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06 10:47:38Duke - 渡客

火花 vs. 慧花(台語)

慧行菩薩與初業菩薩不同之相

(火花 vs. 慧花(台語), 高級菩薩的行為我們不能學)


轉得過, 煩惱才即菩提



 

再看底下這一段,說明法身大士與初學的菩薩不一樣啊!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若諸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

 

這就是指我們現代這一些學佛的人,無論在家出家的。

 

樂欲離諸業障纏縛。

 

底下講了五樁事情,第一個就是「希望」。這個『樂』是愛好,是希望。我們希望離開業障纏縛。第二、

 

自無損害而得解脫。

 

能夠在這一生修學過程當中,沒有損害而能夠得解除煩惱,脫離生死輪迴。

 

是人當於菩薩行中深生信解。

 

如果你希望在這一生當中達到這兩個目標,這兩個目標是非常純正的。第一個目標用現代話來說,就是消業障啊!我說消業障,大家都懂,這一句話就是『樂欲離諸業障纏縛』。第二句就是了脫生死輪迴。如果你要是學佛了,以這個為目標,下面菩薩就說出,你要用什麼樣的心態來修行。『是人當於菩薩行中深生信解』,這一部經所講的就是菩薩行,你對於這一部經上所講的,要深深的信解——要相信、要明瞭啊!而世尊在這一部經上第一句話教給我們的『不求他過,不舉人罪』,擺在第一條啊!彌勒菩薩在這裡也重複:

 

於他過失不生分別。

 

你說學佛從那裡學起呢?

 

從這裡學起。不要找別人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過失,不要說別人的過失,從這個地方下手。我們想想這一句話,他的意思太深了。因為現在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說人家過失,張家長,李家短,不碰頭就罷了,一碰頭總是說別人過失,都沒有說自己過失。你說佛所以把這個列在第一條,這治你這個重病,你這一條病治不好,其他的病沒救了。

 

所以你們今天就明白了,我們今天學佛從那裡學起啊?

 

不要說人家過失,從這裡學起。這個毛病習氣太重了,天天注意看人家的過失,你是什麼心啊?你的心怎麼會清淨?心不清淨,念佛也不能往生,所以這一條是大病啊!我們都疏忽了,都沒有注意到這個事情,今天讀這部經,仔細想一想,這才有道理啊!再想六祖大師講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看跟佛在此地講的完全相應。

 

志求如來真實功德。

 

我們自己的目標在那裡?

 

就是求如來真實功德。

 

如來是誰呢?

 

真如本性。《金剛經》上講得很清楚,凡是講「如來」都是從自性上說的,講「諸佛」是從形相上說的,所以不說志求「諸佛」真實功德。如果說「諸佛」是從外表,相上講的;講「如來」是從性上講的,心性,自性的真實功德啊!這個開示就重要了。

 

佛言如是如是。

 

彌勒菩薩這個說法,世尊給他印證,印證就是佛說的。佛講彌勒菩薩所講的完全正確。

 

彌勒。是故當於諸菩薩等方便行中。深生信解。

 

佛給他做證,也特別強調一下,就是當於菩薩行中『深生信解』。前面彌勒說了,後面世尊又說,讓我們斷疑生信。

 

何以故。慧行菩薩方便之行。難信解故。

 

『慧行』就是法身大士。佛對他們講的「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不是對別人說的。他們方便之行是太深了,這個意思太深了,不是聲聞、緣覺、凡夫所能夠理解的。我們看起來,這經上常講不可思議,他們的行徑不可思議。

 

彌勒。譬如須陀洹人示凡夫行。

 

這是佛舉個例子,舉一個修行證果最低的位次(須陀洹),跟我們就不一樣;須陀洹示現凡夫,假裝凡夫,他不是真凡夫啊!

 

如是凡夫。與須陀洹位各差別。

 

那真的凡夫跟須陀洹比,差別就很大。

 

凡夫愚人。以貪瞋癡之所纏故墮諸惡道。

 

這個凡夫一天到晚起心動念——貪、瞋、癡、慢;學佛也是貪、瞋、癡、慢,甚至於出家還搞貪、瞋、癡、慢,講經說法也是貪、瞋、癡、慢。前面不是說了,供養、恭敬多了,講的聲音就大了;供養少了,就不想講了,就趕快要走了。都是搞貪、瞋、癡、慢啊!將來到那裡去呢?墮諸惡道啊!這是凡夫啊!

