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18 22:05:30達可

桃米休閒農業區

咱們蘿蔔坑的所在地桃米坑,雖說是隸屬於埔里鎮,其實只是埔里南郊一處樸實的小山村,完全迴異於城鎮的繁華。早年這兒的產業,無非是傳統的坡地農業,曾經種過甘蔗、水稻。在竹子還是主要建材之ㄧ的年代裏,這兒也種植桂竹。也由於區內數條小山溪貫流,水質優良,因此靠近溪邊的水田現在都種植筊白筍,山坡上較平緩的稜頂則像蘿蔔坑附近一樣,種植蘿蔔、生薑、茶葉,還有最常見的坡地作物-檳榔。
對桃米坑而言,我算是外來客,甚至連新住民都還算不上,無格談論桃米坑的過去。但是自921地震後,桃米坑的轉變卻是點滴在目,從一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無名小山村,在年輕一輩的居民自我覺醒下,加上新故鄉基金會以及特有生物中心的輔導,開始探索自己的特色-豐沛的水脈、隨處可見的溼地沼澤與處處有驚喜的自然生態,桃米生態村的發展歷程從此展開。從一開始,村內的老人家罵年輕人不務正業「看青蛙怎麼能過日子?」到逐漸認同、支持、參與,這條路走得辛苦,而其中必須提到的一位靈魂人物就是特有生物中心的彭國棟副主任,當時他還是秘書,從921之後,因緣際會參與桃米社區的重建輔導工作,從此無怨無悔地投入,每週固定有一天找專家學者在桃米坑上課,培訓解說員,推薦生態保育團體到桃米坑進行生態體驗,幾乎把桃米坑當成自己的家一樣的無私奉獻。我曾經在晚上厚著臉皮也去參加了幾堂課,但是因為太懶惰,後來就沒再去了。而彭副主任卻是每週一定有一天下班後從集集出發,上完課再趕回南投的家。難怪有人開玩笑說要在桃米坑幫他立銅像。
蘿蔔坑在桃米坑的位置,正如桃米坑之於埔里鎮一般,可說是邊陲中的邊陲,桃米坑的生態體驗活動、民宿、特色餐飲,完全沒有到達這處位於中路坑溪集水區的寬闊稜脈上。倒非山下的居民有私心,而是這片土地的狀況特殊。由這兒一直往上延伸到外大坪的寬廣坪頂上,其實是桃米坑展望最佳的地點,奈何這兒的土地雖然已由台糖放領給個人,絕大部分卻又轉租給菜頭公司種植蘿蔔。正如一位熟識的在地朋友所言,晚上走上這片平台,空氣中沉滯的農藥味讓人不敢大口呼吸,更別說把遊客帶來這兒了。
兩年前,在水土保持局的輔導下,桃米社區提出了「桃米休閒農業區」的申請計畫,在規劃期間,對面的邱二爺找我ㄧ起去參加說明會,也一起填了意願書,因為對這塊土地而言,這不啻是一次難得的轉機。第二次的說明會時我沒參加,據邱二爺事後說,參加審查的一位專家對於蘿蔔坑附近的這片坡地納入範圍很有意見,認為離聚落太遠,若非邱二爺翻桌相向(這是他自己形容的啦!),恐怕就被槓掉了。
這個案子沉寂了兩年,原本大家以為不了了之,卻在去年底突然由農委會公告通過了。年初時我在農委會的網站上意外發現這個消息,為求慎重,還特地到鎮公所查閱範圍圖,承辦的小姐正是當年審查我農業設施的同一人,她還認得我,當我看圖時,還在一旁關心「你的地沒有在裡面嗎?」

怎麼會沒有呢?圖面上蘿蔔坑這條三角形的稜脈劃入了休閒農業區的範圍,然後在到達外大坪之前嘎然而止,真多虧了邱二爺的挺身護土,當我告訴他這消息時,他可是自豪得很呢。
這是今年收到最可喜可賀的大禮了,有了法令上的授權,蘿蔔坑的未來又多了一個可能,或許未來蘿蔔坑可以成為一個環境教育的場地,對來到這兒的朋友訴說一塊土地恢復生機的歷程。

不過這條路遙遠的很,蘿蔔坑的故事才剛開始發展,姑且想想,開心就好。
附圖一:桃米坑休閒農業的先驅者-顏氏牧場。
附圖二:桃米生態村開始發展後,多出了一些別具野趣的房子。
附圖三:這鴉鴉烏一片中的黃色光點,正是草湳溼地夏季的螢火蟲。
joanna 2012-10-02 09:57:49

您收尋〝埔里菜田出現木乃伊〞就會看到,是9/30的新聞喔!您所說的蘿蔔坑應該就是-外大坪-這吧

版主回應
看到了,蘿蔔坑在後腳ㄟ。 2012-10-02 12:47:13
joanna 2012-10-01 20:05:48

我們的蘿蔔坑上新聞了

版主回應
上新聞?
我只知道有舊聞ㄟ!
2012-10-01 21:5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