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12-31 15:11:43EAGER

{轉載}電影中的書店風景

轉載自「自由時報」

電影中的書店風景

開一家書店在不少西方社會中,似乎總被認為是個浪漫的行徑。無論是在大城市的一個小角落或是在偏遠郊區的鎮上,一間滿塞著書籍的書店,加上一位或是學究味十足、或是性情特異的店主人,也許再配上一隻睡臥在書堆上的慵懶貓咪,往往總會讓人不禁油然升起一股平和喜樂之心,另外腦中還會產生不少遐想,每一本書的封面都是一扇門,而這書店的主人是否每日在不同的世界中穿梭呢?書店很自然地也成了西方電影中經常出現的場景,特別是這些年幾部知名的西方電影如《電子情書》(You've Got Mail)、《新娘百分百》(Notting Hill)、《情書千萬縷》(Love Letters) 、《美麗人生》(Life is Beautiful) 等片,正巧連續出現以書店主人為主角或是以書店為背景,不論他們是虛構的或存在於現實中,我們都能從其間的片段看到一些文化現象或是讀出幾則故事。

書店經營雖然不是獲利甚高的行業,但是在歐美卻受到普遍的敬重,這可以由一般人喜歡以書當禮物的情形觀之。耶誕節、生日、情人節、結婚週年紀念日,這些喜慶節日都是送禮的好時機,送者誠意十足、受者心存感激,當然書種最好是投其所好,若是拿不定主意要買什麼書,西方多的是適於當禮品的「咖啡桌書」(Coffee Table Books),這類書泛指依某一特定主題企畫製作的大開本書,裡面圖片與文字各半,以設計、印刷、裝訂精美為主,適合一般人擺在家中的咖啡桌上展示,或是隨手取來翻閱。

每年十二月是歐美書店業的旺季,特別是在耶誕節前幾天,一些大眾化的書店經常出現洶湧人潮,其盛況就像是台灣百貨公司週年慶打折時的熱鬧景象,一家書店在這段期間的營業額,說不定可能占了全年的三分之一收益,書商們熱烈期盼耶誕節的心情,就如同孩童等著接收耶誕老公公的禮物一樣。
由梅麗.史翠普及勞勃.迪尼諾十多年前合演的文藝愛情片《墜入情網》(Falling in Love),一開始就是描述兩人在耶誕節前到「瑞柔麗書店」(Rizzoli Books) 為各自的配偶買書當耶誕禮物,兩個原本不相識的已婚男女手上拎著大包小包,在出店門時互撞,而有了第一次不經意的接觸。耶誕夜拆禮物時,迪尼諾喜愛園藝的太太打開包裝紙後,看到的是一本《航海指南》(The Big Book of Sailing),而史翠普的醫生丈夫則一頭霧水的望著手上的《四季花園》(Gardens of All Season),原來雙方在碰撞中拿錯了書,故事接著從這裡開展下去,兩本對調的書使得兩人平凡的生活也開始變調,他們不可自拔地相戀、在書店幽會,接著忍痛分離,最後偶然重逢,依然是在耶誕季,在「瑞柔麗」。

以「瑞柔麗」作為電影場景當然是很高明的選擇,這家店隸屬義大利同名的出版集團,以出版藝術與生活風格類的書籍著稱,店內雖然有不同書種,但還是以販售此類書籍為主,「瑞柔麗書店」是一個連鎖企業,但是家數不多,而且間間精緻有特色,這裡是不少美國白領階級購買禮物書常光顧的地方之一,浪漫故事的起始、高潮與終結皆在此,頗具說服力。《墜入情網》影片中那家書店是「瑞柔麗」的旗艦店,原本位於現在紐約市第五大道上的高級百貨公司Henri Bendel 的所在地,數年前搬到轉角的街上,中庭挑高的空間依舊是美輪美奐,天花板上有著細緻繁複的浮雕,木頭書架還特別上了高雅的金漆裝飾,華麗而不俗氣,書店本身就像是一件藝術品般。

除了這家書店外,紐約市有不少書店也出現在電影中。 眼尖的伍迪.艾倫迷在觀賞他執導的影片時,一定會發現他幾乎少不了以書房與書店來烘托戲中人物的特質及輔助劇情的發展。電影《安妮霍爾》(Anne Hall) 中,艾倫與初識不久的黛安.基頓到書店挑選關於死亡主題的書,並向崇拜他的基頓滔滔不絕地賣弄他對死亡的看法。《曼哈頓》(Manhattan) 影片裡,艾倫在書店裡對著找書的好友絮絮叨叨地抱怨生活的不順遂,爾後他又在另一家書店中憤憤地買了前妻出版的書籍,裡面有著對他不堪的描述。

