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8-17 03:33:18小魚
一日一書運動
(可以刪改給家長看)
取自http://home.kimo.com.tw/jou0731/family/f3-5.htm
近年來,許多政府要人大力提倡所謂「書香社會」,認為鼓勵國民多讀書,是提高國民品質改善社會人心的重要方案,尤其是看到日本國民普遍保有讀書的習慣,真可為我國國民感到無限羞愧,家長老師不也為了小孩不喜歡讀書而煩惱嗎?
其實要養成一個人的讀書習慣,要改善社會的風氣並不是很困難的。只要我們把現在的教育觀念稍作反省,改變一下,提出一個可行而有效的方法就可以了。
我建議的方法是:「兒童一日一書運動」。
所謂「一日一書」,就是「一天看一本書」。所以稱為「運動」,就是「希望讓每個兒童都能如此,以形成風氣」。而特別冠上「兒童」兩字,其實可以包括「幼兒」,而不及於「青少年」。一方面固然是因為養成良好習慣的恰當時機是在兒童期,另一方面更嚴重的理由是:在當今教育環境之下,唯有兒童尚可救,一旦到了青少年階段,雖欲救之,心思已壞,功課已繁,已無可救之道了!
「一天讀一本書」,這如何可能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可能!只要任何家長或老師,想像一下:國小中等資質以上的小朋友,在每學期發下新書的時候,大部份的人會很自動地去閱讀新的國語課本,大概在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之內,就喜孜孜地看完那本國語課本,而且可能了解其中百分之五六十甚或七八十。但不幸的是,這些小朋友還要坐在教室中聽老師教一個學期!這不是障礙他的成長嗎?這不是大大地誤人子弟嗎?
所以為了不要浪費兒童的生命,我建議政府:每天都應該發一本新的國語課本給我們的小孩!當然這是不可能做到的議案,但其中的含意是:明理的家長或老師應該想辦法,儘量提供課外讀物給我們嗷嗷待餔的小孩。我們可以想像,我們的小孩如果真的能夠一天看一本書,小學的六年裏,至少可以看完兩千本書,則我們的下一代將有怎樣的才華,那是難以預測的。自小提早養成讀書的習慣,青少年時期將比較明理穩定,而「書香社會」的希望也漸次達成了。
要引導兒童一天看一本書,是很簡單的。只要家長或老師明白兒童的心理,不要殘害他,不要強迫他,就可輕易做到。其中最大的祕訣,就是:
只管鼓勵他看,看完就好,千萬不要問他懂不懂,更不可以叫他寫心得報告!
因為,基本上,兒童是「吸收的年齡」,不是「理解的年齡」。譬如養蠶,兒童是「吃桑葉的年齡」,不是「吐絲的年齡」。兒童的心靈像海棉,不像機器,像「堆棧」,不像「工廠」。總之,他善於大量吸納,而不善於整理分析,更不善於輸出成品。也就是說,他的興趣只在一路走過去,一路吃進來,懂與不懂,在他來說是無關緊要的。他如果懂,其實也是一知半解;他如果不懂,也無所謂。他是很大方的,很開朗的,很樂觀進取的,這正是天地間無限生機的展現。所以一個教育者,面對這樣年紀的小孩,應該著重「給予」而不是一味「索取」。
兒童初學閱讀,或許有些懂,有些不懂,但他並不計較。只要大人們不要強迫他懂,不要強迫他報告心得,他就糊裏糊塗地很有興味地看下去,等到看多了,看了三五百本書了,自然閱讀能力增強,愈懂愈多,到那時再叫他發表心得也不遲呀!
