的學校去跟她拿鑰匙嗎?」
有的人天生有「忘」的本領,讓與他共同生活的人--特別是生活講求秩序的--氣急懊惱得不時要胃痛。還好有些人--比如阿蕙,雖常忘得無厘頭,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裡卻舉重若輕、頭頭是道,有很高的成就。有一次她領了一個獎後,與朋友們「呼擁」著到咖啡館。聊了一陣子後,有人注意到,「人家獻給你的那一大把漂亮的花呢?」「啊,放在會場,忘了拿。」又有人注意到,「那獎座呢?」「啊,也忘了拿。」一位文壇重鎮笑著發表感想,「我年紀大,雖然也忘東忘西,還不曾這麼大規模地忘。」
得了獎,忘記「世俗名器」,只顯得瀟灑粗心,沒有人因此懷疑她的智能;更不會有人把她的忘歸諸於「老」。
年華老大後,輕易會忘,可又怕人家「窺視」到這個祕密,甚至「体諒」地把你的忘歸諸於「老」。大約是出於這種心理,每有人「哀憐」地說某人忘了約會或把一個約會的時間弄錯時結論為「到底年紀大了」,我便仗義執言,「她的文章寫得那麼好,頭腦比我們的都清楚。」
這樣的辯護似是而非,「忘」未必是全面性的。年輕人的忘被視為「迷糊」,年紀大了的,卻一定被解為退化。老,智力必然會退化,可那是當事人自己抱怨、自嘲的專利;由別人口中說出,意思不一樣。
這兩年朋友們相聚,不都會享受這樣的專利嗎?
說起自己的忘性,惶恐煩惱是有的,但自嘲、尋求共鳴的成分更大。每個
人的共通點似乎是,想不起人名。周邊的背景資料都交代清楚了,卻就是吶吶(那那那)說不出關鍵性的名字。據說這叫做「大拇指現象」,只會說,「五個手指中的一個,第一個,唯一有兩節的。」
其次是,重複同樣的話題。
因為一再被看破重複說同樣的事,自信心便漸漸萎縮。說話之前,戒慎恐懼地問「某件事我講過沒有?」就怕說得正興高采烈時有「糾察隊」來提醒你。數位年齡不等的朋友相聚,那年紀最輕的就不時會笑瞇瞇地以手指在額頭上做個二或三的手勢,表示這件事你已說過兩(三)次了。
記性退化的年齡大約跟犯罪年齡一樣,有「年輕化」的趨勢,有個才屆不
惑的朋友說她偶爾也有「大拇指現象」。不過,她有立即改善的祕方:全天候聽古典音樂。
是有專家做過研究,發現聽古典音樂,番茄長得比較好,乳牛分泌更多的乳汁,人的空間智能也可以提高。不過,要有特別的頻率和節奏,巴洛克時期的巴哈很適合,莫札特符合這個要求的曲子更多。
可我對朋友們說莫札特的音樂可以刺激大腦、明顯改善記性時,阿芽嗤之以鼻,「像我們這種過了五十、六十的人,如果連智能的退化是十頭牛也拉不回的認知都沒有,豈不更慘?知道自己笨的人絕對比不知道自己笨的人聰明吧?」
阿蔥則說,「看到新聞了嗎?精明強悍如英國鐵娘子柴契爾也忘東忘西、同樣的事重複著說了。如果可能,我倒願意恰到好處地被雷擊一下。」
那新聞我們也都沒有錯過。
五月裡北京房山區一位王姓教師被雷擊中,上衣全部化為灰燼,褲子成條縷狀,鮮血從耳朵往外淌,人事不省;可是經三天三夜搶救後醒來,記憶力卻明顯增強,看書讀報過目不忘。醫生說,他的記憶力突然提高很多,可能是腦系統的某些神經重新優化組合了。
竟有這等好事!
上一篇:看生活陶,聽客語情歌
下一篇:紫蘇醃梅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