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09 21:26:37果凍讀書會

海角七號 的台日苦戀


海角啟迪2

陳宜中 中國時報2008.10.09 摘要

《海角》片中的茂伯、馬拉桑、水蛙等人物,及其營造出的多元族群、多元文化意象,還有恆春、墾丁的場景,都令人感動。

一位受到深愛但因日本懦弱而落空的女人(一九四五年在碼頭空等的台灣「友子」);一位生子後被日本拋棄的女人(「友子」的外孫女);以及一位與日籍女友(也叫「友子」)在一起、不惜跟到日本去的年輕男人(男主角阿嘉)。一九四五年的分離之苦,六十多年來的相思之情,在阿嘉的身上獲得了「救贖」。

《海角》的主題並不是「台日和解」,而是「台日苦戀」。彼此吵架的怨偶,才需要和解。被外力無情拆散的姻緣,是終生遺憾,沒有和不和解的問題。由此觀之,《海角》並沒有拍出台日和解,但成功地拍出了台日相思,特別是台灣對日本的苦戀。

似乎還隱藏著對一九四五年以後中華民國/國民黨統治的有罪控訴。有趣的是,在《海角》片中,「外省人」幾乎不曾出席。一九四五年接收台灣的中華民國/國民黨政權可謂完全缺席──除了片頭被男主角罵三字經的「台北」,以及片尾台日臨別依依時的持槍國軍外。更確切地說,在片中缺席的外省人/中國人,似乎就是拆散台日姻緣、使台灣(女性)得不到日本(男性)的愛的「第三者」。

所謂「台灣人的悲情」,在《海角》片中獲得了某種新的詮釋:等不到日本的愛、被日本拋棄,即是「台灣人的悲情」所在。一九四五年拆散台日美好姻緣的外來統治者,似乎就是「台灣人的悲情」的最主要來源。

台獨運動過去所反對的壓迫,不只來自中國大陸,也包括日本的殖民統治。在台灣人四百年來,被外人壓迫的獨派史觀之中,日本也是壓迫者。在《海角》片中,日本的壓迫者身分消失不見了。台灣人的悲情意識,似乎不再是抵抗一切外來壓迫的悲情意識,而轉變成「無法得到日本的愛」的悲情意識。《海角》既隱含著這種新的悲情意識,同時也透過性別翻轉,由台灣男子和日籍女友的身心結合,以及片尾的台日大合唱,使這種悲情得到救贖。

聯想到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戰後的中華民國統治,是否極為失敗?一九四五年,實際發生的情況不是台日依依不捨,而是歡迎祖國軍隊的到來;但二二八事件乃至白色恐怖,以及外省政權的省籍面向等等,後來改變了台灣人對日本與祖國的相對評價。如今,《海角》似暗示「台灣」與「中華民國」的「和解」仍遙遙無期?

第二個問題是:到底什麼是「台灣主體意識」?《海角》的選擇,是與想像中深愛台灣的日本結合。很可能,多數台灣年輕人是因為拒斥中國,所以選擇較為先進的日本。但是,台灣人的主體性究竟是什麼?我們選擇以何種形式再現殖民歷史,將影響年輕人如何記憶、如何界定自我。(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副研究員、《思想》季刊編委)

 

李鈞震:

1、《海角》片中的的多元族群、多元文化意象,還有恆春、墾丁的場景,都令人感動。這些不是虛擬出來的,是真實的生活。

2、任何的藝術作品,如果脫離了真實,必定無法讓人感動很久;只有真實的東西,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3、台灣確實曾經是日本的領土,台灣人的國籍,曾經是日本,台灣被日本殖民約50年;台灣也確實被國民黨政權統治約50年,台灣人現在的國籍是中華民國。台灣這塊土地,承受著許多不同文化的洗禮,而每一個人的個人文化元素都不同

4、現在,台灣的社會,有許多異國婚姻,不管是與歐美、東南亞、東北亞、中國,都很多,不同的文化衝擊著異國婚姻的家庭與社會。跟救贖無關,要救也是救自己;誰在談戀愛時,想著歷史情仇?如果有,多半是文人的幻想。

5、被外力無情拆散的姻緣,是終生遺憾,沒有和不和解的問題。每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就要不斷的在讓自己「獨立自主」這件事上掙扎,一邊學著獨立,還要一邊與生活上周遭的所有人融合、和睦、和解;這二件事,到死都沒停過,是一生的事業,努力越多,個人的生命智慧就越成熟,那是一種經過鍛鍊的能力

6、有趣的是,在《海角》片中,「外省人」幾乎不曾出席。為什麼台灣有些地方外省人進不去?有些地方河洛人進不去?有些地方魯凱族進不去?這是現實,也是特色,不是歷史情仇

7、台灣有些地方,雖然外省人進不去,但是北京話去進去了,成為地方上各族群間,溝通的共通語言。文化的強勢、弱勢,語言是最現實的。

8、台灣必須發展出自己的特色,不僅如此,那個「特色」是不是世界級的精緻藝術?恆春有沒有人才?阿嘉在台北努力15年,被台北淘汰,經過一連串的波折與刺激,人長大了,思想理性了,所以出現了創意、創造力,很感人;但是,好像還差外籍兵團一點點,但是,已經贏得尊敬。

9、差一點沒關係,再努力就可以繼續成長進步。台日大合唱,證明,自己可以有能力與同胞融合,也可以與外籍人士融和,但是融合在什麼曲子裡?在舒伯特的《野玫瑰》裡。只有高貴的藝術,可以跨越樂器、年齡、族群、國界、歷史時空

10、戰後的中華民國統治,是否極為失敗?有人成功,也有人失敗。人的生命品質提升,就是成功,在人生中不斷的突破困難,在知識與修養上不斷的精進,就是成功,有多少人成功?就是整體人類文明進步多少。

11、生物學、數學、化學、會計學、法律、吉他、鋼琴等等,這些是什麼國家的文化?其實都不重要,學會了,就是個人的,就是當地的福氣,就是世界的進步。大大,鋼琴彈得好,是個人的生命豐富,彈得更好一點,可以給社區帶來快樂;更好,可以讓一個國家的多數人幸福;非常得好,可以帶給不同國界的人幸福。有能力的人,才有能力跟其他的人融合、和睦、和解、分享快樂。

12、到底什麼是「台灣主體意識」?自己,先要有清楚的人生奮鬥理想,在奮鬥的過程中,把自己的專業能力與修養訓練起來,讓自己有創新能力、創作能力,做一個獨立自主成熟的大人,有能力與其他的人融合、和睦、和解、分享快樂

13、沒有了自己,「台灣主體意識」有什麼意義?台灣如果有許許多多的人,都是獨立自主成熟的大人,有能力與其他的人融合、和睦、和解、分享快樂。台灣就有「台灣主體意識」。

14、如果,每個人都像大大的一開始,彈自己的,不管別人的節拍;像水蛙的一開始,專業打鼓技術不成熟;像茂伯,不會彈貝斯;像阿嘉的一開始,不會創作、脾氣態度都不好。不但沒有自己,也沒有「台灣主體意識」。

15、每一個人,腦海裡都殘存父母、祖先的記憶與習慣,也吸收了新時代的科技、知識、藝術,在腦海裡的東西,必須重整為清楚的樹狀圖,讓記憶清晰,讓自己所有的言行都可以歸因、檢討、反省。

16、只有藝術的活動,才能訓練人有足夠的理性,可以把腦海所有的檔案整理為清楚的樹狀圖。腦袋整理好了,人就有創造力,新文化就誕生了,新台灣文化就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