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1-13 11:35:46sdssdf

[文章細讀]: 國親聯盟的財經政策主張 (超級精簡版)

要看原文,請至親民黨的網站讀取 http://www.pfp.org.tw/main.htm, 或是: http://www.kmt.org.tw/Content/HTML/WhatNew/Story/20031215_8_6808.html

老實說,原文寫得並不是很好。所以我花了四個小時,把所有可以刪的廢話,刪得乾乾淨淨。當然,七年級可不是國親的文宣小組。待會兒我再上傳民進黨的回覆。 哦,還有,這篇文章是2003年底連戰的演講稿,如果有讀者知道任何新的資訊,請 不吝與我分享。

***********************************************************************************************

國親聯盟的財經政策主張 (超級精簡版)

(A). 台灣的經濟問題,包括了:

(1). 經濟成長率自2002年的5.86%,降至2001的負2.2、2003的3.59。

對此,民進黨政府會說去年的3.59比美、日、新加坡、香港都高。但是假如你有一點經濟常識的話,你就曉得、經濟成長要與經濟發展階段相同的國家比,最重要的是要與自己來比。以台灣近三年的年平均經濟成長率較1996至1999平均經濟成長率來比,衰退3.27個百分點,衰退率在亞洲各國高居第一。

台灣的景氣真的好嗎?據主計處預測,今年我國經濟成長率為3.15%,不但比去年低,而且是「外溫內冷」。三點一五%當中,二點五九百分點是因對大陸的出超增加所貢獻的,內需方面,民間投資依然不振,預估今年負成長三%,民間消費也只有0.28%成長。

(2). 因為經濟衰退,今年(一至十月)失業率達5.06%,失業人數51萬,比亞洲金融風暴時26萬增近一倍。

(3). 其次,財政方面,1991至1999年度,中央政府債務餘額由二千一百多億元增至一兆二千億,平均債務餘額每年增加一千二百四十八億。但政黨輪替後,依政府編列明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截至二00四年度中央政府債務餘額將達三兆四千三百億,較2000年度擴增一兆零七百多億元,平均每年增加二千六百七十八億元。

如以各級政府過去三年債務占GDP變動率來看,台灣增加18%,為全球之冠。現在又提出五年五千億元的特別預算案,不久我國債務餘額將突破四兆元。如再加上勞保、公保的潛藏負債及政府與非營業基金的短、長程債務金額等隱藏財務,合計國家整體負債高達十一兆元,平均每納稅戶要負擔二百二十萬元。

4. 貧富差距擴大:在2000年前三十年間,每戶高低所得分配差距在4.2至5.5倍之間,2001年遽增至6.39,2002年則維持在6.16。又據主計處調查顯示,2002年台灣約有六成家庭被列為中低收入戶,即有一千三百萬人被列入新貧窮弱勢族群。

(B). 針對上述現象,政府也提出一些數據說明其經濟發展成效。

(1). 政府說外匯存底已比國民黨執政時多九百多億美元,巳超過二千億美元。其實這是超額儲蓄、投資、進口太少所致,如最近二年進口與2000年相比,兩年減少六百億美元,此與日本過去十年不景氣,外匯存底增加至六千億美元,同出一轍。

外匯存底暴增,並非是好事,這一點一定要說清楚,不能把問題當政績。另外,我們應該注意外資持股截至2003年11月止共有三兆一千二百億,約九百億美元,一方面造成我國外匯存底的增加,一方面增加股匯市的風險性。

(2). 政府說股價回升、股市活絡、經濟看好。本來國際股市回升,台灣股市自然會上升。股價回升如與四年前相比,仍有一大段距離。

3. 政府引用世界經濟論壇(WEF)新公佈的全球競爭力,說明其「整體成長競爭力」,台灣名列第五。但如詳細看其分項評估,就知道是民間競爭力雖提高,政府部門卻表現欠佳。而洛桑管理學院(IMD),瑞士商業環境風險評估公司(BERI)也揭露同樣的訊息。如IMD的排名,台灣在1999年第五名,今年全球排名位居第六,退步一名;至於BERI今年台灣列全球第五名,但在政黨輪替前高居全球第三。

4. 當政府找不出理由,最常用的理由是國際不景氣 (前已說明今天的問題並非國際不景氣),政府也會說在野黨不合作;立法院立法效率不彰等等。

(C). 那到底那些原因造成今天台灣的困境?

首先,要從國民所得統計表來看。1996年到2000年佔 GDP 60% 以上的民間消費平均成長率達6%,佔17%的民間投資成長率也幾近10%。但2001年及2002年民間消費僅成長一至二%,民間投資卻比2000年減少30%,也就是一年少了四千五百億元,二年少了九千億。

如再加上政府投資的衰退,國內投資率自2000年的23%,現在只有16%。投資率低落,也可以從僑外資來台自2000年之76億美元降至去年的33億,赴大陸投資自2000年之26億增至去年的39億美元,可以看出端倪。

那到底什麼原因造成消費低迷、民間投資大幅度衰退呢?我認為關鍵是在民進黨政府政策搖擺不定。如兩岸政策中的三通問題先後說法不一。核四停建三個月,單單停工損失就高達三十五億元,股市縮水損失更是天文數字,現在又要辦公投。這些作為不只衝擊企業信心,也影響消費者信心。

