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29 00:35:43小哥

新浪漫樂派(Neo-Romanticism)

英國80年代新音樂的重要樂派,亦是後龐克運動中最受歡迎的樂派之一,其樂風主要是想要重建被龐克摧毀的浪漫之音,但龐克強調簡樸不假修飾的精神,仍是該樂派的創作原則,所以作品多有極強的旋律性但力求簡潔,民謠、爵士和電子音效的輔助是常被運用的組合,這種樂風甚至影響了90年代英國另類搖滾的主流樂派。

宜人的氣候輕鬆的小品

(Aztec Camera/High Land, Hard Rain)

Aztec Camera成軍於1980年,由主唱、詞曲兼吉他彈奏的Roddy Frame,貝斯手Campbell,鼓手Dave Mulholland所組成,但只有主唱是固定的成員。由於Roddy來自蘇格蘭的背景,使其秉持純樸、愉悅、流暢的創作理念,始終如一。早期作品以輕爵士的態度結合紳士般的旋律,構出平易近人的吉他流行樂精品,尤以1983年的High Land, Hard Rain為代表。1984年的Knife則由於 Mark Knopfler(Dire Straits的團長,以獨具特色的鄉村藍調吉他聞名,曾與Sting合作以Money For Nothing拿下美國Billboard排行榜四周冠軍)的製作,愈顯優雅俐落。之後的作品如Love、Stray,則加入極具商業色彩的R&B,而成為相當成功的商業作品,卻也使原本的樂迷十分失望;話雖如此,新浪漫風味卻未曾稍減,但若談到原汁原味那非首張專輯莫屬。專輯中以略帶Funky的節奏付予青春活力,稍具暈眩效果的和聲增添浪漫的氣質,而比Elvis Costello(英國龐克民謠代表)更輕鬆有趣的態度,更是百聽不厭的要素。其中We Could Send Letters對瀕臨崩潰邊緣的友情,有極細膩生動的反諷描寫,後段吉他SOLO則突顯了吉他彈奏的才華;當然偷師自Iggy Pop-Lust For Life的終曲Queen’s Tattoos亦是一絕!
閒適悠閒的下午茶時光

Everything But The Girl-E.B.T.G.

1982年嗓音獨特的Tracy Thron發表了唯一的個人專輯A Distant Shore,走的是清新、簡約、隱含淡淡哀愁的新浪漫路線,其中包含翻唱The Velvet Underground的經典曲Femme Fatale,極受樂評和樂迷的喜愛。而Ben Watt在1983年與實驗派大師Robert Wyatt共同製作的唯一作品North Marine Drive,更是新浪漫樂派的精品,其中所散發的「英式文氣」緊緊地扣住新浪潮的精髓-哀而不怨、簡約卻不平乏。因此擁有渾厚婉約嗓音的Tracy Thron和新迷幻民謠失意才子Ben Watt的雙人組合-Everything But The Girl,的確是英國搖滾樂界一件令人振奮的大事!

在英國商店街某個晴朗無雲的秋末午後,空氣中洋溢著消費欲望的氣味,Tracy Thron和Ben Watt正沉浸在新團成立的喜樂中散步著,五花八門的商品令人目眩,傢俱店的櫥窗正展示著幸福的沙發組,一張醒目的海報寫著-For your bedroom needs, we sell everything but the girl!是的這種既浪漫又直接的感覺,正是我們要的音樂質地和團名,於是E.B.T.G.誕生了!

1983年的首張專輯Eden曾通過諾貝爾和平獎的初審,成就非凡;同年的同名專輯更結合了「60年代巴西早期的曲風」,洋溢著如Stan Getz、Astrud Gilberto等大師的Bossa Nova、Sambas的拉丁風情,輕柔的Sax和清純浪漫的民謠風。或許比起年後豐富多變的曲風(以電子音樂為主軸的情歌路線),似乎過於簡單,

但是此張專輯仍是Everything but the Girl最新浪漫的代表作。



令人陶醉的往日情懷

Go Betweens-Before Hollywood

來自澳洲的二男一女組合Go Betweens,是年代新浪潮運動的先驅之一,帶著些許低調成份的浪漫氣質,是其樂風的標誌,在英美兩地皆有很好的評價和銷售成績。樂風先承Bob Dylan社會詩人的良心,C.C.R.的流暢親和,與The Velvet Underground的唱腔、前衛實驗精神,後啟英倫的Aztec Camera和美國草根民謠大團REM,極具影響力。

