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11 22:35:14mary
師資職前訓練班
二月底到台北參加全台在職青年特別聚會,同車有個國立高職的老師
聊起今日教學的困境,她建議我換跑道教高中職。
我有碩士學位,應付高中職綽綽有餘,但要繼續留在大專院校,就不夠格了。
讀博士,那是一條極其辛苦的漫漫長路,很難進去又不容易出來(難考又難唸)
我估計:若想取得博士學位,就要有「八年抗戰」的心理準備
如此長期的心力投資,值得嗎?
若只是為了混口飯吃、為了留在目前這個三流的學校,我覺得不值得。
若是修教育學程呢?頂多兩年的時間,只要修二十六個教育學分
兩相比較,我選擇了後者。雖然目前的缺額很少,流浪教師很多
不過,我的學經歷俱佳,只怕沒有出缺、只怕另有內幕
否則,在公平競爭的情況下,我出線的可能性是很高的。
既有換跑道的想法,就要付諸行動。
上網查了幾次考情資訊,只報到一家;
借了一本空大的教育概論,讀了兩個星期
竟然給我考上了。(原來教育學程這麼好考)
九月中開學,進入師資職前訓練班,重新當學生,心情如何呢?
仔細算算,也上了一個月的課了
學程中心裡的老師,只要是「師大派」,上課方式就是「唸課本」
我很不習慣這種過度使用「教科書」的上課方式。話又說回來──
想當年從高中進到大學,也很不習慣大學教授不使用課本的上課方式。
教育心理學的H老師是台大來的,上課方式是我比較習慣的那種
列出參考書目,自己看;上課只有授課大綱與補充講義
老師依自己的系統講述該課程的精義重點──和我大學時的上課方式一樣
就在東聊西扯的笑談間,該談的重點都點到了。
依教學原理的分類,這叫做「抽象隨機型」。
教原學理的C老師是政大來的,超用心,要求最多的就是他
每個月要教兩篇上課心得報告,內容要包括上課重點與個人省思
每兩週小考一次,兩節課可以教完一本書(Dick & Reiser的有效教學模式)
為了節省時間,上課不寫板書,全用power point
投影出來的只是一頁簡報,詳細內容卻是他丟給我們的一篇又一篇的文章
內容多到不知該如何處理。我認為他是「具體隨機型」──
上課材料都很具體(又有power point又有講義)
但授課的方式,仍是隨機,一下子補充這個、一下子又補充那個……
最無聊的課是教育哲學的L老師,他是「具體順序型」
按照他的授課大綱與他自己撰寫的教育哲學史,很有次序的教授
這樣形容他,好像很抽象,說說他的背景吧──他是留學德國的教育哲學博士
想想看他所受的訓練,就知道他有多麼一板一眼了。
偏偏他的課就排在週五下午一點到三點,正是大家昏昏欲睡的時候
哎!若是這個時段是G老師來上課,那該有多好!
G老師教青少年發展,他非常的幽默風趣,
上課方式雖是師大派的「照本宣科」,但他會和我們互動、說笑
所以每次上他的課,全班就笑聲不斷,一句來一句去,互相吐嘈
G老師的課排在週六的十點到十二點
像這樣的老師,應該把他的課排在大家都愛睡覺的下午第一堂
一定不會有人打瞌睡。
輔導原理的R老師是個溫柔漂亮的小姐,也是我們國文科的導師
當她自我介紹說她是國文科的導師時,我聽到歷史科的學生說:「真好,好羡慕」
說這話的是個男生,不知他是欣賞R老師的輔導專業,還是她的溫柔美麗。
R老師的上課方式比較像研究所,全是分組報告,她再做補充
隔壁班的輔導原理是G老師教的,不知他如何上這門課?
我在自己任職的學校當了七、八年的義輔老師,上過許多輔導的課程
R老師列出來的授課大綱全是我以前就上過的課程
哎!不外乎就是那些理論,再加上技巧練習
不知道G老師在隔壁班有沒有教點什麼不一樣的
就算是一樣吧,G老師的人格特質一定也能引起不同的火花。
下學期還有一門選修課「青少年輔導」,往年都是G老師教
今年卻排給R老師,好失望喔!
我不是不喜歡R老師,而是,我更喜歡G老師
若是他來教「青少年輔導」,一定非常生動有趣。
週五第一堂課是S老師的「課程設計」。
因為週四晚上夜間部有課,我只能週五一大早回台中上課
六點起床、六點半出門,趕到學校,總是比老師晚。
第一次遲到,找不到座位,還被老師「看」了一眼(不是「瞪」喔!)
S老師要求我們每週要做教育時事剪報,每次上課都要找同學發表高論
為了「修復」老師對我的印象,我總是主動發言,不知道有沒有效?
S老師屬「大器晚成」型。師大混了四年,成績不好被派到偏遠學校
研究所讀了兩家(混不下去只好再換一家)。三十三歲那年,他考上公費留學
到英國只花一年十個月的時間,就取得博士學位
他說:他從小就有一個夢想──將來要出國留學,直到三十三歲,他才圓夢
有夢最美,教育應該給孩子夢想,只要有了夢想,就有方向、就會努力追尋──
這是S老師說的。
我今年三十三歲,我的夢想是什麼?我要到花蓮當高中老師
S老師以一年十個月的時間完成他的夢想,
一年又十個月過後,我可以移民花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