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03 21:49:49果凍讀書會

從北京奧運 看建築專才的培養

【聯合報╱漢寶德 摘要2008/08/30】

北京的這次經驗使我們意識到,『建築』,在廿一世紀終於站上了文化活動的尖端,成為全民注目的焦點。作為一種生活的『空間藝術』,建築所產生的感動具有『龐大的生產力』,稱之為『文化創意產業』,已可名副其實。可是在台灣,我們對於這樣的趨勢,缺乏積極的反應。但在僵硬的行政體制束縛下,即使國外建築也極難自由發揮,至今沒有看到有指標性的作品出現。

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下,國外名家來台憑實力爭取業務是無可厚非的,但當政者必須知道,一個自由而進步的國家,必須『培養自己的建築師』,肩負起新時代建設的任務。他們在國內行有餘力,還要『在國際場域中爭取表現的機會,才是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正道』。只有台灣建築師揚名國際,以『特有的文化背景』為國際社會所接受,才算發展成熟。

社會人士可以責怪台灣建築界不爭氣。在長期被壓抑的社會環境中,建築界養成得過且過的習氣,缺乏鬥志,確實是事實。可是當政者如能高瞻遠矚,積極改善環境條件,大力培養建築人才,情勢應可迅速得到改善。

關鍵的是指標性文化建築的籌劃與設計,一定要有『政策的支持』。一方面,要在城市發展中保留主要及次要建築的位置,可以成為『地標,為生活空間』的重心。另方面,要在這類建築中使用不同於一般建築選聘建築師的方式,以達到高標準設計的目的。也就是政府『先要為建築界準備舞台,然後才選聘有才能、適當的建築師』。戰後巴黎的一些主要公共建築就是這樣產生的。

(前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


上一篇:副總統永垂不朽

下一篇:風車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