但是如果大人們不懂兒童讀書的特性,認為「懂才重要,不懂怎麼可以!」於是汲汲要求,在他剛開始起步,還沒讓他看過幾本書,就要他說話作文寫報告,這不是強他所難嗎?於是兒童自信心立刻瓦解,從小就開始害怕閱讀,開始排斥閱讀了。更糟的是:家長和老師看到兒童讀書講不出心得,就認為他能力太小,也就不讓他讀,現在的國小學生,在六年裏,很少讀過幾百本課外書的。殊不知,愈不讓他看,他愈不長進。兒童的前途就這樣一下子被無知的老師和家長合力破壞了!豈不可憐!
養蠶的人,是只管給蠶吃桑葉的,並不急忙問它什麼時候吐絲,因為時間一到,它自然吐絲。但是現在的教育觀念,要求孩子看一本書就要消化一本書,就好比養蠶吃了一口桑葉,就要叫它吐一口絲,如果吐不出絲來,就不再給它吃桑葉,所以好端端的蠶就叫我們活活給養死了!所以我建議,先讓我們的孩子看三五百本書再說吧!會不會造句不是最重要的,會不會作文不是最重要的,會不會說話不是最重要的,會不會討論不是最重要的,會不會報告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肚子裏有沒有貨!有學問了,自然會說話,會作文,會討論,會報告……。
如果接受了以上的觀念,學校老師要實施「一日一書」教學,是非常方便的,我現在建議一個方案,供做參考:
一、圖書來源:利用每班的圖書櫃及學校或社區圖書館。只要有五十本書,輪流看,就可讓五十位小朋友在五十天之中每人看五十本書,可以再輪一次,五十本即可當作一百本。(小朋友看書不怕重覆,一本書可看兩三次)據我所知,大部份的學校藏書都超過兩千冊,如果每個兒童至少都看完這些書才畢業,不是很好嗎?
二、實施辦法:交待兒童只要把書從頭到尾看完就好,懂多少沒關係。以每天看一本為標準,低年級以每本一百頁為標準,中年級以上以兩百頁為標準,超過者可視為兩本。每人準備一本記錄簿,凡是看完一本書,就記下「書名,作者,出版社,總頁數」等,越單純越好。不必摘名句,更不必寫心得。看完一本書,按照編號一一記錄下來,每個月統計一次,幾十本書的表列,兒童就會很有成就感。
三、注意事項:老師的責任只是不斷地交待,一直地鼓勵就好。讓學生自己誠實地讀誠實地記錄就好,千萬不要插手管他到底懂了多少,甚至也不必管他到底有沒有真看完,如果有幾個學生做做假也無所謂,有些人只隨便看看也沒有關係,甚至有些小朋友只看書皮就說看完了,也不要緊。老師要有遠大的眼光,慢慢把一個班級的讀書風氣帶起來了,說慌的人就會漸漸減少了。總之,老師只要輕輕鬆鬆的一天到晚鼓舞再鼓舞,做來有趣而好玩就好,管太多是白費氣力的。鼓勵能多讀的人一天看幾本更好,而如果有些人一天看不完一本,也沒關係。如果能一個月比賽一次誰看得最多,也是很有激勵性的。(如果全校實施,全校比賽,那種興味就更不言而喻了。)
四、預期效果:依據台中縣大里崇安國小朱安邦老師上學年在四年級配合讀經教學,推動「一日一書」的成果,自八十五年十月至八十六年六月的統計,短短八個月之間,全班平均每位小朋友已看完三四百本書,看八百本以上的小朋友有十餘個,而最高記錄是一千兩百本。(八十六年十一月的統計,已有人超過兩千本了。)就連最低記錄也有一百五十本之多。全班讀書風氣鼎盛,看書像翻書一樣快,生活常規及各種成績表現,出乎意想,有些小朋友的作文一寫就是兩千字……(參見本通訊第二版),現在老師只要天天和小朋友樂在讀書之中,而小朋友將來對老師的感念,是可以預見的。
如果「讀經」是期待提升一個人的智慧高度,就像開發生命的縱軸;那麼閱讀就是隨時拓寬一個人的常識空間,就像延展生命的橫軸。簡便而愉快地給予下一代以「十字打開」的教育,我認為這才是教育所應尋求的真實景象。
取自http://home.kimo.com.tw/jou0731/family/f3-5.htm
近年來,許多政府要人大力提倡所謂「書香社會」,認為鼓勵國民多讀書,是提高國民品質改善社會人心的重要方案,尤其是看到日本國民普遍保有讀書的習慣,真可為我國國民感到無限羞愧,家長老師不也為了小孩不喜歡讀書而煩惱嗎?
