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26 08:07:50蔣小姐
政客拚政績 炒作工業區/浮濫開發 監院十年前即糾正
政客拚政績 炒作工業區 農地變工業用地 身價暴漲
開發工業區已是各縣市政府拚政績的顯學,但是廠商需求並未與開發規模成正比,造成全國各地充斥著被徵用農田變成雜草荒地的景象,嚴重浪費政府預算與國土資源利用。
因為新竹科學園區的開發被全世界認為是最成功的模式,使得科學園區的設立就像大學一般,被各地方首長視為施政績效良窳的指標,二千年以後陸續成立的新設科學園區,就有竹科的銅鑼、龍潭、宜蘭、新竹生物,中科五個園區,還有南科的三個園區,總面積逾三千三百公頃。
科學園區與工業區的開發,充滿著各式玄機,日前鬧得滿城風雨的何智輝行賄高院法官案,就是何在苗栗縣長任內,執行竹科銅鑼園區土地徵收過程衍生的弊案,銅鑼園區規劃開發三百五十公頃,現只進行十二.三公頃,其餘土地目前均處閒置狀態。
炒地皮、攬工程 衍生弊案
地方首長開發工業區,同時也提供了一個炒作地皮和承攬工程的機會,原本不值錢的農地,經過地目變更成為工業用地,園區周邊的土地還有機會晉升成為工商綜合區,土地價值立刻增值十倍以上。過去開發一般工業區的時代,這種模式就被廣泛使用,如今再套用到科學園區身上,大家一點都不陌生。可是浮濫開發的結果,卻使得農地愈來愈少,取而代之的是使用率極低、甚至荒廢的工業區。
農地很容易就可以變成工業用地,但一旦變成工業用地,卻很難再回復農地面貌。
徵地後任其閒置已夠讓人非議,更奇怪的是,原本要做為高科技廠商進駐的銅鑼科學園區,竟有客委會的「客家園區」進駐,教人摸不著頭腦,若再追查下去,說不定還有更勁爆的案情出現。
說科學園區徵用土地浮濫並不為過,事實上有很多甚至是為單一廠商量身訂作而開發,例如竹科龍潭園區之於廣輝(現已併入友達)、南科樹谷園區之於奇美電、中科二林園區也是為友達而編定,但樹谷只使用六十五%,還有五十公頃土地開而未用。
二林園區原本是為友達興建十代廠而設,總開發經費四百八十九億元,但友達日前宣布將做為十一代廠使用,問題是友達連十代廠都還未設,談十一代廠會不會太遠?如果友達不在二林蓋面板廠,目前規劃的八百八十七公頃會不會太大?開發計畫有沒有必要重新檢討?
其他像竹科宜蘭園區、新竹生物園區,根本就是選舉的產物,本身並無實際的企業需求,如果再強行開發,根本就是浪費國家資源。
工業區的閒置情況比科學園區更嚴重,像謝長廷在高雄市長任內大力爭取發展的高雄軟體科技園區,一九九九年開發完成的前八年,只有一家作漁網的公司進駐,園區管理處因缺乏經費維護廠區,使得區內蚊蟲孳生,被外界封為「蚊子園區」,目前進駐率只有四十三%,鴻海日前雖圈地表明要進駐,但至今未有具體行動。
副總統蕭萬長在經濟部長任內開發的彰濱工業區,快廿年來進駐率還不到六成,是國內問題最嚴重的工業區;在台南安南區的台南科技工業區,因鄰近海邊,加上與新市的南科同質性高,進駐率也只有六成出頭。
不止地方首長愛開工業區,中央政府各部會也爭相開發各種不同名目的園區,但因招商不易、定位不明,往往落得曲高和寡,甚至衍生出一堆弊端。
自由時報 記者歐祥義/台北報導 2010/07/30
-----------------------------------------------------
工業用地浮濫開發 監院十年前即糾正
當各界熱烈檢討國內工業用地是否浮濫開發之際,早在約十年前,監察院即曾就此議題糾正行政院,直指政府對工業用地欠缺整體規劃,又缺乏協調機制,預見能力不足,使得各機關各行其是,導致整體供需失衡,造成國家資源配置失當。然而,十年過去,這些沉痾未改善,行政部門難脫怠惰之責。
回溯二○○一年時,監委黃煌雄、趙榮耀與尹士豪就指出,工業區開發被視為促進地方繁榮的途徑,因此中央與地方政府競相設置工業區,未充分考量市場需求變化與區位適宜性,且不同工業區按其法律依據有不同的供給條件與管理狀況,沒有國土發展的整體規劃藍圖與總量管制的措施。
今年二月,監委馬以工等人再次在調查報告中指出,各部會與地方政府依據法令所規劃設置的各類工業區面積達三萬七一九三公頃,但多有區位不佳、產業外流、管理費與租售價格偏高的問題,且彼此區位相近,導致閒置率偏高,顯見各類工業區定位不明,開發前的規劃評估及財務計畫未落實。
除了整體性的規劃問題外,園區土地的開發也常涉及利益的不公平分配,如監院的調查報告就發現,國科會在進行新竹科學園區宜蘭城南基地的園區範圍劃定時,有「地方仕紳」與「縣府高官」的農舍豪宅,「正好」就位在當時宜蘭縣政府徵收範圍之外,未納入基地範圍辦理徵收,卻坐享開發利益,實難令小老百姓信服。
從最早監察院提出糾正迄今已近十年,然而國內工業區開發的問題不僅未獲解決,民怨反而更加沸騰。執政當局有必要重新檢討工業用地供給甚至於整體國土規劃的議題,而對於行政部門對此議題的敷衍與漠視,監委諸公需拿出魄力加以糾正,莫忽視縱容。
自由時報 記者林毅璋/特稿 2010/07/30
