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子比較容易生病? 豐原東森房屋分享04-2520-2111
文/王淺淺
一份調查發現,與亞洲所有國家比起來,台灣人竟然是最胖的國家!國健局指出,台灣男性超過5成有過重、甚至肥胖問題。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指出,更嚴重的問題是這些數據背後,隱藏一個更恐怖的事實,那就是台灣人已成為亞洲最容易生病的國家!
胖子真的比較容易生病嗎?洪建德抱持肯定的態度,不過,必須先釐清自己到底是不是所謂「容易生病的胖子」。一項調查發現,14、15歲的女生有超過一半都覺得自己太胖,其實,很多女性的身材根本多半在健康範圍,有些人的體重甚至達過瘦程度。所謂「容易生病的胖子」,指的是內臟脂肪高,這才是致病的機轉,而且胖瘦是有客觀的美觀標準,不應一味追求體重機上的數字。
測量腰圍,得知致病危險性
有些人看起來很胖,卻是「整欉好好」,有些人明明看起來很瘦,卻是「整組壞光光」。洪建德表示,單純以身高、體重來評估肥胖的方法,現在運用最廣為醫界接受的是身體質量指數(BMI)值,用體重(公斤) 除以身高2 (平方公尺),或利用皮脂測量儀器,測量皮下脂肪厚度,這些測量方式都有其丈量的標的,因致病因子是內臟脂肪,因此,是最能得知身體致病危險性的參考指數,首推「腰圍測量法」。
腰圍就是指輕鬆站立測量近肚臍的地方,通常腰圍大的人,腹部脂肪及內臟脂肪厚度也超標,用手直接捏一下肚子的地方最準,只要呈現「一坨」的窘境,就算還稱不上是胖子,通常也離胖子的程度不遠了!現代人很喜歡訂「標準數字」,問題是並非設定某一個數字之下就一定安全,健康評估沒有「絕對值」,而是一個範圍,並加上其他因素。評估標準不是腰圍測量數字的本身,而是以「波段趨勢」來評估。簡單的說,若一個人每次測量的腰圍數字呈現上升趨勢,那麼他罹患疾病的風險指數就增加。
體重超標的風險疾病
1. 糖尿病
腰圍較大和BMI較高,都與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較高有關,而且腰圍對女性的影響更勝過男性。
2. 代謝症候群
根據國健局調查顯示,台灣20歲以上成人的「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盛行率達到19.7%,最常見的就是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和高低密度膽固醇。此外,在臨床上因痛風而求診的人數也有上升趨勢,這種種疾病都反映生活習慣上的危險因子。
3. 意外
體重過重容易造成行動遲緩、反應力降低,因此,容易發生意外,在外觀上也影響個人形象,心理精神疾病也略增。
4. 癌症
許多研究證明多種癌症和肥胖有關。尤其容易罹患食道癌、胰臟癌、大腸直腸癌、乳癌、子宮內膜癌、膽囊癌、腎臟癌,以及甲狀腺癌等。這當中很多都是和飲食油脂攝取量有關,很多患者是從年輕時,體型就很胖而且吃得較油。
預防肥胖,從減腰圍開始
洪建德表示,預防和篩檢要從腰圍入手,現代人應積極學習控制體重,而且對體重控制的正確認知是需要學習的。首先想遠離胖子夢魘,應該從建立對熱量攝取的正確計算概念著手!洪醫師直言,現代人「學歷高、學力低」,空有學歷卻不願意運用聰明才智學習熱量計算,熱量的觀念要從小建立,光靠一張嘴是無法測量熱量的!很多人會有著熱量的迷思,認為只要不吃甜,就是降低熱量的攝取,殊不知「甜不等於熱量」,1公克的糖相當於3.8大卡,而1公克的油脂卻相當於吃進去9.1大卡的熱量。
另外,增加運動量也是不二法門,台灣人真的很不愛運動,真正運動人口只占全成人人口的20%,其中退休後人口占大多數。身體活動不足已是國際公共衛生議題,世界衛生組織就指出,缺乏身體活動或靜態生活,是造成全球性死亡及殘障的10大原因之一,運動的好處大家都知道,要做到起而行,國人仍有待努力。
減重是看整體而非看體重機上的數字,要瘦得有肌肉、有線條,重點是從飲食概念及生活習慣建立下手。不要想利用藥物控制體重,同時不要太過壓迫,一味地追求迅速變成苗條身材,可能只是維持短暫效果,更糟糕的是造成「飲食症」,陷入厭食或暴食的惡性循環,更是得不償失。
【完整內容請見常春月刊 35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