《漢娜與他的姐妹》(Hannah and Her Sisters) 裡的一幕書店場景最令我印象深刻,片中麥高.肯恩在書店中假裝不經意地挑選E.E.康寧的作品給飾演其小姨子的芭芭拉.荷希,兩人在密密實實、安安靜靜的書架中穿梭的對手戲,將彼此壓抑的激情以含蓄挑逗的方式表達得淋漓盡致,實在堪稱調情戲的代表。伍迪.艾倫以剖析、嘲諷、略帶神經質、對現實生活無能的現代知識分子著稱,書店場景幾乎成為影片的必要元素,的確,有什麼地方比書店更能彰顯這類族群經意或不經意流露出的自負與自卑呢?
即便在輕鬆的音樂劇《大家都說我愛你》(Everyone Says I Love You) 中,他還是先後安排了兩家紐約上城的書店Books & Co. 及「角落書店」(The Corner Bookstore)在開場不久時出現。「角落書店」還曾出現在另一部電影︽潮浪王子︾(The Prince of Tides)中,劇中男主角尼克.諾提為了能深層了解精神瀕臨崩潰的妹妹,在此找到了妹妹以筆名出版的童書,這家店依然存在於麥迪遜大道上。

在同一條街上的Books & Co. 是伍迪.艾倫經常光顧的地方,惠特尼美術館與其毗鄰而居,並是它的房東,這兩個文化景點的聚合曾經傳為佳話。書店創辦人之一是位雅好文學的女士珍奈.華生(Jeannette Watson),華生的父親湯瑪士.華生(Thomas Watson)是將IBM打造成電腦界藍色巨人的前任總裁,爾後並成為美國駐蘇聯大使。帶著父親借給她的十五萬美金及自己的積蓄,華生女士在一九七七年與另一位合夥人開了這家書店。店中經常辦有格調的活動、新書發表會,那兒變成紐約市的藝文沙龍,因而吸引諸多作家、藝術家及社會名流,如賈桂琳.甘迺迪、吉米.卡特等人聚集。

湯姆.華生的暢銷回憶錄《Father, Son and Co. : My Life at IBM and Beyond》(中文版譯為《父子情深——IBM 成長與茁壯》)出版時,當然在女兒的書店舉辦簽名會,老華生一開始打算坐在一樓收銀台旁邊,原因是他擔心讀者會拿了書就走,忘了要付賬,最後他還是在珍奈的勸說下安坐在二樓,為數百名前後期IBM員工及仰慕者簽名。老華生或許對書店這一行所知不多,但是搞行銷出身的他,卻曾經給女兒一個中肯的良心建議,那就是得買下書店所在的建築,只可惜這個建議沒被採納,以致曾經風光一時的Books & Co. 在遭受以折扣戰取勝的新興超級聯鎖書店的威脅,以及受到房東惠特尼美術館要求租金上漲的情勢下,終於在一九九七年經營二十年後歇業。一本記錄書店歷史的傳記《Bookstore : The Life and Times of Jeannette Watson and Books & Co.》在兩年後出版,伍迪.艾倫特別作序,文中談到他與這家書店的親密關係,傳記中並描述注重隱私的艾倫二十年來並未特別與店員搭訕,但是當他得知書店有難時,卻熱心地表達協助之意,並曾寫信向惠特尼美術館陳情。

珍奈.華生在痛失一手創立的書店後,蟄伏了半年,離開書店期間,她覺得自己彷如喪失了自我認同,最後在克服心理障礙下(畢竟她也曾是書店業的女王蜂啊!她在傳記中這麼提到),接受了「角落書店」主人的邀約,在他們經營的另一家書店(Lenox Hill Bookstore)工作,一週兩天 ,繼續散播她對書籍之愛,許多老主顧也跟著上門。我最近在網路上注意到一則短訊,得知珍奈剛剛買下這家書店,再度成為書店主人,想來紐約市的書店傳奇將又添一章。伍迪.艾倫在拍《大家都說我愛你》時,肯定沒料到在片中出現的兩家書店竟然在數年後發生了如此戲劇性的交合。

另一位知名電影人娜拉.艾芙朗(Nora Ephron)和伍迪.艾倫一樣是個紐約客,並且同樣喜歡逛書店,她早年編寫的成名喜劇片《當哈利遇上莎莉》(When Harry Met Sally)中,男女歡喜冤家相識十年後第三度碰面的場景就是以紐約市一家知名的書店「莎士比亞」(Shakespeare & Company) 為場景。

艾芙朗一九九八年自編自導的通俗電影《電子情書》,更進一步以美國紐約市一家獨立書店與超級連鎖書店的衝突作為劇情的主軸。劇中一家兒童書店「Shop Around the Corner」(也叫「角落書店」)的第二代經營者凱瑟琳.凱莉原本開心地守著母親留下來的小店,誰知附近卻進駐了一家由喬‧福克斯家族所掌控的超級連鎖書店,以寬敞的空間、低廉的折扣及飄香的咖啡座為號召,導致兒童書店的營業額節節下滑。凱瑟琳與喬在白天是敵對的競爭者,夜晚卻熱切地交換電子郵件,只是彼此都不知對方的身分。劇情發展到最後是兒童書店無奈地結束營業,然而兩人的愛情卻開始滋長。

