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30 12:53:04晚期風格〈書醫朱尚〉
2006年11月
2006/11/1
鑾每天從運動公園散步回來,大慨是8點鐘。
這個習慣是從2001年9月開始的,就是賓拉登911 恐怖攻擊的前幾天。當時我們還住在新竹,嘉漢剛考上台大戲劇系,八月就提前到台北的大舅舅家住,每天到地球村英日語補習班學日文,在那裏他迷戀上一位美麗的大姊姊。
我在2001日記檔裏,找到這些事件的關聯性。強化一下我的記憶。
2006/11/2
真確地說,我是從2000年1月才開始寫日記的,當時只是為了做植物觀察記錄。好像是因為讀了亨利‧梭羅《種子的信仰》才觸動這樣的想法。梭羅就是《湖濱散記》的作者,厭倦工業革命後大都市的喧嘩,1845年在華爾騰湖濱搭蓋木屋,過著回歸大自然的生活。
我當時的文體寫得有點像〝綠生活雜誌〞(已絕版)裏的文章,綠綠的...。
2006/11/3
我有一本厚皮精裝的日記簿,從1981年4月開始寫,也就是結婚前一個月。記錄著我結婚前後日常的瑣事,文體是條列式的,完全像是一種大事記的形式,斷斷續續寫了一年多才寫十幾頁。之後,又大篇幅的參雜著一些數學、電子學、微電腦的筆記,然後就無疾而終。
之後,就由鑾接手這本日記簿,用很隨性的口語記錄家裡的大事。
2006/11/4
〝滿月,體重4公斤,身長52cm。俊俏、頑皮、愛哭、易醒、愛乾淨…〞。1983/8/11鑾在日記本裏寫下這一段,之後的23年,她一直記錄著這個孩子的成長。
昨晚睡前,鑾哭了,因為思念兒子。早上翻開日記本,原來她最近每天記錄嘉漢從澎湖來電話所說的一切。我們的個性在這方面有很大的差別,或許我比較像卡夫卡的父親。
2006/11/5
卡夫卡在《給父親的信》中寫道:我之所以在作品中抱怨,就是因為我不能趴在你的肩膀上哭泣。這本書他的父親並沒有機會讀到。
巧合的是,卡夫卡和嘉漢都是巨蟹座的,天性敏感。還在襁褓中的他,只要交到我的手上就會安靜下來,如此鑾才可以稍微休息一下。當時我常告訴鑾說:孩子太黏人,有時候是因為大人太黏孩子的關係。
2006/11/6
有好幾次,鑾淚潸潸地寫著。在日記本裏還可以找到幾頁被淚水沾糊的痕跡,你可以想像顫抖的筆尖,抽搐的身影,孩子可能好不容易才哄睡,或許另一隻手還輕輕拍著孩子的小屁股。
她本來喜歡這個男人的沉默、踏實、忠厚,但是眼前他這樣的特質,在面對愛哭、柔弱的孩子時,卻變得冷血、嚴酷、粗魯,兩種特質之間似乎又有點雷同。
2006/11/7
天氣轉冷,寒風從窗邊掠過,夜幕在疾風中臨降,好像一下鑽進黑深深的洞底。坐在窗台邊,感受到一股寒意。我正在讀《幽冥之火》,導讀者說:這是一本燭照度不夠的書,你永遠只能在月光下閱讀它。你總是無法一眼就看清楚它...
