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蛾的最愛—江某
有些植物的中文名稱,看似與它的植株型態、氣味都不相關,這時通常可以從發音上來推敲,英文名或令人舌頭打結的拉丁學名都可能是譯音的來源,若再不是,那就可能得試著從老祖宗的語言或民俗用途去想像了。
江某就是這麼一種初聞其名讓人摸不著頭緒的植物,它是台灣低海拔淺山地區常見的樹種,經常生長在陰暗濕潤的闊葉林間。「江某」是台灣本地的稱呼,應為台語「公母」的譯音,其由來根據坊間常見的說法是:江某的材質輕,常用來製作木屐,因為木屐不分左右腳,公母相同,因此製作木屐的樹也跟著被叫做「公母」。約定俗成,無從考據,就姑且聽之吧!
其實達可比較喜歡它的另一個名字-鴨腳木,這名字感覺象形多了,因為它的葉子是放射狀掌狀複葉,從葉柄先端伸出約莫9片小葉,據說最多可以達到13片,那樣子看來就像鴨蹼一般,讓人容易見物生義。
尤其是初萌的小葉,連色澤、質感都與鴨足神似,只除了腳趾頭多出幾根之外。
幼年期時,小葉葉緣的不規則缺刻甚為明顯,而隨著樹齡日長,葉緣逐漸變得平順,這樣的變化想必有它生存演化上的道理,達可一時還悟不出來,有待持續觀察、想像。
蘿蔔坑的江某是2009年出生於家中陽台的聚寶盆,種子來源不詳。缺刻明顯的小葉稜角分明,每片看來都像廟宇兵器架上的長戟一般。若看九片小葉排列成的葉環,則又像是被颱風吹花的破傘了。
而當黃葉凋落之後,會在枝幹上留下一個V字形的記號,紀錄自己的曾經存在。
歸類於五加科的江某材質疏鬆,生長速度快,未免長得太高不利搬遷,只在陽台住了一年,2010年初便迅速移居蘿蔔坑,種在大門內的圍籬邊,和許多同為臺灣原生植物的好友為伴。
要怎麼形容江某一眠大一吋的生長速度呢?從過往紀錄的相片可見分曉,
2010年1月初種下時,只有寥寥十幾片葉子,株高大約50公分,
到了當年的9月,已經抽高到150公分以上,而且枝葉繁茂,強勁的爆發力足可與雜草抗衡。
就這樣以一年1公尺的速度長高,到了2014年,已經有6米以上了,枝葉也都集中在高層,想要觀察它,都得抬頭仰望,好不累人。
這棵江某曾經帶給達可意外的驚喜,2013年,我在樹下發現一片皇蛾的翅膀,後來也在樹上見到用江某的枯葉包裹偽裝的皇蛾繭。也因此才明白原來江某正是皇蛾喜歡的食草之一。(http://mypaper.pchome.com.tw/duck0705/post/1324351747)從此,每到蘿蔔坑,達可一定站在樹下尋覓片刻,可惜經過一年觀察,至今仍未發現皇蛾的幼蟲或是成體。
在皇蛾還沒盼到之前,倒是先記錄到江某開花結果。首次紀錄到花芽抽出是在2013年8月,
然後分化出圓錐狀的繖形花序,繼而形成為數眾多的花苞,直到2014年1月花朵才終於綻放,整個孕育期長達5個月。
江某的花朵盛開時,綠葉間綴滿星點般的小白花,蜜蜂嗡嗡川流其間,熱鬧中帶點混亂。
然而若將鏡頭拉近,仔細觀察每朵小花,五片白色花瓣均衡分布,雄蕊五枚不偏不倚從花瓣與花瓣間伸出,雌蕊柱頭無柄,端坐在花心中央,看起來卻又是全然不同的工整有序。
花謝之後,下位的子房逐漸膨大成綠色的小漿果,柱頭宿存在果端,看來像個可愛的小杯蓋。
綠果在3月底逐漸轉紅、澱紫,最後變黑,小鳥會來江某樹上覓食,順便將種子散播到各處,
至於那些未受小鳥青睞的,在樹上苦候至5月上旬,已然風乾成黑色果乾,終至落果。
至於皇蛾的幼蟲,至今仍然無著。不過達可並不著急,因為園區他處已經陸續出現江某小樹,隨著園區的江某日增,相信皇蛾媽媽一定會發現這處美好家園。心中雖然期盼皇蛾現身,但就隨緣吧!
皇蛾壽命短..
最多二週..
因此要遇到真的不容易啊..
羽化通常中午13~14:00開始..
15~16:00開始翅膀變硬..
然後在天黑後第一次飛行..交尾..
謝謝提供寶貴資訊,
我一定要和牠見到面才甘願。 2014-07-18 06:42:34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index.php/product/%e5%a8%81%e7%88%be%e5%89%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