對美國書店業有所了解的人,一看就知道片中的「福克斯書店」是以「邦斯與諾伯」及「博得」兩家超級連鎖店的混合體作為藍本,事實上,那家兒童書店也一樣有所本,去過紐約市「驚奇書店」(Books of Wonder)的人,一定會覺得影片中的兒童書店很眼熟,沒錯!編劇兼導演娜拉.艾芙朗正是以「驚奇書店」作為原型,兩家書店不論是書架、書籍的擺設方式,甚至連店中的色調都極其相似。位於紐約下城的「驚奇書店」是全美極為知名的兒童書店兼出版社,裡面除了一般的兒童書外,還有值得收藏的絕版老書。影片中兒童書店的書籍不少是由「驚奇書店」所提供,飾演凱瑟琳的梅格.萊恩在拍片前,還到店裡見習半天。

一些看過這部片子的美國獨立書商和我聊起來時,對於影片的評價一般,不少人對於凱瑟琳的評語是:「She gave it up too easily!」(她太輕易就放棄了!)要讓一個專業的獨立書商棄守,的確不是太容易,賣書也是會上癮的,想想看珍奈.華生的例子就能理解。我倒是不禁聯想,如果《電子情書》有續集,景況該會是如何?凱瑟琳會不會就和喬結婚,安安穩穩地當起「福克斯書店」的老闆娘?還是捲起袖子、自己下海到兒童書區當超級店員並順便教育起一問三不知的店員?又或許她會軟硬兼施地要財力雄厚的喬幫忙重建她的兒童書店,反正兩人這會兒已不算是競爭者,幫助心愛的人完成理想總是美事一樁,如果覺得兩家書店距離太近,沒關係,曼哈頓大得很,換個角落不就成了!

現實環境中,這種愛的故事或羅曼史發生的機率大概不高,我所聽到的大多是比較具戰鬥力的做法。為了對抗超級連鎖書店與網路書店,美國的獨立書商在書商協會(American Booksellers Association;以下簡稱ABA)的號召下自一九九九年起,集體組織了一個聯合網站booksense.com,他們希望讀者透過這個網站能輕易查詢到鄰近的獨立書店或連結到他們個別的網站,並可以下單訂書,聯合網站中同時提供獨立書商票選出的推薦書單及書商們的讀後心得,以別於一般報章雜誌倚賴連鎖書店銷售數據的排行榜。這個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聯合網站到底能達成什麼樣的效應,非常值得觀察。

不過兩大類型書店間真正的白熱化衝突應起始於一九九四年五月,ABA代表四千五百位美國獨立書商,控訴藍燈書屋、聖馬丁等六家大型出版社給予超級連鎖書店及圖書量販俱樂部片面優惠折扣與較佳的付款條件,以致獨立書店處於立足點不平等,後來幾家出版社紛紛與ABA和解,一九九七年九月美國企鵝出版社並同意付ABA及其會員兩千五百萬美元,創下美國反托辣斯歧視法案史上最高的和解金,一半的和解金歸ABA,以支付龐大的訴訟費用;另一半則依交易量按比例付給與出版社有生意往來的書商。

打贏了這場漂亮的勝戰後,第二年三月,ABA與二十六家書店聯名,轉而直接控訴兩大超級連鎖書店「邦斯與諾伯」及「博得」,指控它們迫使出版社與經銷商給予其優惠折扣與付款條件,如此不公平的競爭讓許多獨立書店生意嚴重受損或結束營業。此案拖了三年後,在今年四月達成和解,只不過被告只付原告四百七十萬美元,這個被雙方都宣稱勝利的結果,在外圍人士看來,其實是雙輸局面,最大贏家應是兩造的律師,一些獨立書商則很憤怒ABA竟然在訴訟費用上花了近一千八百萬美元後就此罷手,但是ABA聲明他們整體而言還是贏家,這兩場訴訟下來,至少已經使得長久以來的不公平折扣大幅降低,獨立書商因而有較健康的的生存環境。

或許有人會以為,美國這場書店之戰不過就是商場上另一場競爭罷了,誰勝誰負又如何?有些人甚至覺得獨立書商是輸不起,無法通過資本主義裡物競天擇的考驗,只不過多數西方有智之士還是認為這場戰役當屬文化之戰,因為不少獨立書店是由有個性、有品味、不隨俗的人主導,他們所選擇陳售的書籍與超級連鎖書店常有極大差異,後者往往大量訂購一些所謂的暢銷書,以便由出版社取得較低折扣,因此連鎖書店雖遍及全國各鄉鎮,但是書種卻幾乎都一樣,如果他們繼續在書店中以削價策略而導致各形各色的獨立書店關門,無疑是促使文化的多元性消減,造成整體社會的一大損失,這也是為什麼不少歐陸的書店業一直到現在還是嚴禁折扣的主因。

真實的書店風景畢竟不全然是單純優美的一面,其中有艱苦、有衝突,電影中(以及人們印象中)展現的書店風景泰半還是朦朦朧朧,多一些浪漫、少一點辛酸,多幾分美感、少幾許傷感,這只能說書店在我們的心目中象徵著一個理想的空間、一個避風港,也正因為此,這世上依然有人前仆後繼地在各個角落營造出一幅幅書店風景,而電影中也不時地閃出這些風景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