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
余秋雨啟迪9
余秋雨:中國早期最偉大的文人之一司馬遷「南登廬山」並記之於《史記》之後,在兩晉南北朝時期,廬山的文化濃度之高,幾乎要鶴立於全國名山中了。佛學宗師慧遠和道學宗師陸修靜,曾先後在廬山洪揚教義,他們駐足的東林寺和簡寂觀,便成了此後中國文化的兩個重要的精神棲息點。在差不多的時候,廬山還擁有過陶淵明和謝靈運,謝靈運的名氣趕不上陶淵明,卻也算得上文學史上五言山水詩的鼻祖。
文化的本性是溝通和被理解,因此又企盼著高層次的文化知音能有一種聚會,那怕是跨越時空也在所不惜,廬山可以證明,中國文人的孤獨不是一種脾性,而是一種無奈。廬山與其說是文人的隱潛處,不如說是歷代文人渴望超拔俗世,而達到跨越時空溝通的寄託點。於是李白、白居易、歐陽修、蘇東坡、陸游、唐寅等等文化藝術家紛來沓至,周敦頤和朱熹則先後在山崖雲霧之間,投入了哲學的沉思和講述。
古代文人上廬山,自然十分艱苦。他們只憑著兩條腿,爬山涉溪、攀藤跳溝。當時的山,道路依稀,食物匱乏,文人學士都不強壯,真不知如何在山上苦熬苦捱。天底下的名山名水,大多是文人鼓吹出來的,但鼓吹得過於響亮了,就會遲早引來世俗的擁擠,把文人所吟詠的的景致和情懷擾亂。文人似乎註定要與苦旅連在一起。
李鈞震4.1.2008:
1. 要了解歷代文人在廬山上的體會,不必去盧山,只要為社會的公平、正義奮鬥,為促進全民教育奮鬥,至死方休,那麼,這一生所到之處都是思想的廬山。
2. 李白,劍術高強,四處行俠仗義,白居易寫的詩務必讓平民看懂,注重社會教育,蘇東坡建造河堤,防水患,周敦頤和朱熹帶領人們學習獨立思考。只有跟他們走一樣文化苦旅的人,才能夠了解他們,未來也才有希望。只是感嘆,毫無具體行動的文人,只是酸臭。
3. 真正的文人,總是能夠做許多政績,造福百姓,但是因為他們不居功,所以人們不了解他們的貢獻有多大,這如同台灣這八年有許多重大政績:言論自由度世界A級、雪隧、高鐵、中科、南科、所有人都可以上大學、銀行呆帳全打消、高雄愛河、軍隊國家化……,但是,享受這些政績的人,卻以為這八年毫無政績,這就是蘇東坡所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參考資料:
http://blog.yam.com/earthk/article/14438872
http://hi-on.com/roller/earthk/entry/2008030914
http://tw.myblog.yahoo.com/jw!GVovYu6XEQUAIKTNVMwgnORt/article?mid=52&prev=54&next=49&l=f&fid=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