鑾從運動公園散步回來。浩浩蕩蕩的散步隊伍,在我的窗台下喧嘩,原來鑾指引她們看我種的苦瓜藤。
2006/11/8
我把破舊的日記本修補好了,鑾把它架在膝蓋上,揮筆疾書。抬起頭賞給我一個滿意、舒適的微笑。她寫日記從來不必斟酌,就像是在腦子的記憶區塊裏圈圈點點,畫上只有她看得懂的記號就可以了。
鑾對生活的記憶,比較像貓科的動物,有敏銳的獵物感。而我比較像蜘蛛,孤獨地在牆角織網,我需要預先做好一個結構,才能容納記憶。
2006/11/9
最近似乎有點頹廢,也就是說:沒有什麼值得興奮的事物。好像對一切事物都保持著一點距離,眼前總是充斥著太熟悉、太具體的東西,看得到摸得到,但是你覺得這些東西都不值得一碰,你像一顆彩虹氣泡飄浮在塵土飛揚的空氣中。
你已經失去一種哄騙自己靈魂的能力,缺乏把現實引渡到虛幻的能力,於是你的創作缺乏可用的材料。2006/11/10
在10元一本的舊書堆中,找到《少年維特的煩惱》(志文版)。書況良好,基於不讓它淪落到如此下場,當場為它贖身。我無法確定年輕時,是否看過?或許只是看過一些文學性的介紹吧!時日一久,以為自己看過,產生一些偏狹的認知,被我歸類為一種年輕時應該看的書,到了現在這樣的年紀就不值得一看。
隨意讀了幾頁,發現我錯了。
2006/11/11
唐諾在葛林《沉靜的美國人》導讀中寫道:得趁年輕時做的事,不僅僅讀波特萊爾和艾倫波而已,還有戀愛、革命、理想,這些都要動用信仰,而人年華老去率先帶來的總是多疑,一種牽絆於太多經驗細節的多疑…
昨天剛讀過這段文字,又正巧碰上了《…維特…》。於是,激起了一點〝回探〞青春的妄念,我想不出比〝回探〞更好的詞。
2006/11/12
雖然是星期天,樓下的市集卻有一點冷清。
在窗台邊一口氣把《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完,跟前一陣子讀王尚義《野鴿子的黃昏》感覺一樣,有一種年輕人青澀的笨拙與矯情。現在我只能以小說的結構與時代的價值來評價,我想未來的年輕人將不會再談論它們。它們只是激起我這一代〝回探〞青春的動力,就像想起年輕時候的戀人那樣。
2006/11/13
嘉漢禮拜五就要休假回來。十二月開始,又要到湖口受訓三個月,週休二日都可以回來。這個過年也可以在家過吧!鑾是這麼想的。 打掃房間時,鑾想了一想說:我要做個比較大的改變,給嘉漢一個驚喜。她說話的樣子,好像是要迎接失散多年的兒子。
她想要營造一個比較舒適的讀書角落,一張單人沙發配一張矮桌,背後就是書牆。
2006/11/14
改在嘉漢房間的角落寫日記。後面圍繞的書牆是我昨天花了八小時,把分散的四個書架拼湊在一起的。另外還拆掉一個矮櫃、一個延伸書桌,角落的空間就騰出來了。暫時把我窗台邊的藤椅和矮桌擺上,這就是我們DIY者的樂趣。
外人一看就知道這並不是出於設計師的手,而是一位想在這裏自由自在變換空間以附和心境需要的風雅之人。
2006/11/15
從客房搬來一組藤椅,比原來那組稍小一點,配上一張有點過高的小茶几。我又回到窗台邊寫日記,還是比較喜歡在窗台邊的感覺。
可能是聽慣了樓下菜攤子收攤的聲音,竹掃把一陣唰~唰~、沖水柱一陣咧~咧~,最後才收的總是馬鈴薯、洋蔥和南瓜。等他拉下鐵門時,街角又暗淡了一下,對我而言是一種入夜的信號,尤其是寒冬的夜裏。
2006/11/16
