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05 04:47:00 老伭子

毛公鼎

分類:001
2009/09/12 05:02

毛公鼎是中國二千八百多年前的一件宗廟祭器。它的內壁鑄有五百個字的長銘,是現存商周兩代七千多件有銘文的銅器中,銘文最長的一件。銘文的內容可分成七段,大意是說: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興朝政,乃請叔父毛公為其治理國家內外的大小政務,並飭勤公無私,又令毛公族人擔任禁衛軍,保護王室,最後頒贈厚賜,毛公因而鑄鼎傳示子孫永寶。由內容推測,毛公鼎應鑄於周宣王元年(西元前827年)時,其銘文是可凌駕於〔尚書〕的一篇西周真實史料,是研究西周史最珍貴的文獻,也因此毛公鼎可稱是舉世的瑰寶重器。

毛公鼎係於清代末葉道光23年(西元1843年)前後,在陝西省岐山縣出土。毛公鼎出土後,經多次轉手秘藏,抗戰期間,險為日本軍方所奪,抗戰勝利,民間獻鼎歸公,現由本院典藏並展示。銘文中有陽文格線,是西周中晚期製銘的習慣,因此除了史料的價值外,毛公鼎在中國古文字學與書法藝術上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毛公鼎通高近54厘米,重34.5公斤,大口圓腹,口沿上聳立著兩只高碩的耳朵,半球狀深腹,腹下三只獸蹄形足敦實有力,整個型式渾濃而凝重,飾紋也十分簡潔有力、古雅樸素,標誌著西周晚期,青銅器已經從濃重的神祕色彩中擺脫出來,淡化了宗教意識而增強了生活氣息。毛公鼎內腹部的499個字銘文,是迄今為止西周青銅器上最長的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