http://key88.net/article22643.html
開發工業區已是各縣市政府拚政績的顯學,但是廠商需求並未與開發規模成正比,造成全國各地充斥著被徵用農田變成雜草荒地的景象,嚴重浪費政府預算與國土資源利用。
因為新竹科學園區的開發被全世界認為是最成功的模式,使得科學園區的設立就像大學一般,被各地方首長視為施政績效良窳的指標,二千年以後陸續成立的新設科學園區,就有竹科的銅鑼、龍潭、宜蘭、新竹生物,中科五個園區,還有南科的三個園區,總面積逾三千三百公頃。
科學園區與工業區的開發,充滿著各式玄機,日前鬧得滿城風雨的何智輝行賄高院法官案,就是何在苗栗縣長任內,執行竹科銅鑼園區土地徵收過程衍生的弊案,銅鑼園區規劃開發三百五十公頃,現只進行十二.三公頃,其餘土地目前均處閒置狀態。
炒地皮、攬工程 衍生弊案
地方首長開發工業區,同時也提供了一個炒作地皮和承攬工程的機會,原本不值錢的農地,經過地目變更成為工業用地,園區周邊的土地還有機會晉升成為工商綜合區,土地價值立刻增值十倍以上。過去開發一般工業區的時代,這種模式就被廣泛使用,如今再套用到科學園區身上,大家一點都不陌生。可是浮濫開發的結果,卻使得農地愈來愈少,取而代之的是使用率極低、甚至荒廢的工業區。
農地很容易就可以變成工業用地,但一旦變成工業用地,卻很難再回復農地面貌。
徵地後任其閒置已夠讓人非議,更奇怪的是,原本要做為高科技廠商進駐的銅鑼科學園區,竟有客委會的「客家園區」進駐,教人摸不著頭腦,若再追查下去,說不定還有更勁爆的案情出現。
說科學園區徵用土地浮濫並不為過,事實上有很多甚至是為單一廠商量身訂作而開發,例如竹科龍潭園區之於廣輝(現已併入友達)、南科樹谷園區之於奇美電、中科二林園區也是為友達而編定,但樹谷只使用六十五%,還有五十公頃土地開而未用。
二林園區原本是為友達興建十代廠而設,總開發經費四百八十九億元,但友達日前宣布將做為十一代廠使用,問題是友達連十代廠都還未設,談十一代廠會不會太遠?如果友達不在二林蓋面板廠,目前規劃的八百八十七公頃會不會太大?開發計畫有沒有必要重新檢討?
其他像竹科宜蘭園區、新竹生物園區,根本就是選舉的產物,本身並無實際的企業需求,如果再強行開發,根本就是浪費國家資源。
工業區的閒置情況比科學園區更嚴重,像謝長廷在高雄市長任內大力爭取發展的高雄軟體科技園區,一九九九年開發完成的前八年,只有一家作漁網的公司進駐,園區管理處因缺乏經費維護廠區,使得區內蚊蟲孳生,被外界封為「蚊子園區」,目前進駐率只有四十三%,鴻海日前雖圈地表明要進駐,但至今未有具體行動。
副總統蕭萬長在經濟部長任內開發的彰濱工業區,快廿年來進駐率還不到六成,是國內問題最嚴重的工業區;在台南安南區的台南科技工業區,因鄰近海邊,加上與新市的南科同質性高,進駐率也只有六成出頭。
不止地方首長愛開工業區,中央政府各部會也爭相開發各種不同名目的園區,但因招商不易、定位不明,往往落得曲高和寡,甚至衍生出一堆弊端。
自由時報 記者歐祥義/台北報導 2010/07/30
-----------------------------------------------------
工業用地浮濫開發 監院十年前即糾正
當各界熱烈檢討國內工業用地是否浮濫開發之際,早在約十年前,監察院即曾就此議題糾正行政院,直指政府對工業用地欠缺整體規劃,又缺乏協調機制,預見能力不足,使得各機關各行其是,導致整體供需失衡,造成國家資源配置失當。然而,十年過去,這些沉痾未改善,行政部門難脫怠惰之責。
回溯二○○一年時,監委黃煌雄、趙榮耀與尹士豪就指出,工業區開發被視為促進地方繁榮的途徑,因此中央與地方政府競相設置工業區,未充分考量市場需求變化與區位適宜性,且不同工業區按其法律依據有不同的供給條件與管理狀況,沒有國土發展的整體規劃藍圖與總量管制的措施。
今年二月,監委馬以工等人再次在調查報告中指出,各部會與地方政府依據法令所規劃設置的各類工業區面積達三萬七一九三公頃,但多有區位不佳、產業外流、管理費與租售價格偏高的問題,且彼此區位相近,導致閒置率偏高,顯見各類工業區定位不明,開發前的規劃評估及財務計畫未落實。
除了整體性的規劃問題外,園區土地的開發也常涉及利益的不公平分配,如監院的調查報告就發現,國科會在進行新竹科學園區宜蘭城南基地的園區範圍劃定時,有「地方仕紳」與「縣府高官」的農舍豪宅,「正好」就位在當時宜蘭縣政府徵收範圍之外,未納入基地範圍辦理徵收,卻坐享開發利益,實難令小老百姓信服。
從最早監察院提出糾正迄今已近十年,然而國內工業區開發的問題不僅未獲解決,民怨反而更加沸騰。執政當局有必要重新檢討工業用地供給甚至於整體國土規劃的議題,而對於行政部門對此議題的敷衍與漠視,監委諸公需拿出魄力加以糾正,莫忽視縱容。
自由時報 記者林毅璋/特稿 2010/07/30
http://key88.net/article22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