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1 08:04:32愛德華

呂紹煒專欄:「追懷」馬多夫應有的省思!

呂紹煒

 

2021-04-21 06:20

馬多夫設下的超大龐式騙局令投資人損失逾600億美元,其中有不少教訓值得投資人記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馬多夫死了,他將以史上最大龐氏騙局主謀者的名聲「流傳千古」,他讓許多人傾家蕩產、甚至自殺身亡(包括他兒子在內),他當然是傳統定義下的「壞人」,堪稱白領犯罪的頂峰。不過,從馬多夫身上與事件本身,還是可以得到一些「啟發與學習」。

與雷曼兄弟並立為金磚海嘯墓碑

馬多夫(Bernard L. Madoff)在上周(4月14日)以82歲的高齡在北卡的聯邦醫療中心逝世,在此之前他已「被判150年監禁」而入獄多年,去年2月因腎臟病末期、剩下不到18個月的生命而保外就醫。

某個角度而言,馬多夫與雷曼兄弟將同樣成為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的「標桿」、典範案例而一起為世人所記憶,只是一個是個人,另一個是一家企業。

馬多夫案的特殊之處在他並非一般的詐騙集團,他算是華爾街業內的菁英高層,曾擔任過納斯達克主席,後來成立對沖基金,以「獲利穩健」而聞名:雖然在市場高漲時其獲利未必很高,但在市場下跌時還是能維持一定的獲利,而且報酬率一直穩定維持在12%左右數十年,這種「穩定獲利能力」加上其本身的業界的聲名,讓其業務日益壯大,許多投資人、金融機構、退休基金、甚至其它對沖基金,都把資金交給他,沒有人想到這一切都是騙局。

詐騙手法不出奇,仍能騙倒眾生

他詐騙的手法其實並不出奇,就是所謂的「龐氏騙局」:用高報酬吸引投資人投資,但實務上不可能有此高獲利,前面投資人分配的報酬其實來自後面投資人的錢,只要新的投資人一直增加,這個騙局猶可持續。

但騙局一定有極限,越滾越大代表要拿獲利資金者越多,所以要吸收更多新投資人才能維持,最後難以為繼、或稍有風吹草動引發提領潮時就崩盤。台灣人應該非常熟悉這種手法,有些俗稱為「老鼠會」(嘿嘿,看誰是最後一隻老鼠),台灣史上最著名的鴻源吸金案就是一種龐氏騙局。

作為史上最鉅大的龐氏騙局主謀,馬多夫局面越作越大,在金融海嘯時,客戶要應付贖回或為了安全因素而開始提領,馬多夫的基金有超過120億美元的資金被取走,但因海嘯無人敢投資,所以幾乎沒有新的現金流流入,錢「轉不動」了,無法再應付贖回,馬多夫的騙局終於爆出。

教訓:太好的投資一定不是真的

結果非常慘烈,他造成的帳面損失高達648億美元,是史上龐氏騙局的最高金額,相較之下當年台灣鴻源案不到30億美元的損失,確實是大巫與小巫之別。那些倒楣投資者,有一家企業集團就在此損失75億美元、也有一家對沖基金被吃掉33億美元,各方名流、貴族、大學、退休基金都在損失名單中。

對投資人而言,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教訓是:太好的一定不是真的,不管是那一種好法。

最正常的「好法」是用高獲利吸引投資人,當年鴻源是第一家以(每月)「四分利」(4%利息),想像一下:每個月4%利息,一年就回本一半,別說跟現在年利1%比嚇死人的高,即使與當年10多趴的銀行利率比,也是高得驚人。如此高利當然無法持久,或甚至說必然是詐騙。

還有一種「好法」是保證收益,這種手法在賣各種衍生性金融商品時特別多,事實真相是:世上絕無所謂保證收益,政府還明文禁止哩,說這話非欺即詐;更何況,銷售者話如此說,但數萬字專業又看不懂的合約中,都不會有「保證收益」條文,反而是充斥著「前提、但書」,下次碰到理專推銷說「保證收益不虧本」,記得馬上閃人。

即使操盤手是神,還是要分散風險

第二個啟發則是:不論你多相信這位操盤聖手或投資大師,記得:風險總是該分散。相較其它龐氏騙局,馬多夫既非給如30、50趴高到嚇人的獲利,也不是給保證收益,但他靠作帳作出「穩健獲利」形象,反而讓人難以判斷,因為穩健獲利的投資績效,雖然稀有但確實存在,想想巴菲特、彼得林區之流者即知。結果吸引許多不追求暴利但求穩健的投資單位,而且幾乎把所有資金壓在馬多夫身上。

但對連續20年的「穩健獲利」,而且數十年間,虧損的月份只有個位數字的績效,還是該有警覺心,即使覺得難以確認真相,但至少風險該分散並控管─例如那些一口氣被馬多夫虧損掉30億甚至70億美元者,明顯在投資上犯了大忌,因馬多夫而財富歸零的投資人情況雷同。不論你多相信這個神話,風險分散一定要作。

第三個教訓是:不要被名聲迷惑。馬多夫的「成功」,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來自於其原來的名聲與形象,大部份人都會認為曾擔任過納斯達克主席者「不會亂搞」、不是詐騙者;連監管單位都是如此;東窗事發被抓後,馬多夫坦言,他很訝異證管會沒有抓到他!

別被名聲騙了,在不疑處有疑

最後的啟發則是:要在不疑處有疑、別認為什麼都是理所當然。馬多夫的龐氏騙局難謂天衣無縫,在事發前9年內,就有業內人士起疑並研究其財務資料,最後向監管單位(證管會)檢舉,而且先後有5次之多;而且他是私下又低調的接受投資人的資金,而且以其基金規模而言,已接近市場最大的基金,如果真的有進出市場,不會不留任何痕跡。

但所有人都輕易放過疑點,想當然耳認為如此大咖不會詐騙;即使著名的巴倫雜誌曾質疑過馬多夫不合理的策略與績效,監理單位還是沒動作。案發後讓馬多夫毫不客氣地批評證管會調查員是白癡、笨蛋,都是一些只會吹牛的傢伙,坦白說:這是他們「應得」的評語─最後是馬多夫無以為繼向兒子說出「一切都是龐氏騙局」,兒子找律師通知證監會與FBI,也就是說證監會是一直處於無知無覺的狀態。

邱吉爾告訴大家「不要浪費一個好危機」,同樣的道理,也不該浪費這麼一個典範式的詐騙案,因為它帶來的省思、教訓、啟發還真是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