每當我累得說不出話時,我常會出神想到:如果死期來臨,我希望在廚房呼出最後一口氣…摘自吉本巴娜娜《廚房》
把小茶几的桌腳鋸掉六公分,這樣的高度打電腦比較舒服。窗外的雨靜靜地下著,樓下的市集也悄悄地活動著,在窗台邊一口氣讀完《廚房》。吉本巴娜娜把現代的都市文明描寫得像沙漠,每個人都渴望躲在自己的綠洲裏。2006/11/17
嘉漢從澎湖回來,變得又瘦又黑。
進門時,我並沒有給他一個擁抱,只是像平常一樣,轉個頭看一看。一邊寒暄一邊看他卸下身上所有的負擔,背包、外衣、皮夾、手錶…零亂地丟了滿桌,我才從窗台邊下來,搭著他高高的肩膀,帶他到房間看我們幫他整理好的角落,他巡視一下書架,順手摸摸點點,印證我們對書的排列有相同的水準。
2006/11/18
來到了散落於大陸邊緣之島旁的邊緣離島。
生長於海島,未曾與海相處,今比鄰。越過矮小枯林便是沙灘後的一片蔚藍海,我行走於沙灘之上,海風刮吹著一日少見停歇,抬頭仰望明亮密集的星斗……摘自嘉漢的部落格《事物的秩序》
一回來,他就迫不及待地寫了一篇短文。還說以後要抽空多寫一點,把手稿寄回來,由我幫他打字。
2006/11/19
適應軍中生活,或說,接受自己得在軍中生存的事實下,逐漸抱持著同樣的心態,將生命投注在任何一個我能把握的微小幸福,包括疲憊之後瞇起眼於風中的大口呼吸,或是身旁人皆倒頭大睡時安靜閱讀過的片段,彷彿我只為了這些而活。摘自嘉漢的部落格
那一年我47歲,他20歲,同時愛上文學。但願他可以熱愛閱讀和寫作一輩子。
2006/11/20
我只願留下我願留的,不讓它們如沙般於指縫間溜走,最好的辦法,是靠文字,不去想真不真實的問題,像之前下的決心,我要讓自己活在文字裡。摘自嘉漢的部落格
《惶然錄》裏的第一個標題是:〝寫下就是永恆〞。我之所以能堅持不斷地寫日記,是因為我已經知道,活在文字的世界裡比現實的世界裡,還要自由、美好與永恆。
2006/11/21
已經入冬,天氣還像初秋一樣空氣中帶著一點暑氣。其實算是舒服的天氣,可是它跟我心裡的期待有很大的落差。
午後,咖啡店裏鬧哄哄地,或許是大部份的人都還喝著冰咖啡、冰沙這一類冷飲的關係吧!我總覺得愛吃冰品的族群比較愛大聲說話。如果是冬天,面前一杯熱呼呼的咖啡,雙手握在熱杯上,講話的時候,至少不會比手畫腳。
2006/11/22
下雨了,猶豫一下還是決定去圖書館。撐著雨傘走在磺溪的河堤上,黃滾滾的河水迎面而來,想必是半夜那場大雨之後,它們就從遙遠幽暗的山谷,一點一滴地參滲層層的岩土聚合會滾而來,就正好在這裏與我交會,又擦身而過。
修補了兩本圖畫書。告訴她們只要把破損的圖畫書放在固定的紙箱裏,自然就會有精靈悄悄地把書修補好。
2006/11/23
他一邊在心裡描繪著流動的砂的影像,一邊不時落入自己也開始流動的錯覺。摘自安部公房《砂丘之女》
嘉漢明天就要回去那個砂丘之地。一個不停被沖刷、流失、替換的地方,你的心靈隨時都會剝去一層皮的地方,然後你就赤裸裸地看見自己血肉模樣的心靈。只要一有機會離開那裏,就會開始文詩泉湧。嘉漢這幾天寫將近七千個字。
2006/11/25
我們刻意繼續做過去例行的事,彷彿不曾中斷過一般。摘自石黑一雄《我輩孤雛》
配合下午的行程,我刻意在公保大樓對面的怡客咖啡落腳,坐在門前露台靠牆角的位置,習慣左手靠在古銅色的鐵欄杆上側身坐著。寫一段文字或回味書中的精彩片段,會不由自主地抬頭凝望過往的人車。曾經有兩年的時光,我每天在這裡做這種例行的事。