 

而須陀洹於貪瞋癡善能了達。終不墮落三惡道耳。

 

你怎麼能比得上人家!小乘初果,他貪、瞋、癡沒斷,所以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小乘須陀洹已經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八十一品思惑統統沒有斷,他貪、瞋、癡都有;雖然貪、瞋、癡都有,他了達啦,他明瞭、通達了,所以雖起貪、瞋、癡這個念頭,他也不墮三惡道。人家的本事在此地。我們對於貪、瞋、癡、慢迷而不覺,他們對於貪、瞋、癡是覺而不迷,覺而不迷,他就有能力不墮三惡道,這是舉一個明顯的例子。凡夫比不上須陀洹,何況慧行菩薩呢!『慧行』是法身大士啊!

 

彌勒。慧行菩薩亦復如是。於貪瞋癡習氣未斷。

 

慧行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的。貪、瞋、癡斷了,確實沒有了;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無明斷了;雖然斷了,他還有點『習氣』沒斷。這個不礙事。『習氣』很不好懂,古人有個比喻,讓我們從比喻當中體會,譬如酒瓶——酒倒得乾乾淨淨一滴都沒有了,裡面也擦得乾乾淨淨,確實沒有了,聞一聞還有味道,那叫習氣。實際上他真的斷掉了,他確實沒有了,但他還有點習氣。

 

彼亦別餘初業菩薩。

 

他也跟那些初業菩薩不一樣。

 

何以故。其心不為煩惱所覆。不同初業諸菩薩等。鈍行菩薩無有善巧。同諸凡夫不能出離。

 

慧行菩薩,他們是習氣不斷,而煩惱真的斷乾淨了,確實沒有了。他跟初業菩薩不一樣,這個『別』就是差別,不相同。為什麼呢?『其心不為煩惱所覆』。『覆』就是障礙。煩惱再不會對他產生任何障礙了,所以他不同初業菩薩。

 

『鈍行菩薩』,這個鈍行菩薩就是鈍根的菩薩,就是這個經上講的沒有智慧的菩薩。初學的菩薩和沒有智慧的菩薩跟凡夫一樣。『無有善巧,同諸凡夫不能出離。』不能出離六道、不能脫離三界。

 

彌勒。慧行菩薩一切重罪。

 

這個『重罪』是習氣裡面所現的。像《華嚴經》上五十三參,我們看到的這些慧行菩薩——勝熱婆羅門的愚癡、甘露火王的瞋恚、蜜蘇筏多女的貪愛,這三個人是代表貪、瞋、癡三毒煩惱啊!這是一切重罪。

 

以智慧力悉能摧滅。亦不因彼墮於惡道。

 

這個智慧力是他們觀行離相,所以表現是這些造作惡業的樣子,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對一切眾生真的是大慈大悲,只是用這個手段來教化眾生而已,所以他們不墮惡道啊!他們常住一真法界,不但是不在六道裡面,他也不在十法界裡。這個我們要清楚、要明瞭,不要在這個地方產生誤會,那就錯了。曉得自己的身分、自己的能力,我們對這些人只有敬仰,絕不能夠學習,學習就壞了。

 

彌勒。譬如有人。於大火聚。投以薪木。數數添之。如是添已。其燄轉熾。彌更增明。無有盡滅。

 

這是佛舉一個比喻。譬如有人燒著一盆火,不斷的在加柴火,於是這個火愈燒愈猛、愈盛,那個火光愈來愈明亮了,這就是煩惱即菩提。煩惱是薪、是柴火,投在火裡面使這個光明更熾盛,是這個意思。

 

彌勒。慧行菩薩亦復如是。以智慧火。燒煩惱薪。

 

火光代表智慧。這個添的薪、柴木,那就是煩惱,煩惱投進去,他的智慧更大,所以煩惱即菩提。

 

如是添已。智慧之火。轉更增明。無有盡滅。彌勒。如是如是。慧行菩薩智慧之力。善巧方便難可了知。

 

這是普通人不知道的啊!他們的境界太高了,他們所證的太深了,所以煩惱對他是增長智慧的。煩惱對我們是幫助我們墮三途,要感苦報的,完全不相同。

 

錄自<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記>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