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1-04 06:18:07長風
無友不如己者
偶爾,當我透過《般若經》與《聖經》來理解《論語》……。
子曰:「無友不如己者。」(〈學而〉)
幼時,讀到孔子這段話,難免覺得他老人家過於無情,又帶了點勢利的味道。怎麼會有人只想結交強於自己的朋友,而輕視那些不如他的人呢?再者,倘若人人皆只願與更好的人交往,依此類推,豈非人人都沒有朋友?於是,我一直不以為然,權充作耳邊風。
如今想來,孔老夫子的話既不狠也不絕,因為留有太多歧異的理解空間。譬如說,它至少有兩種閱讀的可能:
1. 沒有不如己的朋友(無「友不如己者」)
此時,「不如己者」是形容詞片語,修飾「友」字;(There is no friend who is worse than myself.)
2. 不要結交不如自己的朋友(無/毋友「不如己者」)
此時,「友」是動詞,「不如己者」為受詞。(Don't have the friendship with someone who is worse than you)
當然我們也不應忘記他在〈述而〉中說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與第一種「無友不如己者」合併觀之,可以理解為,由於能夠欣賞每個人各自的優點,每位朋友又必然有其優於我之處;因而,就其優點論之,沒有朋友會是不如自己的。
就此而言,孔子非但不無情,甚至有些鄉愿。
然而,且讓我們將「無友不如己者」放回原文語句脈絡中:「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學而)。此時,第二種解讀方式可能較符合其語境。原因在於,此段文句可謂為勸勉人的話;因此各語句應為祈使句句型。因而,此句或應理解為:不要結交不如自己的朋友。
若果如此,孔子仍然預留了諸多解讀空間:如何才是「不如自己」?所謂的「不如」,是就何等層面而言?關於這一切,在《論語》中找不到答案。所以,孔子之真意為何,委實難以判定。
幼時,讀到孔子這段話,難免覺得他老人家過於無情,又帶了點勢利的味道。怎麼會有人只想結交強於自己的朋友,而輕視那些不如他的人呢?再者,倘若人人皆只願與更好的人交往,依此類推,豈非人人都沒有朋友?於是,我一直不以為然,權充作耳邊風。
如今想來,孔老夫子的話既不狠也不絕,因為留有太多歧異的理解空間。譬如說,它至少有兩種閱讀的可能:
1. 沒有不如己的朋友(無「友不如己者」)
此時,「不如己者」是形容詞片語,修飾「友」字;(There is no friend who is worse than myself.)
2. 不要結交不如自己的朋友(無/毋友「不如己者」)
此時,「友」是動詞,「不如己者」為受詞。(Don't have the friendship with someone who is worse than you)
當然我們也不應忘記他在〈述而〉中說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與第一種「無友不如己者」合併觀之,可以理解為,由於能夠欣賞每個人各自的優點,每位朋友又必然有其優於我之處;因而,就其優點論之,沒有朋友會是不如自己的。
就此而言,孔子非但不無情,甚至有些鄉愿。
然而,且讓我們將「無友不如己者」放回原文語句脈絡中:「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學而)。此時,第二種解讀方式可能較符合其語境。原因在於,此段文句可謂為勸勉人的話;因此各語句應為祈使句句型。因而,此句或應理解為:不要結交不如自己的朋友。
若果如此,孔子仍然預留了諸多解讀空間:如何才是「不如自己」?所謂的「不如」,是就何等層面而言?關於這一切,在《論語》中找不到答案。所以,孔子之真意為何,委實難以判定。
