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仰望天空、喜歡文字的孩子都是孤獨的
有人曾經說過:“喜歡仰望天空、喜歡文字的孩子都是孤獨的”,但這只是對形單影只的片面解讀。阿桑說:“孤單,是壹個人的狂歡;狂歡,是壹群人的孤單”。於此而言,是誰更孤單?人總是害怕孤單的,仿佛那洋很容易被人遺忘、無法得到肯定,體現自我價值。於是,害怕冷清、喜歡熱鬧的寶玉心理,在壹場場聚會狂歡中得到滿足與宣泄。而聚會散場、狂歡結束時,面對杯盤狼藉、人影散亂,直至人走茶凉時,這種孤獨感恐怕更荒涼不堪,人情冷暖帶著幾分刺骨風霜,夾雜著滄桑世故,侵蝕內心。這種繁華背後的荒涼,未必比“獨處守心”;來得更令人安心。
故鄉的記憶
再見了小遠
我們已不再年輕
愛情離開時要學會忘記
愛情和佛的對話
有的快樂只是表面
Deja vu hazy
她的等待
雨中窺月
最老的老人
愛讀書的人、喜歡文字的人,僅是多了壹份思考。在文字中去尋求安寧,並不刻意躲避現實;在文字中去博古通今,多了壹份理智的思考,並不憤世嫉俗;在文字中去學會與內心的自我安然相處,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優勢與局限,並坦然接受;在文字中去安放浮躁的心靈,清洗沾染的塵埃,清理並整理自己的心緒。讀書是壹種享受。在讀書的過程中,不為功名利祿,沒有太多目的計劃,僅是放松自己,學會包容和知足。壹本書,壹杯茶,留壹段無人打擾的時間給自己,讓自己學會與自我相處。“耐得住寂寞的人以後才不寂寞”,老師如是說。壹個養成了良好閱讀習慣的人,保持了內心的壹份平靜淡然。便不會因外界繁華或世俗誘惑而輕易動搖自我的內心。不汲汲於富貴,便不會輕易做了金錢權利的奴隸,背上十字架行走。壹個學會知足的人,少了幾分狂熱的欲望,內心端平了壹碗水,過起“鬧中修籬,采菊自足”的悠然日子。不斷將自己的內心清空,不斷學習,才能有更充實的自我。時間過濾掉了名利的過分追逐,自然緩了幾拍。傾聽流水潺潺,那是時間走過的痕跡。
如果說人生是壹場自我修行,那文字的作用便是指引和啟迪。我們在文字中行走,感受苦行僧所承受的孤獨與清貧。將自己從世俗物欲中解脫,甘於平淡,是遠離誘惑,返璞歸真的生活追求。它如壹個先知,引領著妳探索生命的意義,卻不會喋喋不休。它如壹個指南針,告訴妳北極星的位置,至於出路,要自己尋找。它不是路標,也不是方向盤,太清晰明確的指引會讓妳按部就班、習慣依賴、喪失思考,反而限制了自我的發展。
畢淑敏說:“書女必淑女”,其實,讀書的終極意義並不單單是做壹個迎合世俗的淑女。更重要的是個人的修養和氣質的不斷完善。如果說,三十歲之前的相貌是父母給的,三十歲以後的相貌是自己給的。那麼,書本文字定當功不可沒。相由心生,只有將內心充實和完善好,才能有更好的狀態迎接每壹天。字裏行間的靜謐在妳耳邊竊語,讓妳探知了許多人生的奧秘。心領神會是壹種境界,非言語所能表達。
文字的力量,它可以為妳提供動力與支撐,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在突如其來的變故面前,許多人找不到方向和支撐,容易喪失自我,導致精神奔饋。而若妳能從沈默的文字中找到心靈的寄托,有壹份處事不驚的從容態度,便也找到了依靠。壹份平和的心境,更能應付暴風雨的猛烈。壹個學會冷靜、懂得思考的人,在搖晃不定的生活小船中,也能守住壹方凈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