創團之初,由團長兼主唱的Grant Mclennan和吉他手 Robert Forster所組成,後加入女鼓手Lindy Morrison,才在1981年Rough Trade旗下發表了首張專輯Send Me A Lullaby,及公認為早期經典代表作1983年的Before Hollywood。在這張經典專輯中,紮實強勁的鼓聲、層次分明的Bass、清新流暢的吉他,襯托著呢喃卻優美的和聲,凝聚力十足;不期然的Piano和Organ演奏,使其濛上一層復古浪漫的詩意,散發出淡雅的田園景致,迷人非常,經典曲Cattle And Cane尤為代表。聽著Go Betweens的作品,你很能體會80年代折衷主義的精神所在,她內斂、沉穩、卻不失輕盈,她熱情、有活力、卻不粗糙,無怪乎成為引領新浪漫樂風的澳洲代表團,歷久不衰!
舒緩雋永的學院之音

Belle and Sebastian-If you’re feeling sinister



「自溺式民謠」代表-Nick Drake的自殺身亡令人不僅感到惋惜,也不得不佩

服其對淡雅卻揮之不去的詩意和永遠無法擺脫的灰色迷夢的詞曲功力。

「低調迷幻」代表-Felt的解散更令「資深」樂迷有痛失知己之感,因為樹

影婆娑,慵懶的午後暖陽撒下的畫面已不復見。

「最低調的浪漫」-The Smith洞察人心的細膩語彙,亦已隨著該團的分歧而消散!

「永恆的最佳二重唱」-Simon & Garfunkel溫暖人性化的美感,百聽不膩的純淨民謠,早已隨著友誼失和而成絕響!

但誰也想不到:在英國1996年竟有後起之秀彌補了以上種種的遺憾,它就是-Belle and Sebastian!她們的出現給予樂界極大的鼓舞,你可以想像有樂迷聽著她們的專輯,回想起對上述經典作品的最初感動而流下興奮的淚水的畫面。

Belle & Sebastian是來自Glasgow的「多人」團體(因為沒有人搞得清楚有幾個人),我常常在想或許每個團員的個性、氣質、才華都很一致吧!因為從1996首張專輯Tigermilk、歷經1997年的If You’re Feeling Sinister和1998年的The Boy With The Arab Strap到2000年的Fold Your Hands Child, You Walk Like A Peasant。幾乎每次的出擊都能保持一定的水平,完整性奇高卻從不失之單調平乏,每首曲子往往帶給聽眾不同的心情感受,但內心總是滲出幸福的微甜,世界因此而美好!很難評定那一張專輯最好,都很優秀,但我鐘愛秋末樹葉泛黃,一切歸於平淡的浪漫,所以在此特別推薦第二張專輯If You’re Feeling Sinister給大家。
最低調的新浪漫

The Smiths-The Queen is dead



在1980年初的英國樂壇上,由於Joy Division在觀念上的啟發,使搖滾和純龐克有了溝通的空間,於是各派樂風林立。不過到了1982年止,英國主要樂風不外乎是像Depeche Mode的電子合成樂、或是陰森詭異且狂暴的歌德派,但來自曼斯特的The Smiths卻從心靈深處的真實感動出發,企圖以最簡樸的手法、最原始的樂器音色去創作出一種真誠而感人的作品。

無怪乎有些樂評會將他們歸類「新原音派」(Neo-Acoustic),除此之外,The Smiths也是第一個完美地結合新浪漫和低調樂派的樂團。在他們奔放、浪漫卻無調性的吟唱,以及旋律性極強且精緻流暢的吉他演奏的背後,也就是說,我們契合之處在於各個部分所散發的氣韻,而非節奏上的一致。其中尤以1986年的經典專輯The Queen is dead最為出色,除了對同志愛有刻骨的描述外,其中的the boy with the thron in his side對受虐兒童的社會問題,有著極具批判的描寫,而同專輯名稱的單曲則道盡了大英帝國在歷史包袱下的種種社會現實冷酷面。而年輕人脆弱、寂寥的心靈與疏離,更是充斥在每一首作品的骨髓中。
OJ 2006-05-05 12:26:57

Hi,
你好!

無意間,走到你這,看到了這篇.

它讓我想起了很久很久的一塊帶
水晶唱片出版的"LOST ROMANCE"
約莫是在民國八十年左右的帶子,我也保留至今.

那是一張,無壓力的舒暢
在寫這文時,正聽著"Femme Fatale"

膝關節 2006-03-09 01:40:23

我也很愛新浪漫時期這批人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