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房怎麼打才有效?漲跌應順勢而為
高房價的態勢已經愈來愈成型,也激發更多各界人士探討高房價的因應之道,給予政府很多政策建議;更甚者,把同一時間中國打房政策拿來比較,比較策略手段、比較執行成效。
中國政府相對激進的作法,引來不少台灣人士的喝采與認同,但事實上是真的有效,還是相對性的有效,還值得進一步觀察。
中國大陸畢竟是極權主義國家,政策執行包袱小、效率高,這是有目共睹的,一旦確定打房的政策方向,便雷厲風行地一波波展開,「新國十條」包括銀行審核對象從個人貸款紀錄,延伸到每戶所擁有的房數;
部份銀行已停發第三套房房貸;購買首套自住房且套型建築面積在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下同),貸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於30%。
貸款購買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貸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於50%;對不能提供1年以上當地納稅證明或社會保險繳納證明的非本地居民暫停發放購買住房貸款;
地方人民政府可根據實際情況,採取臨時性措施,在一定時期內限定購房套數;其他像是增加住宅供給、嚴控房地產資訊等等。
這些政策看來都頗為熟悉,兩岸對抑制房價所採取的行動方向相同,同時運用金融為手段壓抑需求,再則以增加住宅供給減緩房價上升,並以房價透明化、資訊公開披露等方式來監控市場。
只是相對比較起來,中國大陸的政策手段似乎比台灣更為直接,更為嚴厲,看在台灣學者的眼裡,稱羨不已,普遍認為台灣的打房政策雷聲大雨點小,政策一出便受到利益勢力壓迫而妥協;反過頭來看中國打房政策及其實質成效,認為較能收效,房價下跌反應明顯。
但實際上若從中國大陸的觀察角度來看,仍有許多監督的聲音,認為中國這些政策都是「玩假的」,做做樣子而已。
兩相比較之下就很有趣了,無論打房政策是寬鬆還是嚴厲,總有一些相對的聲音認為無效、認為政府沒有抑制房價的決心,認為政府仍是太顧及開發商的相關利益等等,似乎不管政府怎麼做,總是有不滿的反應。
其實中國自打房實施以來,平均房價大約已經下跌一至二成,民眾顯然還是不滿意,希望能繼續下跌,但是房價跌、房地產相關的股價就會跟著下跌,對廣大投資人來說又是一樁衝擊,高房價是個事實,要讓他如何軟著陸,卻成為最難的課題。
回過頭來看台灣,台灣的打房政策是否應該再下重手?也是一個兩難,下重手並不等於房價下跌到令人滿意的程度,那如果,出重手之後(例如調升利率),房價跌幅不如預期,對經濟的傷害,又有誰會來承擔?恐怕最後也是全民要共同去承受,是福是禍,台灣有本錢下這場賭注嗎?!
自由經濟市場,最可貴的就是市場機制,順勢而為,該漲就漲、該跌就跌,逆勢助漲或抑漲,恐怕都得要付出相當的代價。
新聞提供:住展房屋網www.myhousing.com.tw 2010-05-06
http://key88.net/article20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