其實要養成一個人的讀書習慣,要改善社會的風氣並不是很困難的。只要我們把現在的教育觀念稍作反省,改變一下,提出一個可行而有效的方法就可以了。
我建議的方法是:「兒童一日一書運動」。
所謂「一日一書」,就是「一天看一本書」。所以稱為「運動」,就是「希望讓每個兒童都能如此,以形成風氣」。而特別冠上「兒童」兩字,其實可以包括「幼兒」,而不及於「青少年」。一方面固然是因為養成良好習慣的恰當時機是在兒童期,另一方面更嚴重的理由是:在當今教育環境之下,唯有兒童尚可救,一旦到了青少年階段,雖欲救之,心思已壞,功課已繁,已無可救之道了!
「一天讀一本書」,這如何可能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可能!只要任何家長或老師,想像一下:國小中等資質以上的小朋友,在每學期發下新書的時候,大部份的人會很自動地去閱讀新的國語課本,大概在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之內,就喜孜孜地看完那本國語課本,而且可能了解其中百分之五六十甚或七八十。但不幸的是,這些小朋友還要坐在教室中聽老師教一個學期!這不是障礙他的成長嗎?這不是大大地誤人子弟嗎?
所以為了不要浪費兒童的生命,我建議政府:每天都應該發一本新的國語課本給我們的小孩!當然這是不可能做到的議案,但其中的含意是:明理的家長或老師應該想辦法,儘量提供課外讀物給我們嗷嗷待餔的小孩。我們可以想像,我們的小孩如果真的能夠一天看一本書,小學的六年裏,至少可以看完兩千本書,則我們的下一代將有怎樣的才華,那是難以預測的。自小提早養成讀書的習慣,青少年時期將比較明理穩定,而「書香社會」的希望也漸次達成了。
要引導兒童一天看一本書,是很簡單的。只要家長或老師明白兒童的心理,不要殘害他,不要強迫他,就可輕易做到。其中最大的祕訣,就是:
只管鼓勵他看,看完就好,千萬不要問他懂不懂,更不可以叫他寫心得報告!
因為,基本上,兒童是「吸收的年齡」,不是「理解的年齡」。譬如養蠶,兒童是「吃桑葉的年齡」,不是「吐絲的年齡」。兒童的心靈像海棉,不像機器,像「堆棧」,不像「工廠」。總之,他善於大量吸納,而不善於整理分析,更不善於輸出成品。也就是說,他的興趣只在一路走過去,一路吃進來,懂與不懂,在他來說是無關緊要的。他如果懂,其實也是一知半解;他如果不懂,也無所謂。他是很大方的,很開朗的,很樂觀進取的,這正是天地間無限生機的展現。所以一個教育者,面對這樣年紀的小孩,應該著重「給予」而不是一味「索取」。
兒童初學閱讀,或許有些懂,有些不懂,但他並不計較。只要大人們不要強迫他懂,不要強迫他報告心得,他就糊裏糊塗地很有興味地看下去,等到看多了,看了三五百本書了,自然閱讀能力增強,愈懂愈多,到那時再叫他發表心得也不遲呀!
但是如果大人們不懂兒童讀書的特性,認為「懂才重要,不懂怎麼可以!」於是汲汲要求,在他剛開始起步,還沒讓他看過幾本書,就要他說話作文寫報告,這不是強他所難嗎?於是兒童自信心立刻瓦解,從小就開始害怕閱讀,開始排斥閱讀了。更糟的是:家長和老師看到兒童讀書講不出心得,就認為他能力太小,也就不讓他讀,現在的國小學生,在六年裏,很少讀過幾百本課外書的。殊不知,愈不讓他看,他愈不長進。兒童的前途就這樣一下子被無知的老師和家長合力破壞了!豈不可憐!