2006/11/26
昨晚在網路上一個叫做零度空間BBS精華區裏,找到薩拉馬戈《修道院紀事》的電子書(台灣沒有翻譯本)。想把它做成像一本小說的模樣,尺寸選擇A5列印雙面,以膠合方式製成書。因此轉存到Word時需要發很多時間重新排版,反覆做著刪除跳行的動作。不巧又有些瑣事要處理,於是一整天心思都掛在這裏。終於列印完總共213頁。
2006/11/27
膠合的第一道程序,就是把要上膠的書背靠齊,用我的木工夾板夾緊,在書背上塗上稀釋過的白膠。昨晚做完這道程序才安心地去睡覺。
鑾搞不懂我為什麼早早就起床,從門邊探頭看我拿美工刀在書背上割著細細的縱痕,割過細縱痕之後再上膠,可強化黏貼性。這本書是我跟嘉漢找了好幾年的書。那也不必急著做,兒子下個月才回來。
2006/11/28
原本圖書館的小說讀書會安排在週日上午,可是人數總是無法到齊,最後只能選擇在週三上午。
我想讀書會最重要的,是要讓我們知道下一本書在那裏?,我每天都在玩這個遊戲。其實下一本書就藏在你此時此刻讀著的這本書裏。明天準備介紹《最後一匹人頭馬是怎麼死的》,讀完它又讓我驚訝,21位當代作家中,我竟然有10位不認識…
2006/11/29
小說讀書會還是人數不足,或許是圖書館把範圍設定在青少年小說的關係吧!更有可能是,一個以兒童繪本為主的圖書館,像這樣的族群是否會迷戀文字?我想在台灣確實如此,當然我說的是愛好繪本的成年人,苑芳其實也有這樣的感覺。
有時候,我在心裏也暗暗擔心,那些從小讀繪本的小孩會不會也是這樣。圖像,圖像,圖像的世界。
2006/11/30
如果讀過約翰‧厄文《寡居的一年》,你就可以看到書中那位兒童繪本作家,在創作繪本時,遇到的困難與瓶頸跟小說家是一樣的,在於故事的構思與陳述。圖畫根本不是問題,作家改來改去永遠是文字。我們在看兒童繪本時,經常看不出裏面文字的精妙之處,就像畢卡索那些變形體的畫,看起來很簡單,也可以模仿得很像,但是創造卻是很難。
鑾每天從運動公園散步回來,大慨是8點鐘。
這個習慣是從2001年9月開始的,就是賓拉登911 恐怖攻擊的前幾天。當時我們還住在新竹,嘉漢剛考上台大戲劇系,八月就提前到台北的大舅舅家住,每天到地球村英日語補習班學日文,在那裏他迷戀上一位美麗的大姊姊。
我在2001日記檔裏,找到這些事件的關聯性。強化一下我的記憶。
2006/11/2
真確地說,我是從2000年1月才開始寫日記的,當時只是為了做植物觀察記錄。好像是因為讀了亨利‧梭羅《種子的信仰》才觸動這樣的想法。梭羅就是《湖濱散記》的作者,厭倦工業革命後大都市的喧嘩,1845年在華爾騰湖濱搭蓋木屋,過著回歸大自然的生活。
我當時的文體寫得有點像〝綠生活雜誌〞(已絕版)裏的文章,綠綠的...。
2006/11/3
我有一本厚皮精裝的日記簿,從1981年4月開始寫,也就是結婚前一個月。記錄著我結婚前後日常的瑣事,文體是條列式的,完全像是一種大事記的形式,斷斷續續寫了一年多才寫十幾頁。之後,又大篇幅的參雜著一些數學、電子學、微電腦的筆記,然後就無疾而終。
之後,就由鑾接手這本日記簿,用很隨性的口語記錄家裡的大事。
2006/11/4
〝滿月,體重4公斤,身長52cm。俊俏、頑皮、愛哭、易醒、愛乾淨…〞。1983/8/11鑾在日記本裏寫下這一段,之後的23年,她一直記錄著這個孩子的成長。