關於朋友,倒另有二則意思更清楚,也更不溫情主義的例子。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曾言及兩種朋友,一種名為菩薩善友,一種名為菩薩惡友。經文說: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何等名為菩薩惡友?佛告善現:諸菩薩摩訶薩惡友者,謂若教授教誡菩薩摩訶薩眾,令離布施乃至般若波羅蜜多,令離所求一切智智,令學取相世俗書典,令學聲聞獨覺經法;又不為說魔事魔過,令所修學不能成辦。如是名為菩薩惡友。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何等名為菩薩善友?佛告善現:諸菩薩摩訶薩善友者,謂若教授教誡菩薩摩訶薩眾,令學布施乃至般若波羅蜜多,令學所求一切智智,令離取相世俗書典,令離聲聞獨覺經法;為說種種魔事魔過,令其覺知方便棄捨,令所修學疾得成辦。如是名為趣大乘道大誓莊嚴菩薩善友。」(T07,p.766a-b)
於此,經典將朋友區分為善惡兩種,標準很簡單,即是該朋友對於該菩薩的修學有無助益。使之親近般若波羅蜜多、修學大乘佛道的,稱為善友;反之則為惡。經典既已下了如此斷語,自然也有勸我們親近善友之意。比之孔子的無友不如己者,其取決標準似乎明確許多。
此外,在《新約》中也說道:「弟兄們,那些離間你們、叫你們跌倒、背乎所學之道的人,我勸你們要留意躲避他們。」(羅馬書16:17)其意思相當明顯,亦以修道為交友之基本考量:凡是令我們遠離自己想修習之道業的朋友,即應避而遠之;因為其不僅無益於道業,更有可能妨礙我們修道。
每每念及此,首先浮現我腦海的,不是該淘汰哪些朋友的傲慢;而是一種惶恐。惶恐自己有無認真修道?更惶恐自己,會不會正是妨礙他人修道的朋友?經典的話語誠然不必盡信,但我們自身的作為,又是否比他們更高明、更值得贊許?
由此看來,孔子所謂「無友不如己者」的取決標準,或許多少也與進德修業有關吧!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曾言及兩種朋友,一種名為菩薩善友,一種名為菩薩惡友。經文說: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何等名為菩薩惡友?佛告善現:諸菩薩摩訶薩惡友者,謂若教授教誡菩薩摩訶薩眾,令離布施乃至般若波羅蜜多,令離所求一切智智,令學取相世俗書典,令學聲聞獨覺經法;又不為說魔事魔過,令所修學不能成辦。如是名為菩薩惡友。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何等名為菩薩善友?佛告善現:諸菩薩摩訶薩善友者,謂若教授教誡菩薩摩訶薩眾,令學布施乃至般若波羅蜜多,令學所求一切智智,令離取相世俗書典,令離聲聞獨覺經法;為說種種魔事魔過,令其覺知方便棄捨,令所修學疾得成辦。如是名為趣大乘道大誓莊嚴菩薩善友。」(T07,p.766a-b)
於此,經典將朋友區分為善惡兩種,標準很簡單,即是該朋友對於該菩薩的修學有無助益。使之親近般若波羅蜜多、修學大乘佛道的,稱為善友;反之則為惡。經典既已下了如此斷語,自然也有勸我們親近善友之意。比之孔子的無友不如己者,其取決標準似乎明確許多。
此外,在《新約》中也說道:「弟兄們,那些離間你們、叫你們跌倒、背乎所學之道的人,我勸你們要留意躲避他們。」(羅馬書16:17)其意思相當明顯,亦以修道為交友之基本考量:凡是令我們遠離自己想修習之道業的朋友,即應避而遠之;因為其不僅無益於道業,更有可能妨礙我們修道。
每每念及此,首先浮現我腦海的,不是該淘汰哪些朋友的傲慢;而是一種惶恐。惶恐自己有無認真修道?更惶恐自己,會不會正是妨礙他人修道的朋友?經典的話語誠然不必盡信,但我們自身的作為,又是否比他們更高明、更值得贊許?
由此看來,孔子所謂「無友不如己者」的取決標準,或許多少也與進德修業有關吧!
上一篇:鷇音之音--簡覆語冰室主人
下一篇:我知道我不知道-再覆語冰室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