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逃避自由》讀後感
看完弗洛姆(ERICH FROMM)<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撮要和感想如下:
1. 這裡所指的”自由”不是積極的自由而是消極的自由,即不是有自由去做某事,而是有自由不受外界的干擾(或免受先天的制約)(p.55)。
2.但人因為無法承受被孤立或為了生存而必須活出別人眼中所認為應該的自己的模樣。p.223 『我們許多決定其實不屬於我們自己,而來自外界的提示。我們說服自己:做決定的是我們自己,事實上我們只是害怕孤獨,或是因為生活、自由與舒適方面受到直接的威脅,而努力符合別人的期望罷了。』
3.而人們往往不知道自己想要甚麼。p.286『知道自己真正要甚麼,並不像大多數人所以為的那麼容易,反而是人類必須解決的最困難的問題之一。』
4.因此即使不斷強調個體和“與眾不同”,但人事實上是在逃避這種消極的自由,不斷地被外界的價值觀和觀點等侵擾或影響。p.287 『...皮蘭德羅(意大利曾獲諾貝爾獎劇作及小說家)並不像笛卡兒最終仍舊肯定自我,他的答案是否定的:我並沒有自我,除了本能反映出其他人對我所抱有的期望之外,就沒有自我了;我只是「你們所要求的那個樣子」。』
p.288『「喪失自我」使得個人必須更加遵從外在的規範,因為個人只有在符合別人期待時,才能對自己有把握。不遵循這樣的人生藍圖的風險,不僅得不到社會的認同、甚至遭受更嚴重的孤立,更可能喪失對自己人格的認同,也就是有精神失常的危險。』
然而即使是在喪失自我的情況下活著,只要還有一點點『我』的意識,仍然會有精神失常的危險,其實我是有點精神失常了我承認好了。
p.288『在心滿意足與樂觀主義的外表下,現代人其實有著深沉的悲哀。事實上,現代人已經瀕臨絕望邊緣。他拼命抓住個體化的念頭;他想要變得「與眾不同」,但除了「我很不一樣」之外,他沒有更大的長處。』
p.291『...我們相信若要實現自我,不僅必須透過理性思考,還必須實現健全的人格,積極展現情感與智性上的潛能。換句話說,「積極自由」就在於個人自發性地展現出完整且健全的人格。』而這與基督教所謂要發展整全的信仰應該有關聯。
p.318『人們對不斷勞動的強烈渴望,乃根植於孤獨與焦慮感。這種強迫性的工作態度迥異於其他文他對工作的態度。在其他文化,中人只為了現實需要而工作,而非受到性格結構中附加的力量所驅使...如果個人性格多少符合社會性格,他人格中的主要驅力就會引導他做出特定文化、社會的條件上,必要又討喜的事情。』
所以正如我常常想的,我很羡慕那些理想和渴望與世界大多數人相同的人,例如大多數人都認為當律師醫生是好的職業,追求功名利祿是應該值得鼓勵和嘉許的時候,那些真心的打從心底便喜歡做這些事而並不因為是父母或者別人告訴他們要去做的,自然而然地去做的那些人最幸福,因為他們生命與現實社會的矛盾較少,而矛盾往往是苦痛的源頭。
又雖然,弗洛姆認為人們並不真正知道自己想要的是甚麼。這其實也是基督教直指出的,受造者活著的意義,只有造他的那位才真正知道。但作為一隻快樂的豬,擁有膚淺的快樂和滿足,好像總比那個知道了底蘊和真相,卻無力突破籠窂的貓頭鷹略勝一籌。
好久沒有這樣做讀書筆記了。
2016.10.28