昨晚睡前,鑾哭了,因為思念兒子。早上翻開日記本,原來她最近每天記錄嘉漢從澎湖來電話所說的一切。我們的個性在這方面有很大的差別,或許我比較像卡夫卡的父親。
2006/11/5
卡夫卡在《給父親的信》中寫道:我之所以在作品中抱怨,就是因為我不能趴在你的肩膀上哭泣。這本書他的父親並沒有機會讀到。
巧合的是,卡夫卡和嘉漢都是巨蟹座的,天性敏感。還在襁褓中的他,只要交到我的手上就會安靜下來,如此鑾才可以稍微休息一下。當時我常告訴鑾說:孩子太黏人,有時候是因為大人太黏孩子的關係。
2006/11/6
有好幾次,鑾淚潸潸地寫著。在日記本裏還可以找到幾頁被淚水沾糊的痕跡,你可以想像顫抖的筆尖,抽搐的身影,孩子可能好不容易才哄睡,或許另一隻手還輕輕拍著孩子的小屁股。
她本來喜歡這個男人的沉默、踏實、忠厚,但是眼前他這樣的特質,在面對愛哭、柔弱的孩子時,卻變得冷血、嚴酷、粗魯,兩種特質之間似乎又有點雷同。
2006/11/7
天氣轉冷,寒風從窗邊掠過,夜幕在疾風中臨降,好像一下鑽進黑深深的洞底。坐在窗台邊,感受到一股寒意。我正在讀《幽冥之火》,導讀者說:這是一本燭照度不夠的書,你永遠只能在月光下閱讀它。你總是無法一眼就看清楚它...
鑾從運動公園散步回來。浩浩蕩蕩的散步隊伍,在我的窗台下喧嘩,原來鑾指引她們看我種的苦瓜藤。
2006/11/8
我把破舊的日記本修補好了,鑾把它架在膝蓋上,揮筆疾書。抬起頭賞給我一個滿意、舒適的微笑。她寫日記從來不必斟酌,就像是在腦子的記憶區塊裏圈圈點點,畫上只有她看得懂的記號就可以了。
鑾對生活的記憶,比較像貓科的動物,有敏銳的獵物感。而我比較像蜘蛛,孤獨地在牆角織網,我需要預先做好一個結構,才能容納記憶。
2006/11/9
最近似乎有點頹廢,也就是說:沒有什麼值得興奮的事物。好像對一切事物都保持著一點距離,眼前總是充斥著太熟悉、太具體的東西,看得到摸得到,但是你覺得這些東西都不值得一碰,你像一顆彩虹氣泡飄浮在塵土飛揚的空氣中。
你已經失去一種哄騙自己靈魂的能力,缺乏把現實引渡到虛幻的能力,於是你的創作缺乏可用的材料。2006/11/10
在10元一本的舊書堆中,找到《少年維特的煩惱》(志文版)。書況良好,基於不讓它淪落到如此下場,當場為它贖身。我無法確定年輕時,是否看過?或許只是看過一些文學性的介紹吧!時日一久,以為自己看過,產生一些偏狹的認知,被我歸類為一種年輕時應該看的書,到了現在這樣的年紀就不值得一看。
隨意讀了幾頁,發現我錯了。
2006/11/11
唐諾在葛林《沉靜的美國人》導讀中寫道:得趁年輕時做的事,不僅僅讀波特萊爾和艾倫波而已,還有戀愛、革命、理想,這些都要動用信仰,而人年華老去率先帶來的總是多疑,一種牽絆於太多經驗細節的多疑…
昨天剛讀過這段文字,又正巧碰上了《…維特…》。於是,激起了一點〝回探〞青春的妄念,我想不出比〝回探〞更好的詞。
2006/11/12
雖然是星期天,樓下的市集卻有一點冷清。
在窗台邊一口氣把《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完,跟前一陣子讀王尚義《野鴿子的黃昏》感覺一樣,有一種年輕人青澀的笨拙與矯情。現在我只能以小說的結構與時代的價值來評價,我想未來的年輕人將不會再談論它們。它們只是激起我這一代〝回探〞青春的動力,就像想起年輕時候的戀人那樣。