養蠶的人,是只管給蠶吃桑葉的,並不急忙問它什麼時候吐絲,因為時間一到,它自然吐絲。但是現在的教育觀念,要求孩子看一本書就要消化一本書,就好比養蠶吃了一口桑葉,就要叫它吐一口絲,如果吐不出絲來,就不再給它吃桑葉,所以好端端的蠶就叫我們活活給養死了!所以我建議,先讓我們的孩子看三五百本書再說吧!會不會造句不是最重要的,會不會作文不是最重要的,會不會說話不是最重要的,會不會討論不是最重要的,會不會報告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肚子裏有沒有貨!有學問了,自然會說話,會作文,會討論,會報告……。
如果接受了以上的觀念,學校老師要實施「一日一書」教學,是非常方便的,我現在建議一個方案,供做參考:
一、圖書來源:利用每班的圖書櫃及學校或社區圖書館。只要有五十本書,輪流看,就可讓五十位小朋友在五十天之中每人看五十本書,可以再輪一次,五十本即可當作一百本。(小朋友看書不怕重覆,一本書可看兩三次)據我所知,大部份的學校藏書都超過兩千冊,如果每個兒童至少都看完這些書才畢業,不是很好嗎?
二、實施辦法:交待兒童只要把書從頭到尾看完就好,懂多少沒關係。以每天看一本為標準,低年級以每本一百頁為標準,中年級以上以兩百頁為標準,超過者可視為兩本。每人準備一本記錄簿,凡是看完一本書,就記下「書名,作者,出版社,總頁數」等,越單純越好。不必摘名句,更不必寫心得。看完一本書,按照編號一一記錄下來,每個月統計一次,幾十本書的表列,兒童就會很有成就感。
三、注意事項:老師的責任只是不斷地交待,一直地鼓勵就好。讓學生自己誠實地讀誠實地記錄就好,千萬不要插手管他到底懂了多少,甚至也不必管他到底有沒有真看完,如果有幾個學生做做假也無所謂,有些人只隨便看看也沒有關係,甚至有些小朋友只看書皮就說看完了,也不要緊。老師要有遠大的眼光,慢慢把一個班級的讀書風氣帶起來了,說慌的人就會漸漸減少了。總之,老師只要輕輕鬆鬆的一天到晚鼓舞再鼓舞,做來有趣而好玩就好,管太多是白費氣力的。鼓勵能多讀的人一天看幾本更好,而如果有些人一天看不完一本,也沒關係。如果能一個月比賽一次誰看得最多,也是很有激勵性的。(如果全校實施,全校比賽,那種興味就更不言而喻了。)
四、預期效果:依據台中縣大里崇安國小朱安邦老師上學年在四年級配合讀經教學,推動「一日一書」的成果,自八十五年十月至八十六年六月的統計,短短八個月之間,全班平均每位小朋友已看完三四百本書,看八百本以上的小朋友有十餘個,而最高記錄是一千兩百本。(八十六年十一月的統計,已有人超過兩千本了。)就連最低記錄也有一百五十本之多。全班讀書風氣鼎盛,看書像翻書一樣快,生活常規及各種成績表現,出乎意想,有些小朋友的作文一寫就是兩千字……(參見本通訊第二版),現在老師只要天天和小朋友樂在讀書之中,而小朋友將來對老師的感念,是可以預見的。
如果「讀經」是期待提升一個人的智慧高度,就像開發生命的縱軸;那麼閱讀就是隨時拓寬一個人的常識空間,就像延展生命的橫軸。簡便而愉快地給予下一代以「十字打開」的教育,我認為這才是教育所應尋求的真實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