此外,中國大陸的崛起及區域自由主義的盛行,如果不正視此問題,妥善因應,台灣勢將被邊緣化。

首先,是大陸的磁吸效應。截至2002年止,外商直接投資大陸的金額高達四千四百六十億美元,連續十年居開發中國家首位,2002年流入中國的外資達五百三十億美元。我國對大陸投資也逐年增加,迄至今年九月底止,政府部門正式核准對大陸投資總金額達三百三十億美元,惟據估計實際投資金額已逾五百億美元。

由於外資大舉湧入,加上每年達百分之九的經濟成長,大陸已成為世界第六經濟體。同時,由於包括台商在內的外資貢獻,進出口貿易快速成長,至2002年已增至六千二百億美元,成為世界第四大貿易國。在這種情形之下,台灣的國際市場空間遭到壓縮,我國的出口成長相對緩慢與鈍化,對高度依賴外貿的我國是一大警訊。

其次,由於區域主義盛行,APEC在「自願性部門提前自由化」挫敗後,會員體轉以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方式帶動區域進一步自由化。截至二00二年底止各國送至WTO備查的(FTA)有二百五十個,預計至二00三年底將有近三百個自由貿易協定生效實施。

目前我國除台巴(拿馬)已完成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以外,在東亞區域,幾無進展。

反觀其他亞洲國家,新加坡已與紐西蘭、日、澳、美、歐洲自由貿易協會(EFTA)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東協自由貿易區於2010成立,2020年前組成東協經濟共同體;東協加一(中國大陸)自2004年一月開始,互相降低關稅,十年內組成全球最大規模自由貿易區。東協和日本將於2012締結FTA,中港、中澳(門)間CFPA自明年開始實施;中、日、韓亦將研究成立東亞自由貿易區問題。很顯然地,若台灣產品出口無法享受低關稅或零關稅待遇,國人或外國人在台灣投資的意願便會降低,台灣便將面臨是被邊緣化的危機。

(D). 其次我要談國親當選之後,台灣經濟問題如何解決以及我們的願景

我們的願景是:縮短貧富差距,推動公共建設投資。失業率四%以下,經濟成長率五%以上,財政收支六年平衡。民間消費每年成長五%、民間投資每年成長十%、政府投資每年增加五%、創造二十萬人就業機會。

用一張微笑曲線,可以說明當前台灣經濟應有的定位及發展方向。以製造為基礎,便可以曲線的兩端以及上端發展。過去說是 Made in Taiwan,未來我們要變成Value added in Taiwan。

因應大陸經濟崛起的潮流,台灣必須善用中國大陸世界工廠的地位及世界市場的潛力,扮演跨國企業及華人進軍中國大陸的跳板,發展成全球運籌中心。

另一方面,台灣擁有優秀人才及技術能力,巳建立堅強的高附加價值供應鍊,應進一步「積極改善投資環境,促進民間投資」;「加速產業升級轉型,提升產品附加價值」,將台灣建設成為高科技島。我們也要繼續「輔導中小企業,發展傳統產業」。

而服務業產值已高達國內總產值的六十七.七%,今後應積極「發展高附加價值服務業」,以創造第二次經濟奇蹟。

台灣農業面對市場開放,總體環境變化,已面臨極為嚴峻的挑戰,必須集中資源,加速轉型與升級,「發展優勢農業,提昇農民福祉」。

我們亦會確保財經政策穩定透明及可預測性,尊重市場機能與專業決策。加強對民間企業研究發展補助,並逐年提高業界科專比例至25%。推動資本市場與勞動市場改革,鬆綁法令。訂定「工業區管理法」,強化工業區單一窗口功能,落實工業區
「科學園區化」。重建觀光資源,改善整體觀光發展環境。

(E). 關於國家財政及公共建設方面,最近政府提出五年五千億的公共建設預算案,輿論批評很多,我要說明我們的主張:

(1). 公共投資可以促進總需求擴張,也可以彌補出口及民間投資不足的缺口,具有帶動經濟成長的引擎效果。目前國內民間投資負成長,擴大公共投資自有其必要,因此我們支持五千億的建設內容。

(2). 目前政府財政困難,債台高築,如何建立公共建設投資的規範,遵守財政紀律,國親兩黨已提出「財政紀律法」,因此,我們主張必須同時通過財政紀律法,以免債留子孫。

(3). 1999年國民黨執政時,中央政府總預算規模僅一兆三千億元,依當年國民所得統計,政府投資達到五千二百億。2004年民進黨政府提出總預算達一兆六千億元,結果,政府投資預估才四千二百億元,到底錢那裡去了?過去國民黨執政時,自一九九二年至一九九九年,社會福利支出佔總預算之十二%,這四年平均增加到十八%,足足增加六%,錢拿去討好老百姓去了。

(4). 我們準備配合第十四期國家經建計畫(2005至2008年),提出第一期四年中長程公共建設計畫,並將每年公共投資預算規模逐漸增加至五千二百億元,並編列在總預算額度內受相關法令約束,以利全國總資源之調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