2006/11/13
嘉漢禮拜五就要休假回來。十二月開始,又要到湖口受訓三個月,週休二日都可以回來。這個過年也可以在家過吧!鑾是這麼想的。 打掃房間時,鑾想了一想說:我要做個比較大的改變,給嘉漢一個驚喜。她說話的樣子,好像是要迎接失散多年的兒子。
她想要營造一個比較舒適的讀書角落,一張單人沙發配一張矮桌,背後就是書牆。
2006/11/14
改在嘉漢房間的角落寫日記。後面圍繞的書牆是我昨天花了八小時,把分散的四個書架拼湊在一起的。另外還拆掉一個矮櫃、一個延伸書桌,角落的空間就騰出來了。暫時把我窗台邊的藤椅和矮桌擺上,這就是我們DIY者的樂趣。
外人一看就知道這並不是出於設計師的手,而是一位想在這裏自由自在變換空間以附和心境需要的風雅之人。
2006/11/15
從客房搬來一組藤椅,比原來那組稍小一點,配上一張有點過高的小茶几。我又回到窗台邊寫日記,還是比較喜歡在窗台邊的感覺。
可能是聽慣了樓下菜攤子收攤的聲音,竹掃把一陣唰~唰~、沖水柱一陣咧~咧~,最後才收的總是馬鈴薯、洋蔥和南瓜。等他拉下鐵門時,街角又暗淡了一下,對我而言是一種入夜的信號,尤其是寒冬的夜裏。
2006/11/16
每當我累得說不出話時,我常會出神想到:如果死期來臨,我希望在廚房呼出最後一口氣…摘自吉本巴娜娜《廚房》
把小茶几的桌腳鋸掉六公分,這樣的高度打電腦比較舒服。窗外的雨靜靜地下著,樓下的市集也悄悄地活動著,在窗台邊一口氣讀完《廚房》。吉本巴娜娜把現代的都市文明描寫得像沙漠,每個人都渴望躲在自己的綠洲裏。2006/11/17
嘉漢從澎湖回來,變得又瘦又黑。
進門時,我並沒有給他一個擁抱,只是像平常一樣,轉個頭看一看。一邊寒暄一邊看他卸下身上所有的負擔,背包、外衣、皮夾、手錶…零亂地丟了滿桌,我才從窗台邊下來,搭著他高高的肩膀,帶他到房間看我們幫他整理好的角落,他巡視一下書架,順手摸摸點點,印證我們對書的排列有相同的水準。
2006/11/18
來到了散落於大陸邊緣之島旁的邊緣離島。
生長於海島,未曾與海相處,今比鄰。越過矮小枯林便是沙灘後的一片蔚藍海,我行走於沙灘之上,海風刮吹著一日少見停歇,抬頭仰望明亮密集的星斗……摘自嘉漢的部落格《事物的秩序》
一回來,他就迫不及待地寫了一篇短文。還說以後要抽空多寫一點,把手稿寄回來,由我幫他打字。
2006/11/19
適應軍中生活,或說,接受自己得在軍中生存的事實下,逐漸抱持著同樣的心態,將生命投注在任何一個我能把握的微小幸福,包括疲憊之後瞇起眼於風中的大口呼吸,或是身旁人皆倒頭大睡時安靜閱讀過的片段,彷彿我只為了這些而活。摘自嘉漢的部落格
那一年我47歲,他20歲,同時愛上文學。但願他可以熱愛閱讀和寫作一輩子。
2006/11/20
我只願留下我願留的,不讓它們如沙般於指縫間溜走,最好的辦法,是靠文字,不去想真不真實的問題,像之前下的決心,我要讓自己活在文字裡。摘自嘉漢的部落格
《惶然錄》裏的第一個標題是:〝寫下就是永恆〞。我之所以能堅持不斷地寫日記,是因為我已經知道,活在文字的世界裡比現實的世界裡,還要自由、美好與永恆。
2006/11/21
已經入冬,天氣還像初秋一樣空氣中帶著一點暑氣。其實算是舒服的天氣,可是它跟我心裡的期待有很大的落差。
