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石(薔薇輝石)
玫瑰石 學名:薔薇輝石 晶系:三斜晶系(屬矽酸鹽類輝石群)
化學成分:矽酸錳(MnSiO3) 摩氏硬度為5.5-6.5 比重為3.4-3.7
玫瑰石為岩石而不是單一的礦物,其主要由學名為薔薇輝石(Rhodonite)、菱錳礦(Rhodochrosite)、錳透輝石(Schefferite)、錳鋁石榴石(Mn 3A 12Si3012,spessar-tite)、方解石(Calcite)、白雲石(Dolomite)、及石英(Quartz)等礦物組成,有時亦含有少量的綠泥石、綠廉石、及石綿等。薔薇輝石屬矽酸岩類輝石群礦物,英文名Rhodonite,源自希臘字Rhodon,玫瑰之意。不含雜質的薔薇輝石之化學成份為MnSi03,但其中的錳元素,小部份常與鈣及鐵等元素交換,且結晶中往往混有碳酸鈣及二氧化矽因此,常以通式(Ca,Fe,Mn)si03表示其化學成分。
薔薇輝石在結晶結構上屬於三斜晶系,成完整結晶者很少見,多為緻密狀至細粒狀之集合體,而成塊狀;光澤似玻璃,硬度5.5到6.0,比重3.5到3.7,顏色呈玫瑰紅,但表面容易風化產生暗褐色到黑色的氧化錳。氧化錳的礦物有佷多種,因結晶結構的不同,或化學成分的些微差異而分別為錳土(Mn02.nMn0+10~15%H20)、黝錳礦(Mn02)、軟錳礦(Mn02)、硬錳礦(Mn02.Mn0+6%H20)、水錳礦(Mn02.H20)、褐錳礦(「Mn,Ba」「Mn,Si」03)、及黑錳礦(Mn304)
菱錳礦在學名上又稱紅錳礦,中國亦俗稱粉翠、或桃花石,為碳岩礦物,有時含有鈣、鐵、鎂、及鋅等元素,結晶屬六方晶系,呈結晶或緻密狀及萄萄狀塊,晶體易劈裂成菱形體,故稱菱錳礦;光澤似玻璃,硬度3.5到4.0,比重3.4到3.6,透明者呈暗紅色或薔薇紅色,半透明或不透明者呈暗紅色或褐色,在空氣中風化後,其表面變為黑色的氧化錳礦物。
玫瑰石係由原生富錳的深海沈積物或海底錳核,經造山運動之區域變質作用後,產生以薔薇輝石為主的岩石,然後再經過退化變質作用所形成次生之菱錳礦、白雲石、方解岩石、綠泥石、石榴子石、石英...等,進而取代或充填於薔薇輝石中,另碳酸錳(菱錳礦)經過氧化作用後,則產生黑色氧化錳(黑錳礦、軟錳礦、褐錳礦等)賦存於薔薇輝石中。 花蓮有幸能為玫瑰石的產地,是受到特殊的地埋環境所賜,因為台灣位於亞洲大陸東緣的大陸棚上,界臨北太平洋的西緣。其地質基礎,正當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碰撞帶上。在這一帶的海域,本來是沒有台灣島的,因為兩大板塊的碰撞,產生強烈的擠壓,以致發生了不斷的造山運動,使海底的地塊和沉積物逐漸抬升露出海面,才形成了台灣島。就在兩大板塊碰撞、擠壓的活動過程中,海底的岩層和沉積物亦隨之發生變質作用。玫瑰石就是經過這樣的變質過程而成的礦石。
天天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