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28 16:10:22杜晖

新加坡:赤道小红点(122)

那时候还是“风帆时代”,世界各地的商船云集在这里,新加坡可热闹极了;有来自地中海沿岸、阿拉伯半岛、中国和东南亚一带的船只。有中国式的舯舡、有欧洲式的帆船,也有来自印尼的单桅小船。各地商人穿着各自的民族服装,讲着自民族的语言,在河的两岸来来往往,洽谈生意。所以,那时候的新加坡河,不只是万国商船云集的地方,更是世界人种的博览会。

殖民地政府还在新加坡河口,现在浮尔敦大厦的地方建立了一座炮台,标志着英国人正式控制了这河口。*1

但是,当时的新加坡刚开埠不久,社会秩序不十分良好,岛上常有抢劫案发生,海峡及河口地方,海盗活跃仍猖狂,对这新建立的商港安全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当金乌西坠时,河的两岸就完全被黑暗所吞没,只有商店及居民露出一点烛光和椰油灯的微光。因此,经常发生抢劫的罪案,殖民地政府只好每到晚上8时就宣布戒严,不许市民外出以确保安全,并由福康宁山上的炮台鳴炮宣布。到了第二天清晨5时再鸣炮宣布解除戒严。

于是,新加坡河两岸的人们又开始他们一天的辛劳生活!

一直到了1824年4月1日,新加坡河畔的街道第一次亮起街灯;但只是几盏昏黄的椰油灯,这也总算给寂静、黑暗的新加坡河畔在夜晚增添了一丝的亮光!

到了1864年,这年5月14日,新加坡河畔才真正有照明度比较强的煤气街灯;一盏盏屹立在两岸的街头,从此,新加坡河畔的夜间不再是黑暗的世界!*2

到了今日,新加坡河畔;十八溪墘和柴船头及克拉码头,夜晚更是灯火通明,是一个不夜天的世界!夜猫子的天堂!

对开埠初期新加坡河的面貌,俄国的作家曾给我们留下了一段珍贵的描述;这位作家叫亚历山大·冈察洛夫,他在1853年乘船到新加坡,并上岸游览,回去后他写了一篇游记描述新加坡河,他写道:

“划船穿过往来如梭的帆船、扁舟(有的运货、有的载客),进了河口。离艇登岸后,我们看到沿河是一排石筑高铺,外观和我国(指俄国)的客栈十分相似;同样的拱顶、通风的货架、堆包、木桶等,同样的喧嚣和忙碌。多数商人是华人,他们把中国货物批发给欧洲,或者相反,把欧洲货物运回中国。过了这些大商铺,便是华人的小商铺了。铺子里坐着的中国店主,和我们在爪哇看见的一样打扮,上身是白褂子(很像女人的睡衣),下身是黑色或蓝色灯笼布裤,富人穿的是绸裤。他们的脑盖剃得光亮,一根辫子直拖到地……#


----------------------------------
注:

*1 早期新加坡河上的贸易是由福帮和潮帮人所控制的。那些大批发商的办公室都设在河边,而他们的货仓则在办公室附近。主要聚集在直落亚逸街及马吉街的闽籍米商,依旧是主要的头盘商,而那些分布在十八溪墘及桥南路附近的潮籍米商多为二盘商。福建人承办来自印尼的土产,如豆类、椰干、咖啡、糖等。

*2 新加坡河畔附近的朱烈亚街(Chulia Street)的潮州人,是执海味贸易之牛耳。他们所售卖的产品包括虾米、咸鱼、鱼翅以及海参。


----------------------------------
本文现在《光华日报》新风版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