午後,咖啡店裏鬧哄哄地,或許是大部份的人都還喝著冰咖啡、冰沙這一類冷飲的關係吧!我總覺得愛吃冰品的族群比較愛大聲說話。如果是冬天,面前一杯熱呼呼的咖啡,雙手握在熱杯上,講話的時候,至少不會比手畫腳。
2006/11/22
下雨了,猶豫一下還是決定去圖書館。撐著雨傘走在磺溪的河堤上,黃滾滾的河水迎面而來,想必是半夜那場大雨之後,它們就從遙遠幽暗的山谷,一點一滴地參滲層層的岩土聚合會滾而來,就正好在這裏與我交會,又擦身而過。
修補了兩本圖畫書。告訴她們只要把破損的圖畫書放在固定的紙箱裏,自然就會有精靈悄悄地把書修補好。
2006/11/23
他一邊在心裡描繪著流動的砂的影像,一邊不時落入自己也開始流動的錯覺。摘自安部公房《砂丘之女》
嘉漢明天就要回去那個砂丘之地。一個不停被沖刷、流失、替換的地方,你的心靈隨時都會剝去一層皮的地方,然後你就赤裸裸地看見自己血肉模樣的心靈。只要一有機會離開那裏,就會開始文詩泉湧。嘉漢這幾天寫將近七千個字。
2006/11/25
我們刻意繼續做過去例行的事,彷彿不曾中斷過一般。摘自石黑一雄《我輩孤雛》
配合下午的行程,我刻意在公保大樓對面的怡客咖啡落腳,坐在門前露台靠牆角的位置,習慣左手靠在古銅色的鐵欄杆上側身坐著。寫一段文字或回味書中的精彩片段,會不由自主地抬頭凝望過往的人車。曾經有兩年的時光,我每天在這裡做這種例行的事。
2006/11/26
昨晚在網路上一個叫做零度空間BBS精華區裏,找到薩拉馬戈《修道院紀事》的電子書(台灣沒有翻譯本)。想把它做成像一本小說的模樣,尺寸選擇A5列印雙面,以膠合方式製成書。因此轉存到Word時需要發很多時間重新排版,反覆做著刪除跳行的動作。不巧又有些瑣事要處理,於是一整天心思都掛在這裏。終於列印完總共213頁。
2006/11/27
膠合的第一道程序,就是把要上膠的書背靠齊,用我的木工夾板夾緊,在書背上塗上稀釋過的白膠。昨晚做完這道程序才安心地去睡覺。
鑾搞不懂我為什麼早早就起床,從門邊探頭看我拿美工刀在書背上割著細細的縱痕,割過細縱痕之後再上膠,可強化黏貼性。這本書是我跟嘉漢找了好幾年的書。那也不必急著做,兒子下個月才回來。
2006/11/28
原本圖書館的小說讀書會安排在週日上午,可是人數總是無法到齊,最後只能選擇在週三上午。
我想讀書會最重要的,是要讓我們知道下一本書在那裏?,我每天都在玩這個遊戲。其實下一本書就藏在你此時此刻讀著的這本書裏。明天準備介紹《最後一匹人頭馬是怎麼死的》,讀完它又讓我驚訝,21位當代作家中,我竟然有10位不認識…
2006/11/29
小說讀書會還是人數不足,或許是圖書館把範圍設定在青少年小說的關係吧!更有可能是,一個以兒童繪本為主的圖書館,像這樣的族群是否會迷戀文字?我想在台灣確實如此,當然我說的是愛好繪本的成年人,苑芳其實也有這樣的感覺。
有時候,我在心裏也暗暗擔心,那些從小讀繪本的小孩會不會也是這樣。圖像,圖像,圖像的世界。
2006/11/30
如果讀過約翰‧厄文《寡居的一年》,你就可以看到書中那位兒童繪本作家,在創作繪本時,遇到的困難與瓶頸跟小說家是一樣的,在於故事的構思與陳述。圖畫根本不是問題,作家改來改去永遠是文字。我們在看兒童繪本時,經常看不出裏面文字的精妙之處,就像畢卡索那些變形體的畫,看起來很簡單,也可以模仿得很像,但是創造卻是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